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于建院初(1957年),由全国知名专家李武功教授创建。几代耳鼻喉科人励精图治,精诚团结,将科室建设成为山西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临床诊疗防治、科学研究转化推广、本硕博教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中心,学科是卫生部内镜(耳鼻咽喉科)诊疗技术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耳鼻咽喉科),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青年文明号,国家精品课程,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批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山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山西省首批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山西省医学会、山西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山西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山西省“136"兴医工程领军建设单位。在国内享有盛誉,始终引领山西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全面发展。科室分为鼻及鼻颅底外科、耳科、咽喉外科、头颈外科和变态反应科等五个三级学科,现有医护人员89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9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0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在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支持下,已建成1000余平米新门诊中心,日门诊量约350人次;无陪护病区3个,床位100张,年手术量3500余台。科室同时还配有临床听觉及前庭功能检查中心、耳鼻咽喉内镜诊疗中心、临床解剖实训中心、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实验室、变态反应实验室、睡眠医学中心、嗓音功能中心等功能单位。其中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实验室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拥有1600平方米的高规格实验中心和19名专职科研人员。经鼻内镜鼻眼相关手术、前中颅底肿瘤切除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侧颅底手术、头颈部晚期肿瘤切除及皮瓣修复手术、眩晕疾病的综合诊疗等专业高精尖诊疗技术,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科室目前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铜奖1项,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19项,发表科技论文共计500余篇,国外会议发言6次,2019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前100名排行榜中,本学科排名为第64位。为我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2019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入选山西省“136”兴医工程,建设经费1亿元,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1位知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签约,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张秋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龚树生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叶京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张道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学钧教授、武汉协和医院孔维佳和肖红俊教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院周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药生物信息学中心张健教授、沈倩诚副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曹济民教授等。这11位专家在人工耳蜗植入、鼻颅底外科、耳外科、嗓音及睡眠疾病等方面在全国均享有盛誉,科研及临床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将高层次临床专家和科研工作者整合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军临床专科团队中,还与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学科联盟形成长期的工作学术合作关系,建立国际国内医疗工作服务平台,联合山西省各级医院,协助学科专科人才培养,建立了上接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并联省级医院、下接市县两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打造国内一流学科团队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网络。借助“136"兴医工程,科室在专科技术领域、医学医疗装备项目方面、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国际医学协作方面获得快速发展,山西省头颈部恶性肿瘤生物样本资源与实验材料共享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组学数据库的头颈肿瘤患者随访信息系统、头颈肿瘤国际远程协作中心、前庭功能电生理学研究协作中心和头颈肿瘤基础科研远程协同创新中心、头颈部恶性肿瘤专病诊疗MDT中心、鼻及变应性疾病临床诊疗中心和鼻、内耳疾病及人工听觉重建诊疗中心都已进入建设轨道。对门诊及病区环境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步建设智慧病房,推进各项便民服务措施。在--院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从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三个维度,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家庭/社区的全医疗服务过程,为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提供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着力打造智慧病房医疗服务系统,让信息化助力医护一-体化运行模式,消除了护士与患者最后-米的距离,有效推进无陪护服务管理模式。学科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医学学科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国内外顶尖医学人才,重点打造卓越医学人才团队。2019年3月,与北京同仁医院韩德民院士团队签约,建立韩德民院土团队工作站。韩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院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锦旗墙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