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5年,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集医教研培训于一体的规范化急诊科之一,也是广州市第一批成立的有建制的急诊专科,首任急诊科主任为苏雪娥教授。广东省唯一取得“2中心、2基地、1部1号(广东省毒蛇伤救治中心、广州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急诊医学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广东省急诊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广州蛇毒与生物毒素研究所临床部、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急诊科。是广州市急诊医学学会创始单位之一、广东省重点临床学科,在省、市享有较高学术地位。自广州市急诊学会成立以来一直担任副主委、主委单位,现为市急诊学会的副主委单位、市学会理事单位及是省学会常委。2002年急诊科被批准为硕士点,2021年开始博士招生,率先在全省医学院校中创造性地开设了急诊医学专业方向课程班,为学校重点学科和精品课程。现有33名医生,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博导2人,硕导8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18人,本科10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6人,主治12人,住院医师3人。急诊科专业领域涵盖“120”院前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毒蛇伤救治、中毒急救等,开展的针对毒蛇咬伤的血液净化疗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急诊科是国内比较早开展呼吸危重症救治的单位,针对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创建了国内首间急诊负压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历经30年发展,在领军人物梁子敬教授的带领下,依托国家呼吸中心的技术优势,对呼吸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并形成本科专科临床发展方向:呼吸疾病急诊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难)急诊应急体系的建设、毒蛇伤的急诊救治、心肺联合疾患急症的急诊救治、中毒以及毒蛇咬伤的血液净化治疗等。急诊科面积2517平方米,共有病床40余张,包括9张EICU床位。年急诊量近10万人次,年院前急救任务达4600人次。设备齐全,拥有17台呼吸机,达到最高月通气时数7000余小时,经统计为全省急诊科之最。床边纤支镜、PICCO监测、CRRT、BIS等技术发展成熟。急诊科已形成院前急救—急诊内、外科—抢救室—EICU—救治一体化的快速综合急救体系,并实施“三区四级”分诊,极大保证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成功率。在科研工作上,《毒蛇伤急诊救治研究》曾获广东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广东常见毒蛇伤早期血液生化演变规律与改良程序化救治方案》研究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高教厅和卫生厅医疗卫生科技三等奖,《毒蛇伤救治》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此外,《急诊建设与管理》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抗血栓素Ⅰ、Ⅱ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静脉溶栓治疗》获广东省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高血压致心血管重构的基础及临床系列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作为牵头单位发布《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近五年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医药科研基金、市级科研项目等十余项项目,在国内外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十篇。教学工作方面,学科带头人梁子敬多次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优秀教师。急诊医学教研室历年承担广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有关急诊医学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带教,广州医科大学护校和市卫生学校每年护生的实习带教,承担广州卫生局、广东及广州急诊学会、广州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各类型进修班、提高班、知识更新班、学习班的理论、专题讲座,以及承担培训基层医师、护士的再教育工作。教研室的本科教育开展三个层次急诊医学教学:必修课:本科医学生必修专业课;选修课:面向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方向:面向三年级以上本科生,目的提高部分有兴趣从事急诊工作的学生对急危重症的诊治能力。历年开设的课程包括:《急诊医学》、《临床技能学》、《临床综合模拟急救》、《创伤医学》、《现场急救》、《灾难事故自救互救常识》,其中《临床综合模拟急救》为学校精品课程。《毒蛇伤急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曾获教育部成果三等奖;《急性中毒》课件获广州市和全国多媒体软件三等奖。近五年承担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教育项目5项,市级教育项目10余项。教研室主编《临床操作规程》(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现场急救学》、《广州医学院急诊医学教学用教材》、《危重急症识别与处置》、《急诊科医师诊疗思维与决策》等教材。科室荣誉:1.苏雪娥教授获“白求恩式大夫”称号及省、市劳动模范称号。2.2003年获广州市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称号。3.2003年获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称号。4.2005年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5.2005年获广东省优秀护理集体称号。6.2006年获广州市雷锋式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7.2014年获广州市教师幸福团队称号。8.2017年获广州市优秀护理集体称号。9.2019年获届广州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团体冠军。10.2019年获广州市卫生健康系统优秀护理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