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基本情况目前共有医护人55人,其中医生16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6人,医师3人),护士39人(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2人,护师16人,护士9人)。医疗设备设施新生儿科开设床位45张,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有伽利略呼吸机;SLE常频、高频振荡呼吸机、纽邦E-360呼吸机、贝斯特转运呼吸机、灵智呼吸机、鸟牌呼吸机、T-组合复苏器、费雪派克无创CPAP机、床边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及中央监护系统;GE(a750i)新生儿转运温箱(含培养箱、呼吸机、监护仪等)、亚低温治疗仪、动态脑电图监测系统、空气氧气混合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经皮二氧化碳分压监测仪、有创及无创血压监测仪、多功能婴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婴儿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经皮胆红素监测仪;微量血糖测定仪;防褥疮气垫床;床边心电图机;床旁便携式血气生化分析仪;Ret-cam眼底照相机;床边头颅B超;床边X光机;负压吸引器;输液泵;微量推注泵等。医疗技术水平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收治患儿2500人左右,且逐年递增,其中危重新生儿每年约1200人,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达91.2%,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儿为680克、685克、980克,孕27周三胞胎。对超低出生体重儿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救治与管理已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完整方案,并已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到在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覆盖整个中山的镇区及部分周边地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收治危重新生儿,对新生儿窒息复苏,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脑出血、早产超低体重儿、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救治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很高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可进行新生儿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真正实现了为危重新生儿提供"生命绿色通道"。还承担着省、市各级立项的科研工作,担负着多种形式的新生儿危重病医学教学和培训工作,为本专业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专科。已开展的特殊诊疗项目或技术特色呼吸机机械通气技术、高频震荡通气技术、休克及各类危重病抢救的监护技术、危重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救治技术、新生儿各种重大手术围术期监护技术;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动态脑电图监测;新生儿亚低温治疗;胃肠道外全静脉营养;早产儿和危重新生儿的持续胃管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肠道微生态疗法;抚触疗法;NBNA;外周动静脉同步全换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脐动静脉穿刺置管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术;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危重新生儿转运;床边动脉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监测;床边头颅及心脏超声检查;床边X线检查;多项生理功能(脉搏、呼吸、血压)心电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氧分压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经皮胆红素测定。科研与教学近年来,我科承担市级立项5项,局级立项10余项,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多项,每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多项。同时还承担了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多间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及进修生的教学任务,多次主办或参与全国及省、市新生儿科学术会议。
新生儿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