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放射科成立于1987年。科室由普放、CT、核磁共振、介入、镇静复苏组成。在职医护人员50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技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中级职称医护人员13名,初级24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17名,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团队和人才梯队。有多人先后担任全国儿科放射学和省、市放射学会常委等要职。承办两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科磁共振诊断新进展学习班》及《胎儿与新生儿MR诊断新进展学习班》,负责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课题6项,院级课题1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参编医学著作13部,发表SCI论文2篇,发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60余篇。科室除X线照片、CI、MRI等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开展了儿科各种特殊造影检查、骨龄检测、肠套叠整复、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技术、256排CTA等儿科特色检查项目。硬件设施重金添置设备,致力于减低检查中给儿童带来的放射辐射损伤。淘汰了传统的X光机,新添置数字X线摄影系统(DR),专门针对儿童设计了特殊防护辅助和采用小焦点摄影,其剂量比成人大大降低,适用于儿童全身各个部位的摄影检查。近年来先后从德国和日本等国引进了影像技术设备,拥有64排螺旋CT机1台、256排能谱CT1台、1.5TMR机1台、3.0TMR机1台、数字胃肠机1台、DR3台、床边DR2台及与之配套的PACS工作站处理系统。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优势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两个:《儿科磁共振诊断新进展》与《胎儿与新生儿MRI诊断新进展》。负责湖南省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课题7项,院级课题1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2篇,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13部。目前,开展常规X线照片、CI、MR等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开展儿科特色检查项目:各种特殊造影检查、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技术、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断与复位治疗、骨龄检测等;重点技术和特色技术检查项目:胎儿MR检查、MR脑功能成像、小儿心脏CT检查、小儿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等。年接诊病人量达20万多人次。作为省级儿童专科医院一直探索适合儿童的医学影像诊疗规范,并将先进经验积极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同时科室内切实有效推行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努力将科室打造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技术强大的区域性儿童医学影像中心。可开展常规检查项目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项目:无辐射,可显示全身各系统,尤其是头部、脊髓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有着显著的优越性。无需使用造影剂可显示血管病变,利用水成像技术可得到胰胆管成像(MRCP)、尿路成像(MRU)、椎管成像、内耳成像,脑功能成像如SWI等。螺旋CT检查项目:主要用于头部、五官、颈部、胸部、腹部(肝、胆、胰、脾及肾)、盆腔、颈椎、胸椎、腰椎及骨关节系统的CT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还可作CT二维及三维立体图像重建技术,主要包括骨关节三维重建,支气管、胃、结肠等仿真内镜及CT血管成像(CTA)。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DR)检查项目:数字X线摄影系统采用非结晶硒数字平板探测器和高频X线机,更大地降低了X线的辐射量,提高了照片质量和缩短了检查时间,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摄影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疗项目:设备器械配置比较齐全,能开展各种血管造影检查和多种血管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项目。数字胃肠造影机检查项目:可开展消化道造影、泌尿系造影、胆囊造影、T管造影、泪道造影、窦道及瘘管造影等、透视下点片和骨折复位。学科带头人金科门诊时间专科门诊周一至周五知名专家门诊周一全天(徐和平主任医师)周二全天(王海主任医师)专科门诊周三全天(黄文雅副主任医师)周四全天(何四平主任医师)周五全天(段友方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