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北京胸科医院(原北京市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1970年,由时任院长辛育龄教授提议组建了国内较早开展肺癌内科治疗的病房,最早由现肿瘤一科的10余张床位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徐嘉彰、李敏、朱允中等多位专家先后负责肿瘤一科的专业查房工作,2010年至今科室主任为刘喆;至1989年科室扩大增至目前的60余张病床,收治各种胸部肿瘤的鉴别诊断和中晚期肺癌的内科治疗患者。科内技术力量雄厚,医生13人,护士26人;目前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8名,中级职称医师6人,博士学位3位,硕士学历9位。我们病区医务人员除运用常规影像学等检查方法外,还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胸膜活检、浅表组织穿刺、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包埋技术、内科胸腔镜、纵隔镜等措施使绝大多数的的患者得到病理或细胞学的确诊。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综合治疗原则和专业指南的指导,适时适度的运用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以及近年开始的最新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手段,力求提高肺癌的治疗率,延长生存期,并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科治疗小细胞肺癌近期有效率70-80%,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使小细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达34.5%,在国内外属领先水平。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40-70%,癌性胸水的控制率达90%以上。近10余年来,随着对肺癌分子病理的研究和肺癌基因检测在临床的应用开展,我们对病区绝大多数患者均进行相关分子病理的检测,针对是否存在驱动基因给与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的免疫药物治疗。目前,我们科的临床医生在针对驱动基因阳性肺癌的靶向药物克服耐药或耐药后的治疗、肺癌脑(脑膜)转移的检测和应对以及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等方面,和病理科、影像科、胸外科、放疗科等开展合作和临床转化性研究并陆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经卫生部批准,肿瘤一科在全国和我院较早成为卫生部部属临床抗肿瘤药物药理基地,1999年更名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目前我病区每年承担与肺癌有关的多种药物的临床试验。肿瘤科所有医师和部分护士均参加过全国GCP培训班,获得证书。肿瘤科每年均有多项与肿瘤治疗相关的II-III期临床试验,近年来参加了多项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新一代化疗药培美曲赛的JMID、JMEN等研究;第一代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包括EGFR-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等的临床试验研究:IPASS、TRUST、FastAct-II、Luxlung6等;ALK抑制剂克唑替尼的A8081029、色瑞替尼的Ascend-4、阿来替尼的YO20449、恩沙替尼的eXALT3、布加替尼、劳拉替尼的二线临床试验等,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贝伐单抗、内皮抑素等的SAiL、BEYOND研究;以及近年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ivolumab、pPembrolizumab、Tislelizumab、Atezolizumab、Tiragolumab等和双靶点新型免疫治疗类药物、国家一类新药等临床试验,使我院的患者有机会使用国际最新的药物治疗肺癌,同时也使我们能有机会和国际同步开展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在保障医疗质量方面,肿瘤一科一直坚持、贯彻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查房等医疗核心制度,保障肿瘤治疗的医疗质量,我病区连续10余年没有患者就医疗诊治方面的院内投诉;为方便患者就医和医患间的沟通以及了解肿瘤一科开展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信息,2021年初,我们还上线了科室微信公众号“胸科在线”,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并通过“胸科在线”微信公众号和我们沟通、互动及监督。四病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市肺癌诊疗中心重点科室之一。以肺癌、胸腺癌、间皮瘤、纵膈肿物等胸部肿瘤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床位63张,医护人员共40人。医师团队共16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博士8人,硕士7人,本科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护理团队共24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9人。科室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科室先后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局级课题及横向课题,多人次入选北京市及通州区高层次人才项目。在北京市医管中心的支持下,护理团队成立了“史文文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室”,尤其擅长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和不良反应的处理。科室人员均有国内肿瘤学重要社会学术任职;发表论文100余篇,在NatureCommunication、ClinicalCancerResearch、LungCancer等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肺癌的诊疗水平在北京市处于前列。我院为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家级肿瘤临床药理基地,我科迄今已完成数十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包括多种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化疗药物等。我科作为主要中心参与的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的理念:“凝心聚力,盛德仁术”。遵循规范化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科学合理运用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手术、放疗、介入治疗等手段,力争给每一位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体四病区医护人员将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不懈努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三科(综合科)现有床位60张,医生15名,护理人员27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7名,知名专家5名。博士6名,硕士7人,4位医师有出国留学经历。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讲师2名,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2名。科室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内科诊疗及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病种为肺癌、食道癌、胸膜及纵隔肿瘤等,协助医院率先在北京市成立了肺癌早筛早诊门诊和肺癌罕见突变门诊。借助医院多学科的平台,参与医院远程会诊和院内多学科会诊,与外科、骨科、放疗科、介入诊疗科、病理科及其他辅助科室协同为肿瘤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承担医院肿瘤门诊和疼痛门诊的工作,服务患者惠及全国。作为国家临床试验基地,近5年来参与40余项国内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研究,科内常规开展肺癌不同治疗领域的新药临床研究,让更多患者在治疗中有更多的选择、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治疗方案。近5年来,科室承担局级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局级人才项目4项,横向课题和他课题20余项,总科研经费400余万,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80余篇。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临床学院,承担胸部肿瘤专业的基础和临床课程,具有雄厚的临床带教的师资资源和患者资源,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6-8名。常年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和高研班在职研究生,可根据学员需求开展相应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科室将专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于2009年科室成立了“胸心港湾”品牌病房,除了治疗疾病,同时也关注患者及家属的身心社灵和全人管理。2011年以来,在医院的协助下,率先参与疼痛病房和疼痛门诊的组建工作,帮助晚期癌症患者树立正确的癌痛控制理念,减轻患者痛苦,并通过了第一批疼痛示范管理病房(GMP)的审核。2011年获得北全国青年文明号病房,2012年获得北京市工会三八红旗集体,2015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2016年卫计委优秀健康促进和第九届中国健康总评榜年案例奖,2017年北京市医管局医学人文科室建设示范病房、北京市“一院一品”活动健康促进实践案例和北京健康教育优秀实践。多次获得研究所/医院和医管中心先进党支部称号,多人获得市级先进个人称号。临床诊疗中护理特色逐渐凸显,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优质化护理为理念”常规开展护理工作,并获得医院和上级部门的认可,医管中心挂牌成立了“冯月亮癌痛规范化管理护理工作室”,以疼痛为抓手,对肿瘤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症状的精细化管理。科室为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就医获得感积极探索和努力,多次申报的惠民便民举措,获得上级单位的肯定。
肿瘤科医生
肿瘤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