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成立于1978年,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科室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人员业务素质高在蒙东地区眼科界享有较高声誉经多年的临床收录实践重点和技术引进积累好评了大量社会丰富的发现临床最后经验对眼科妇产疾病的经过诊断治疗而且均达到了病人区内先进水平,2012年被评为通辽市"重点学科"及社会级及及内蒙古民族大学眼科学硕士研究已经生重点培养基地现共有30张床位,专业队伍齐全,人员学历高。现有教授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共培养硕士13名学生,已经毕业5名学生。张天资副院长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鲁占军科主任为内蒙古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委员。科室平均每年的门诊人次一万五千人,出院病人数达750余人,出院诊断符合率100%,好转率99%。大量的病源为我们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可能。我科不但医疗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同事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目前承担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厅课题一项、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眼科部分)。在完成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我科还承担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包括临床本科生、护理学本科生及蒙医临床专业的医患沟通学、眼科学、眼耳鼻喉口腔护理学等。还同时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研究生培训、进修医师和护士的培训。科室拥有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际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TOPCON,TRCNW6SF)、数码裂隙灯(TOPCON,SL-3E)、电脑视野计(APS-6000AER)、综合验光仪(TOPCON,RM8800)、间接眼底前置镜20D(VOLK,V20LC)、卡式灭菌器(SCICAN,STATIM)、角膜内皮细胞显微照相仪(NIDEX,CEM-530)、角膜地形图仪(SHIN-NIPPON,CT-1000)、非接触式电脑眼压仪(NIDEX,NT-510)、眼科A/B超(SUOER,SW-2100)等。另外还装备有世界一流的手术等奖显微镜(德国mollerHI-R900A)超声乳化仪(美国ALCONlaurate)、眼底激光治疗辽宁仪(LUMENIS,NOVUSSPECTRA)、泪道高频俊通等奖治疗机准分子激光治疗仪(WAVELIGHT,ALLEGRETTO200hz)、冷冻仪(HB-80EA)及博士伦玻璃体切割机等先进治疗致力设备2.主要研究方向介绍(1)玻璃体视网膜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张天资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视神经损伤与修复、视网膜光损伤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多次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同时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在张天资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内蒙古教育厅课题项目《人参皂苷对视神经再生与修复影响的基础研究》(编号:NJC07148,2008-2011),并顺利结题。2012以来,课题组一直从事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及对抗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研究》(编号:2011MS1166),已有一篇综述和一篇实验研究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即将面临结题。此外,为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项目,课题组对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即将CREG蛋白注射于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玻璃体腔中,发现CREG蛋白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可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试图进一步研究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变化。在研究过程中,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引进玻璃体切割机以来积极开展玻璃体前段及后段切割术,解决了白内障术中璃体脱出、玻璃体角膜巩膜伤口嵌顿、玻璃体角膜接触、玻璃体异物、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疾病的治疗。大批量筛查及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部各种病变得到了良好的治疗。(2)屈光不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我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成立于2005年,内蒙古地区率先开展了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通过精确的检查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提高了术后视觉质量。近10年为3000人成功手术,具备全面的治疗条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儿童普通斜视、复杂性斜视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各种屈光不正的筛查与治疗得到显著的临床效果。(3)白内障发病机理及其术后并发症的研究通过对蒙古族地区白内障发生机理的研究表明晶体内的自由基增加,抗氧化能力障碍是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对晶体内自由基的发生及致病机理进行了探讨,提示在白内障形成初期,给予抗氧化制剂在可能阻止或延缓白内障形成。手术方面,科于2011年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每年完成200余例白内障超乳手术,超乳手术切口小从而减少对组织损伤和术后炎症反应,更加安全并且更快的恢复稳定的视力和正常的眼组织结构。3.本学科点发展前景近年来,眼科学教研室逐渐进入均衡和谐的发展态势。无论从青年教员梯队培养、教学科研两手转还是从临床与学术并重等多个角度,都充分显示出教研室强大的发展后劲。眼科学教研室承担了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及护理学院所有教学轨道的眼科学教学任务,涵盖护理本科、医疗本科。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眼科学教研室培养出的眼科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大医院,其中许多已经成为骨干人才,为我国眼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医学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顺应学校"精品工程"的举措,眼科学教研室也在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讲课艺术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眼科学教研室在一代又一代眼科人的努力奋斗下,秉承着发扬优良传统,不断超越自我的工作精神,充满信心与动力,必定将我院眼科医学事业将推向新的辉煌。二、学术团队1.