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内科,是依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立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研究型肿瘤中心。科室人才梯队完善,硬件配置完备,主医系列人员全部具有博、硕士学位。科室主任梁军教授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汤传昊教授兼任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另有多位科室成员在国内学术团体任职。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专著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近十项。科室风采(一)科室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个体化精准靶向治疗。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头颈部肿瘤、淋巴瘤、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晚期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疑难病例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联手搭建免疫治疗平台,将NKT、CART等细胞免疫治疗,与国际最新上市的checkpoint单抗药物,以及细胞因子生物免疫治疗整合,结合患者的分子检测个体化特征,制定了与传统的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科室作为中国疼痛管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负责全国疼痛专科高职医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对晚期肿瘤患者的癌痛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承担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患者在这里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治疗策略与方案。(二)科室在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胃肠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参与了国内多项消化道肿瘤的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动了国内消化道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参与承担了多项关于消化道肿瘤、肝癌等的临床试验,将最新最先进的诊断治疗方法带给患者。对每个患者,依据EGFR、KRAS、BRAF等肿瘤驱动基因选择合理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使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居国内前列。(三)科室在肺癌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于EGFR、ALK、cMET等基因分型指导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并动态监测基因变异,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同时,又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积极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检查和局部治疗等技术,拓展了肺癌的诊疗手段。(四)科室倡导成立了消化道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和胸部恶性肿瘤MDT,住院首诊患者常规化MDT,集合内科、外科、影像、病理、放疗、介入等方面专家,为肿瘤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模式,提高患者生存。践行诊疗国际化理念,与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多家国际一流肿瘤中心交流合作,定期安排国外优秀专家教学查房及面对面交流MDT。同时,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将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理念传递至全国。(五)科室积极参与新药临床试验转化研究,为常规方案无能为力的患者"绝望中寻找希望",延长生存。新药临床试验,尤其是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可以让广大患者提前两年甚至三年接受到国际最新的抗肿瘤新药或新技术,临床获益的同时节省大笔的医疗费用。科研方面,科室人员承担了关于肝癌耐药机制、肝癌靶向治疗、肺癌的循环肿瘤细胞研究等国家级科研课题,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30余家全国顶级科研单位及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进行实验室研究的同时,将科研结果积极向临床转化,造福广大患者。(六)与相关科室联合开展的射频消融、粒子植入、恶性胸腹腔积液热灌注治疗、局部热疗等微创治疗手段能够快速的减轻肿瘤负荷,控制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让生命更有尊严。学科带头人介绍梁军,主任医师。梁军,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放疗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综合及个体化治疗,尤其是基于精准诊断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教育经历:1978.09-1983.07白求恩医科大学学士学位1990.09-1993.07白求恩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2.09-2005.07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3年~199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1993年~1998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8年~2015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07~至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科研成果:承担或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参编卫生部五年制本科生教材《肿瘤学概论》,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癌痛诊疗规范》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胰腺癌诊疗指南》、《胃癌诊疗指南》、《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和《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及治疗指南》等多部。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肿瘤相关临床及科学研究工作逾30年。擅长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的综合及个体化治疗,在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次到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法国GustaveRoussy肿瘤中心及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等世界一流医学中心进行访问学习。国内率先推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现有肝胆胰肿瘤MDT、胃肠道肿瘤MDT等多个诊疗模块。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分子层面及肿瘤微环境层面的深入认识,基于精准诊断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免疫联合治疗等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国内率先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开实践之先河,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PI牵头或参与多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涵盖食管、胃、结直肠、肝等多个瘤种,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个方向,为中国肿瘤患者的诊治及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如EACH研究,基于此,2013年CFDA正式批准含奥沙利铂的FOLFOX4方案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新适应症,2015年起,美国NCCN指南连续4年收录推荐。作为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年来致力于临床医疗与智能科技的有机结合,借助学会平台,推动行业发展。引领、规范了中国肿瘤治疗领域智慧医疗的发展,在ASCO、ESMO等多个国际大会上发表多篇智能医疗辅助诊疗系统相关研究。并切实投入中国肿瘤大数据建设,领导并参与多项肿瘤患者大数据调查,如联合全国范围内78家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共同参与的登记性研究,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肝癌登记研究,已收集了20000余例肝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数据,旨在描述中国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病因与发病学特点、治疗方案及其结局;分析各治疗方案的最佳适应人群;探讨MDT的最佳临床路径,为中国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策略、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在国内率先推动国际临床诊疗辅助系统的本土化建设,在图像识别领域、自然语言识别领域上做出卓越贡献。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下,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桥梁,通过精进医疗决策改善患者生存、缩小地域诊疗差异,探索实施分级诊疗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