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中医儿科主要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对0—6岁儿童进行日常中医保健和对各种类型体弱儿进行多种特色中医保健,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虚弱证候,促进生长发育,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且科室应用特色中医适宜技术主要包括小儿推拿、穴位贴敷、香配疗法、药浴、耳穴、针灸、火罐、艾灸、理疗等外治法,配合食疗及中医经方内治调理小儿体质。中医内治外治相结合,主要治疗小儿常见病:感冒咳嗽、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厌食、便秘等;并且对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小儿多动症、抽动症、体弱儿、生长发育迟缓儿、小儿肌性斜颈等有专业治疗及调理特色。并根据小儿体质类型,对于偏颇体质小儿应用中医内外治疗法改善症状,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中医"绿"色疗法,"手"护小儿健康。中医儿科特色:一、小儿推拿小儿推拿,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特定的穴位,从而调节机体功能。用于小儿黄疸、腹泻、呕吐、消化不良、感冒咳嗽、发热、便秘、生长发育缓慢及保健等证。小儿推拿是一种纯中医、绿色自然疗法,是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所有中医外治法中应用最广的适宜技术,主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介质调成糊状、丸状或饼状,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疗疾病。一般贴敷满月以上都可以适用。主要开展项目有小儿中药贴:健脾贴、退热贴、感冒贴、咳嗽贴、腹泻贴等以及三九贴。主要适用于: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泄、消化不良、厌食、胃痛;便秘、口有异味、发热、黄疸等;小儿感冒、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等的病症。三、香配疗法香佩疗法,又称佩戴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药物制成香囊(香袋)佩戴于身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科室现主要制作预防感冒的防流感香囊、夏季防蚊虫香包以及其他治疗性香包(安神、健脾、防晕车等)。四、中医药浴小儿药浴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治疗小儿黄疸、湿疹与体弱儿的经验方煎汤熏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及淋巴循环,新陈代谢旺盛,加强药物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身体功能,祛除小儿身体内部的风寒暑湿燥火热,使小儿不易感冒,肢体长得更健壮,身体更健康并改善小儿睡眠,减少烦躁情绪。主要适用于小儿湿疹、黄疸、感冒咳嗽、消化不良(保健)等。五、营养与食疗食疗是以中医学、中药学为理论指导,根据小儿和乳母的辩证分型、体质类型及整体观念为该小儿及乳母开具对证的食物(包括药物)膳食处方,以达到补益正气、祛除邪、调和脏腑的治疗作用,从而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虚弱证候、促进生长发育,达到营养保健的目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体弱儿、正常儿童的疾病预防及乳母的体质调理。六、耳穴(针)疗法:"耳穴压丸"抽动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及青少年假性近视等。少商、耳尖放血治疗咽喉肿痛、麦粒肿等;"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腹痛、夜惊、发热、咳嗽等。七、艾灸以艾叶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血液循环、内分泌、呼吸、消化系统。适应于体弱儿体质调理,腹泻,风寒感冒等。八、中医理疗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板受热产生出的各种元素的振荡信息,随电磁波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应元素产生谐振,使元素所在的原子及分子团的活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体内各种酶的活性,调整体内的元素比例平衡,抑制体内自由基的增多、修复微循环通道等。达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具有消炎、消肿、止痛、止痒、止泻安眠,减少渗液、活血化瘀、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上皮生长、调整机能作用。主要适应病症:主治:顽固性腹泻及婴幼儿肠炎,局部血肿,小儿肺炎,感冒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儿科医生
中医儿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