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一科一、科室成立及现状:李恭教授等在1973年筹建了吉林地区第一个神经病学专科。1978年成立脑血管病研究室。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由当初8张床、4名医生现已发展成为三3个疗区、160张床、40余名医生,成为在吉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于2001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予点。医生基本硕士化,博士占40%,博士后2名,是一支医疗技术水平过硬、教学质量好、科研能力强、学术作风严谨的高素质医疗团队。二、重点研究方向:1、脑血管病作为防治重点在神经内科领域中脑血管病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杀手,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列为其他各类疾病之首。几十年来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早在30年前我们对吉林地区脑血管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187/1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研制新药通脉宁心冲剂、石龙清血冲剂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死亡率,加速患者恢复,在积极开展临床治疗同时深入加强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并发症状及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先后成功制造了"拟人类脑血栓形成大鼠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拟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对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相关因素,自由基SOD、兴奋性氨基酸等进行观察。通过拟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细胞凋亡,迟发型神经元坏死相关基因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在不断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技术更上一层楼。在脑血管病的预防上,引进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及颅内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病筛查、动态监测栓子跟踪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动脉硬化斑块演变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易于及早预防及远期疗效的判定,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上世纪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对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更便捷,更准确,我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全脑血管造影术及颅内外血管支架植入术、出血性脑血管病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近10年,治疗组成员不定期到北京宣武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介入中心培训学习,为每一位到我科治疗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患者治疗积极争取最佳黄金时间,真正做到时间最短、效率最高、效果最佳。近10年逐渐完善卒中单元营造,药物已不再是卒中治疗的唯一手段。过去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康复工作都是分散在不同医疗单位,不能形成统一规范治疗。卒中单元建立很好解决这一难题,使卒中患者获得院前、院中、院后的整体医疗服务,真正做到病前预防、急性期及时治疗、恢复期定期随访,我科神经康复室具有专业资质且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师,曾于中国康复医学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学习,保证每一个脑血管病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做到48小时内急性期康复,大大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2、肌病、周围神经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鉴别诊断技术多年来一直重视疾病及周围神经病研究,有本科专属临床神经生物电室,神经传导测定,对于鉴别脱髓鞘性和轴索损害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重要作用;同心针电极肌电图测定是判断神经源、肌源性损害和发现亚临床损害的重要手段;脑干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对于中枢性脱髓鞘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重复神经电刺激是诊断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特异性手段;小神经纤维功能测定技术目前已用于小纤维病变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还有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及皮肤交感反应等检查,其中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对于早期各种周围神经、神经根及植物神经病变诊断具有定位、定性的价值,上述各项检查项目目前均已开展良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帮助并已取得较大的社会价值。3、积极开展帕金森病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老年人群中除阿尔茨海默病外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表明PD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年龄老化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但至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未能完全明确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以散发性病例多见,但有文献报道国外约10%~15%的帕金森病患者有PD阳性家族史,而我国广东地区也曾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8.9%的帕金森病患者PD家族史为阳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研究发现了中国吉林省白山市一个帕金森病家系,该家系共4代33人,患病13人(4人已去世),6人可疑,多人多代发病,临床表现相似,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稳定性和终生性。本课题为家族性帕金森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为我国的帕金森病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丰富了我国在帕金森病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SCI)影响因子0.18;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研究所发现突变也是导致α-synuclein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为帕金森病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4、不断拓展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空间神经电生理室已开展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大大提高了癫痫患者诊断率及好转率。