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查看更多

麻醉科现有医生9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6名,先后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学院、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及儿童医院及海南省人民医院等进修和学习,规培点设于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及儿童医院、上海复旦大学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拥有层流手术间4间,麻醉复苏室1间,门诊手术室1间,无痛分娩麻醉室1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具有先进的现代化麻醉设备和先进的麻醉技术,配备有各种国内外先进的麻醉机(欧美达麻醉机、德尔格麻醉机)、生命体征监护仪(欧美达)、麻醉深度监测仪(熵指数)、气体监测仪、肌松监测仪、肺功能监测仪、血气电解质分析仪、心输出量血液动力学监测仪、液体加温仪、手术恒温机、除颤仪、TCI-Ⅲ型双通道注射泵、美国海尼HEINE难度光导纤维喉镜、可视喉镜、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设备。1995年7月,我院实施第一例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室只有一间,麻醉医生一名;1995年12月,引进第一台自动监护仪取代手动测量心率、血压、SpO2,并可实时监测ETCO2;1996年4月,引进第一台全自动西门子多功能麻醉机;1998年9月,实施第一例小儿麻醉;2000年2月,开展第一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首次将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CA)引入临床;2000年3月,开展第一例无痛人流麻醉;2000年4月,我院开展第一例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无痛分娩;2000年7月,实施第一例全身麻醉;2000年8月,开展第一例笑气分娩镇痛;2001年4月,实施第一例成人腹腔镜麻醉;2001年6月,开展第一例气体吸入麻醉;2003年,开放层流手术室3间,门诊手术室1间;2003年1月,实施第一例小儿腹腔镜麻醉,小儿麻醉最小年龄2岁;2004年,小儿麻醉最小年龄5个月;2005年,小儿麻醉最小年龄2个月;2007年,新生儿麻醉最小年龄15天;2009年,引进喉罩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2011年,实施术中肌松监测;2012年,实施术中镇静深度监测;2013年,开展动脉内压力测定及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测定,新生儿手术麻醉(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闭锁、消化道穿孔等)最小年龄为产后38小时……。高质量的麻醉和术中管理水平为医院的各种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极大地推动和保障了全院外科学的进步,是病人术中生命安全的守护神。而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建立,明显缩短病人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病人能得到充分和平稳的麻醉苏醒,减少麻醉后风险,提高病人麻醉后安全性。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担负着医院手术病人的麻醉工作,同时还承担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治疗和复苏、重症监测治疗、术后镇痛及门诊无痛检查与治疗等工作,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目前麻醉科倡导"无痛医院"理念,扩大新的无痛工作范围,并已走出手术室,开展病人术后自控镇痛(PCA)、无痛产科(无痛人流、分娩镇痛)等多领域的无痛麻醉业务,为每一位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更多无痛的医疗技术,旨在向无痛医院发展。于2014年全面开展小儿骨科、小儿泌尿、乳腺外科、普外、妇科腔镜等手术,麻醉科设立中央监控及计算机工作站,处理麻醉有关数据和记录,引进无线术后镇痛系统,优化镇痛流程与管理。麻醉科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派麻醉医生到国内先进三甲综合医院深造学习,同时加强科内人员的业务学习,坚持每天专业知识的学习、各种疑难病例探讨学习及积极参加各种麻醉学术活动,以提高科内全体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麻醉科加强科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建立与完善各项科室工作规章制度,规范临床工作程序,建立临床路径和麻醉操作常规,实现科室麻醉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特色化管理,保障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性。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倡导"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和理念,使病人在医院不仅能缓解躯体疾病的痛楚,还得到精神心理上的安慰和康复。麻醉科的发展方向,是要通过3~5年的建设,使麻醉学科成为医院中的: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为社会所熟知和认可的重点学科。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全体人员为全院手术科的进步和各类手术的开展保驾护航,竭诚为各地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是病人术中生命安全的健康守护神。

手术麻醉部锦旗墙

锦旗本科室医生暂未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表谢意,让爱永传递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