禁忌
活动性溃疡病、消化道出血及病史者、溃疡性结肠炎及病史者,癲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患者,支气管哮喘者,血管神经性水肿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品、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成分
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吲哚美辛等。
注意事项
为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本品宜于饭后服用,或与食物或制酸药同服。
本品为中西复方制剂,口服本品时,应避免与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同时口服使用。
本品用于痹痛,咽喉肿痛,牙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日用剂量不应超过 12 片。
本品解热作用强,一次用量一般不应超过 2 片,一天不超过 3 次,退热期间应防止大汗和虚脱,补 充足量液体。
本品外用注意:用冷开水调化成糊状,均匀涂敷于患处,厚约 1 mm,避开破溃处,每曰 2-3 次, 如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等反应现象时应停用。
本品儿童口服用量建议按照体重计算,一日 0.07~0.1 g/kg,分 3~4 次,待有效后减至最低量。
吲哚美辛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性,由阿司匹林过敏引起的喘息病人,应用本品时可引起支气管 痉挛,对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
吲哚美辛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停药后此作用可持续 1 天,用药期间血尿 素氮及血肌酐含量也常增高。
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吲哚美辛能导致水钠潴留,故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患者应慎用;②因吲哚 美辛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倾向,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应憤用,此外,吲哚美辛 对造血系统有抑制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患者也应慎用。
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①血象及肝、肾功能;②个案报道提及吲哚美辛能导致角膜沉着及 视网膜改变(包括黄斑病变),遇有视力模糊时应立即作眼科检查。
主治疾病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胁痛(如胆囊炎等)、黄疸(如急性肝炎等)、无名肿毒等症。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咽干、口腔粘膜糜烂、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烧灼感、返酸、纳差、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肝功能异常、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皮肤及其附件:各型皮疹、瘙痒、皮下出血等,最严重的为大疱性多形红斑。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哮喘等。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
泌尿系统:血尿、水肿、尿痛、肾功能不全等。
心血管系统:血压升高、胸闷等。
精神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焦虑及失眠等,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或抽搐等。
血液系统:造血系统受抑制而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
全身性:晕厥、疲倦、面色苍白。
相互作用
本品含有吲哚美辛,合并用药时应注意并用药品与本品各组分之间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合用可增加肾脏毒副反应,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用时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 增高。
阿司匹林可降低吲哚美辛的血药浓度,本品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同用时并不能加强疗效, 而胃肠道副作用则明显增多,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加强,可增加出血倾向。
饮酒或与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可増加胃肠道溃疡或出血的危险。
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时,吲哚美辛可使洋地黄的血浓度升高(因抑制从肾脏的清除)而增加毒性,因而需调整洋地黄剂量。
与肝素、口服抗凝药及溶栓药合用时,因吲哚美辛与之竞争性结合蛋白,使抗凝作用加强,同时美辛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有增加出血的潜在危险。
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吲哚美辛可加强降糖效应,须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与袢利尿药,如呋塞米同用时,吲哚美辛可减弱后者排钠及抗高血压作用。
与氨苯蝶啶合用时可致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下降、氮质血症>。
与硝苯地平或维拉帕米同用时,可致后二者血药浓度增高,因而毒性增加。
丙磺舒可减少吲哚美辛自肾及胆汁的清除,增高血药浓度,使毒性增加,合用时须减量。
与秋水仙碱、磺吡酮合用时可增加胃肠溃疡及出血的危险。
与锂盐同用时,可减少锂自尿排泄,使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加大。
吲哚美辛可使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增高,并延长高血浓度时间。正在用本品的病人如需做中或大 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应于 24 ~ 48 小时前停用本品,以免增加其毒性。
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 )同用时,吲哚美辛可使后者清除率降低,毒性增加,同时吲哚美辛的毒性也增加,故应避免合用。
儿童注意事项
14 岁以下小儿一般不宜应用此药,如必须应用,应减置且密切观察,以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