长程视频脑电图,是视频和脑电相结合的一种脑电图监测形式,能在24小时—72小时内对病人连续进行脑电图监测,通过数码摄像镜头同步记录病人的表情、行为以及部分生命体征,将病人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所见同步录像,同时,捕捉病人异常脑电图和发作时临床表现,从而大大提高癫痫诊断的阳性率,对癫痫的诊断鉴别和癫痫分类有极大帮助,是目前诊断癫痫的"金标准"。长程视频脑电图是癫痫诊断及鉴别诊断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对鉴别发作性事件的性质、确定癫痫的诊断、判断癫痫的发作或综合征类型、寻找发作的起源部位、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诊断明确后依据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后,治疗和预防癫痫发作的基本方法为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为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抗癫痫药物,但上述药物存在着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范围较大,治疗面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大等特点。联合用药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因此上述药物用药血药浓度临床检测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将开展服用抗癫痫药物后血药浓度检测,有效防止因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或剂量过小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为临床指定个体化方案提供客观依据。5、治疗领域新突破——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细胞和组织器官。由此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的组织或器官替代病变的组织和器官,并可以应用于传统的医学方法无法医治的多种疾病,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脊髓损伤,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疾病、外周血管病、肿瘤、尿毒症等。干细胞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仅给各类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模式,同时,也给被病魔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干细胞治疗的开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结合本项目的基础研究和临床优势,拟通过对神经系统疾病、外周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规范性临床应用研究,筹备建立完整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体系,从干细胞培养、自体移植或异体移植等方面丰富疾病治疗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同时,本项目的开展,非常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效益。目前国内外所有进行检查及操作的人员均要求有相应的资格认证,而值得一提的是我科上述全部操作人员不仅具有临床专业硕士学位及执业医师资格,还同时具有各项大型仪器上岗证,同时具备了神经内科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又具备操作医生的能力及资质,临床知识和辅助检查的完美结合,确保了各项检查专业性强,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及可靠性。三、人才培养业绩:神经内科作为北华大学拟申请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项目建设方案的主要支撑学科,纳入省学科建设规划,在我校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为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吉林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011年重建北华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2012年评为吉林市科技创新优秀团队。于2000年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予点。是我院获得独立硕士学位授予权较早的学科。现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已有十几人获得博士学位,毕业生去向较好,目前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并成为神经内科骨干医师。四、科研、教学立项及成果:神经科建科至今一直紧抓科研、教学,始终坚持以科研、教学促进和带动临床医疗发展与提高。几十年来脑血管病的防与治是神经内科的工作重点。在吉林市最早开展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吉林地区空白。全科先后发表80余篇文章,其中19篇分别收到国家、省级及市级奖励。80-90年代曾经研制完成新药"天麻注射液"、"通脉宁心冲剂"、"石龙清血冲剂"分别填补了国内中药制剂在镇痛、治疗脑出血新药方面的空白,且沿用至今。医疗保健器械颈椎病自动牵引治疗机、无功能电子手杖分获国内国际大奖。90年代后期关于"松花江甲基汞污染对沿江居民健康危害的研究"已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几年针对脑血管病发病机理、并发症、血管性痴呆进行了基础及临床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康复研究、实验性血管性痴呆细胞凋亡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均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在研省、市科研课题二十余项。至目前为止共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百余篇,被SCI收录文章十余篇,其中新增四篇。五、神经内科一疗区科室简介护理组:神经内科一疗区成立已近半个世纪,现有床位85张,其中卒中单元23张。现有护理人员27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护师9人,护士10人。省级伤口专科护士1人。神经内科一疗区医疗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在吉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护理组对神经系统疾病护理的快速发展。疗区所有护理人员对动静脉溶栓、脑动脉支架置入的病人术后护理已成为常规。视频脑电图的观察;癫痫病人的处理;吞咽障碍的预见性护理;压疮的防护与治疗的最新技术;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措施等已成为每个护理人员临床技能的一部分。护理组还选派了5名护理人员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修。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良肢位摆放、早期主被动活动、肩手综合症的预防、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现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使每一个入住神经内科一疗区的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护理和康复。神经超声学组:目前开展工作:在脑血管病的预防上,使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血管病筛查、动态监测栓子跟踪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动脉硬化斑块演变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血管病变易于及早预防及远期疗效的判定,进一步改善和加强脑血管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发泡试验为偏头痛和青年不明原因卒中患者的病因学提供了诊断依据。