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历经近三十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急诊医疗中心。急诊科成立于1989年,第一批加入广州市“120”急救网络,成为广州急救指挥中心的中心急救站;2002年,成立《急诊医学》本科教育高校急诊医学教研室,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成为广东省首批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资格;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成为了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015年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急诊科现有编制医师35人,护士7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医师15名,研究生学历逾50%。业务用房占地4000余平方米.年急诊量逾16万人次,留观量达2万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7%;年出车量超5千次,位居广州市各网络医院首位。急诊科设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特殊诊室、发热和肠道门诊的独立诊室,设有配备完善的综合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观察病房、独立的手术室。并设有独立的急诊挂号收费处,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和放射检查,能较好地满足24小时接诊各种急诊病人。科内配有中央监护系统、心肺复苏系统、无创/有创呼吸机/多功能除颤起博监护仪、洗胃机、彩色B超诊断仪、纤维支气管镜和床旁快速检查仪等先进仪器。优秀的医疗队伍,功能良好的医疗分区,完善的先进设备,为急危重病患者提供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危重症监护(EICU)一体化的救治绿色通道。近10多年来我科积极开展床旁诊治和监测技术,包括临时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食道调搏术以及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胃镜、床旁超声引导穿刺技术、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较大地提高了急性中毒、心源性休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近几年,急诊科协同多学科建立了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进一步畅通了救治急性心血管、急性脑血管危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尽早对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栓塞患者进行溶栓和血管介入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急诊科还承担着广州市各类大型的医疗保障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广州马拉松赛、广州龙舟国际挑战赛和广州春秋季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的医疗安全,具有较强的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急诊科一直注重教学工作,急诊教研室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3名,教授3名,讲师3名。承担不同层次的《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任务,还规范化培养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接受省内外的进修人员,轮训人员数达100余人/年,已陆续为各地医院培养了大批急诊医疗骨干。每年举办省/市级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普及急危重病急救知识与技能,还定期对社区、公共事业单位、中小学师生进行相关急救培训,提高社区与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能力。2015年,急诊科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更不断加强急诊医学的规范化培训和教学能力提高。经过多年的建设,急诊科已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院前急救、心肺脑急危重症、心肺复苏、脓毒血症和创伤。近三年承担了各级科研课题40余项,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在SCI收录和国内核心期刊杂志收录论文约60余篇。主编了医学专著《血液净化在ICU的应用》,副主编了全国高校教材《急诊医学》教材,主编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晕厥的诊治流程》。还建立了教学网站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社区急救网络课程》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第六届全国医学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成果一等奖,《急诊医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的应用》获广州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急诊科注重人才培养,有校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医院精英人才培养对象。派出科内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与交流,派送了多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学府和医院进修和科研合作。在国际和国内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和论文宣读,得到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