开展项目有:颈部血管彩超,脑彩超,颈部动脉超声造影,发泡试验,微栓子监测,卧立位脑血流检查等检查,其中多项填补了吉林市的空白。神经超声组医生均取得超声波医学技术资格。团队成员:丁希艳,主治医师、讲师;神经病学硕士,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超声中心研修。取得超声波医学技术资格,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神经超声研究。尤其擅长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现承担吉林省卫生厅项目1项、吉林市重大科技项目1项。李春,技师,曾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超声中心进修学习。从事超声工作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崔敏,硕士、医师,从事头颈部血管超声及周围血管病超声诊断。神经生物电组1.肌电图组:目前开展工作:神经传导测定,对于鉴别脱髓鞘性和轴索损害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重要作用;同心针电极肌电图测定是判断神经源、肌源性损害和发现亚临床损害的重要手段;脑干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对于中枢性脱髓鞘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重复神经电刺激是诊断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特异性手段;小神经纤维功能测定技术目前已用于小纤维病变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还有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及皮肤交感反应等检查,其中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对于早期各种周围神经、神经根及植物神经病变诊断具有定位、定性的价值,上述各项检查项目目前均已开展良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较大帮助并已取得较大的社会价值。团队成员:李晶玉,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取得超声波医学技术资格,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电生理工作,2013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进修肌电图。熟练掌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同心针电极肌电图测定、脑干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重复电刺激、小神经纤维功能测定技术、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及皮肤交感反射等检查。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奖项2项、专利1项。杨超,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电生理工作,2014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修肌电图。擅长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同心针电极肌电图测定、脑干诱发电位及视觉诱发电位、重复电刺激、小神经纤维功能测定技术、感觉阈值定量检测及皮肤交感反射等检查。2.脑电图组:目前开展工作: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经过临床初筛及多项技术相互结合,使得癫痫症诊断阳性率大大提高。目前我院拥有国能最先进的脑电图监测系统——长程视频脑电图,是将实时视频与脑电图相结合,能对患者进行24小时—72小时的连续性脑电图监测,并可通过数码摄像镜头同步记录病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日常活动、生理性动作以及临床发作表现。长程视频脑电图对异常脑电发放检出率超过80%,并对异态睡眠及假性发作诊断也具有不可取替的诊断价值,是目前诊断癫痫症的"金标准"。长程视频脑电图目前也应用于鉴别发作性事件的性质、判断癫痫的发作或综合征类型、寻找发作的起源部位、指导药物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团队成员王玲玲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孙禹副主管护师学士神经生化检测学组神经内科神经生化检测学组以吉林省重点实验室脑血管病研究所为依托,拥有大量国内先进仪器设备,包括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药物浓度分析系统、Elisa检测平台、基因测序平台等。目前主要开展工作:抗惊厥血清药物浓度检测、FK506血清药物浓度检测、肿瘤筛查、加压素及褪黑素监测、高香草酸监测等。团队成员王玲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癫痫症的诊断与治疗。掌握了大量的科研实验技能。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国家核心期刊论10余篇,编写著作2部,申请专利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刁畅,检验师、硕士研究生。多年来从事临床检测项目开展及实施工作,对药物浓度分析及前沿生化指标检测具有丰富经验。孙禹,副主管护师,学士。主要从事样品采集及处理工作。癫痫学组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据统计中国目前癫痫患者高达900万人左右,并以每年40万人的数量逐年增加。以往癫痫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随着辅助检查技术及知识结构的革新,我院针对癫痫诊断及治疗开展多项临床监测技术及癫痫专病特色门诊。特色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及长程视频脑电图,抗惊厥药物血清浓度分析等。目前将癫痫症的诊断及治疗划分为三个阶段:脑电图检测确诊阶段、血清药物浓度分析阶段、药物方案调整阶段,实现癫痫患者精准化治疗。团队成员:王朝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现任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癫痫的诊断与基础研究,擅长神经内科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以及癫痫诊断及治疗。社会兼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吉林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学术成果:参与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余篇,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5项,获省、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王玲玲,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癫痫症的诊断与精准化治疗。在脑电图的判读及癫痫症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编写著作2部,申请专利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孟繁华,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癫痫症的诊断及治疗。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在癫痫诊断及治疗方面也具有丰富经验。帕金森病/眩晕学组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大约超过4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呈逐年上升,帕金森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致残性疾病,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总人数已达200万,占全球帕金森病人总数的50%。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主要以手脚不自主抖动(震颤),肢体和躯干僵硬(肌强直)、运动迟缓或运动减少为主。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精神症状(如抑郁和焦虑)、睡眠障碍、胃肠道症状(如便秘)和泌尿道症状(如尿频和排尿困难等),无论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还是非运动症状,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或缓解。神经内科一疗区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学组长期以来主要致力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评估、诊断及治疗,擅长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障碍、舞蹈病等椎体外系疾病。重视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以期能够寻找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与早期的诊断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果您的家人出现手或脚的抖动,走路拖步,动作迟缓,建议您到我院帕金森专科门诊就诊。眩晕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学科,且诊治过程复杂。我院神经内科一疗区专业致力于头晕/眩晕的精准化定位,个体化治疗,成为一门"眩晕学科’’建立了眩晕诊治体系及框架,我院开展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眩晕疾病中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公认的真正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占真性眩晕病人20%左右,也是耳源性眩晕中常见的疾病,容易误诊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眩晕疾病治疗的关键是精准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式。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耳石复位,也就是通过人体位变化来实现复位。精准的检查是第一步,其次就是治疗。治疗方案上我们有着综合性治疗手段。除内科药物治疗,还有耳石复位治疗、前庭康复训练。经复位治疗后使患者症状完全得以改善。神经内科一疗区头晕/眩晕专病门诊长期致力于头晕/眩晕的评估、诊断及精准治疗。擅长于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如果您反复慢性头晕、存在变换体位时诱发的头晕及视物旋转,突发眩晕建议您到我院神经内科一门诊进行有效评估、精准诊断及精准治疗。卒中单元(康复学组)卒中单元是目前对于脑血管病治疗的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它是将临床药物治疗,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管理多学科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康复治疗组采用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康复原理,运用教育引导与运动感知训练相结合的新型康复治疗模式,可最大程度的恢复、重建或代偿其功能,通过职能能力训练有效的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真正的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适应症范围:卒中单元(康复科)主要从事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机康复(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疾病术后、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运动性损伤、帕金森病(综合征)等所致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平衡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尿便障碍)、疼痛等康复评价和治疗。在吉林地区首次开展肺功能的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功能的恢复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康复治疗设备:引进进口的(FES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仪,坐(卧)位主被动功能训练机,减重支持训练机,情景互动训练系统,离子导入仪等近千余万元国内领先的康复治疗设备。卒中单元(康复)学组团队:王建辉康复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衣琳康复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高妍康复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桑鹏康复治疗师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宋荣翔康复治疗师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刘婷康复治疗士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二科现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学术气氛浓厚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全科实现硕士化,共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7人设有病床55张多年来一直把脑血管病的治疗作为临床医疗和科研的主攻方向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既开展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脑血栓超早期的动脉溶栓及脑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又采取了的具有较好远期疗效的XS内能疗法,该种治疗方法临床观察万例,治疗效果显著,无一例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在治疗急性进展型卒中及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再发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在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科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出血量较大、又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采取了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而更具科室特色的治疗手段是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创者科室负责人张英杰主任因此荣获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我科引进了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CPT),它通过测定皮肤和粘膜的电流感觉阈值(CPT)来确定所测试的感觉神经的传导阈值,提高了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率。在张英杰主任的带领下,在科副主任吴宏伟、贾晓静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在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承担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2项,发表国家级论文40余篇,其中做为吉林省老年病医学会常委、吉林市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张英杰主任,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1项,三等奖2项,著书2部,省教育厅课题1项;科副主任贾晓静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教育厅课题2项,著书3部,核心期刊论文16篇,因其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在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神经护理教研室主任周丽琴主任医师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EI会议论文2篇,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提高科研及医疗水平的同时,科室更注重教学革新,负责医学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及进修医生的教学工作,为吉林地区培养医务工作者做出重大贡献,目前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4名,均在我市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精干的团队加上先进的技术,神经二科多年来对脑血管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痴呆及肌病等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吉林地区位于领先地位。神经外科简介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室"以病人为尊,以技术为本,以服务为誉,以医德兴科"。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德艺双馨的服务主旨规范下,坚持打造顶尖的医疗专家团队,以扎实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实力占领医疗技术前沿阵地。是国家卫生部较早确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授予点,为吉林市重点专科、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北华大学脑肿瘤研究所执行科室,2017年由吉林市卫计委授予"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同时是吉林市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吉林省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市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所在科室。我科于2005年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我校为硕士研究生授予点,是获得独立硕士学位授予权较早的学科,科室有硕士生导师5名,目前为止已培养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25名,在读研究生5人。我科已培养的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均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并受到用人单位和科室的一致好评,就业率达100%。我们通过不断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开展技术交流协作,支持硕士、博士学位连续,坚持开展临床科研攻关等多种途径,跟踪神经外科医疗技术前沿动态,并且凝聚了一批师出名门的博士、硕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组成的神经外科医疗团队主体。目前,在神经外科新老传承、学科搭配合理的专家结构中,科室目前在职人员共有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教授4人,返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中级4人,初级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除1名本科学历教授外均达到硕士化学历;不断提升专家团队掌握应用新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的能力,本学科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空间。我科开展手术治疗各种颅脑损伤,高血压性脑出血,各类颅内肿瘤(垂体瘤、胶质瘤、各部位脑膜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各种脑室内肿瘤、小脑半球肿瘤、小脑蚓部肿瘤、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型切除,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脊髓先天畸形等疾病。上世纪末,吉林地区尚未开展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时,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瘤及脑血管畸形手术治疗,填补了吉林地区技术领域空白。其中介入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外动脉狭窄,脑与脊髓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及手术治疗,为我科特色,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独立开展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术,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同时较早开展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鞍旁肿瘤切除术、以及蝶骨脊内三分之一脑膜瘤等颅底手术。近几年来,以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为基础,以颅内肿瘤的诊断治疗为专长,着重研究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的神经胶质瘤,着力于提高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如在"键合紫杉醇纳米胶束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等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已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科室,同时在省内神经外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整体水平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学科以选准课题、多争课题、争取大课题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共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项,其中包括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累计经费50余万元。获省、市奖励10项。科室人员共撰写论文53篇,其中SCI文章6篇、EI文章4篇、核心文章21篇、国家和省级文章22篇。我院是吉林省首批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一次性圆满通过国家评审基地。我科严格执行国家开展的住院医师基地培训要求,为进入科室的基地培训学生提供良好的医、教、研环境,使每一个进入神经外科进行基地培训的学员都圆满顺利的完成了我科室的学习任务,在出科考试及院里定期举行的各项考试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神经外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常年承担本、专科大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所指导的学生在国家实践技能大赛中屡获奖项。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员工愿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神经内科二门诊医生
神经内科二门诊锦旗墙
![锦旗](https://med-fe.cdn.bcebos.com/doctor/homepage/pennant.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310,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auto-orient,o_1)
![百度健康](https://med-fe.cdn.bcebos.com/health-pc/doc-icon-bottom-logo.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1242,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