学科带头人张天资简介张天资,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卫生中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张天资同志一直在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除病痛;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不厌其烦的为学生们解疑释惑。赢得了广大学生、患者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为当地学科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一、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医疗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室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多年来,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身体力行,踏实工作,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医疗主体地位,始终把科室利益和科室发展放在第一位。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被通辽市评为"重点学科";同时,眼科专业作为首批审核通过的临床医学一级硕士点,成为内蒙古东部区唯一独立招生和培养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单位。本人也在第十一届内蒙古医学会眼科分会换届选举中被选为副主任委员,并被内蒙古免疫学会聘为理事。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原有检查和手术基础上,积极开展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科激光治疗、干细胞移植、泪道微创手术、超声乳化等新技术,填补了医院、乃至通辽市的多项空白,并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扩大了医院眼科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积极推动行业进步。本人年均接待、诊治门诊患者10000余人次,年均完成各类常规、疑难手术500余台次,造影患者1000余例次,激光患者500余例次。无误诊漏诊,无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二、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水平,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张天资同志带领团队一直努力克服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科研意识不强,教学投入欠缺,学术氛围淡薄的缺点;改变了科里一直只埋头苦干,不善于总结、归纳的治学态度;做到医疗、教学、科研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科研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吉林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各1项,完成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十一五"科学规划资助项目1项,完成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完成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课题并通过通辽市科技局鉴定项目3项,其中2项成果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1项成果处于国家领先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于2010年被通辽市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倍频YAG532激光和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的对比研究"于2011年被通辽市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眼底荧光造影在国际1期DR诊断中应用价值"(编号:MDK2007062)于2013年被内蒙古医学会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2004年在攻读硕士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研究成果"1项,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被李玉林教授主编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书收录。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在研科研课题2项:2011年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及对抗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基础研究"(编号:2011MS1166);2014年承担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课题1项:"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光损伤的基础研究"(编号:NMDGY1437)。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文核心期刊并被CSCD收录20篇,出版专著1部,发明专利2项。教学上,积极承担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和本科生眼科学教学工作,开发、研制多媒体教学,定期举办学术活动,了解眼科疾病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兼任眼科护理学、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学和诊断学教学任务,先后为临床医学本科、蒙医本科、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蒙西医护理本科等32个班级完成理论授课500余学时,实习课400学时。发表教学论文8篇,完成教学课题2项。2000年被内蒙古民族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吉林大学评为"优秀研究生干部",2005年被吉林大学评为"优秀毕业生",在2006年第四届内蒙古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全校第三名,在2008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全校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自治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获优秀奖,2007年教师节被学校授予"三育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2008年5月被民族大学评为"首届十杰青年创新教师",2008年9月被评为"优秀临床指导教师",2008年被通辽市评为"卫生中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三、做好院长的带头作用,行政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作为副院长、医务部长期间,积极做好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分管工作,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医务部被评为"三甲评审先进集体",个人连续多年考核评为"优秀"。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眼科教研室现有医务人员6人,高级职称5人(教授1人,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硕士生导师2人,已建立起一支以主任、教授、副教授及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眼科教研室自成立起就担任独立的临床教学任务,教学轨道、担任课时逐年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室不断推进学科亚专业建设,现分为:角膜病组,青光眼病组,白内障病组,眼底病组,斜弱视、视光组等多个方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1.科学研究方面2013年至2015年获得的科技成果奖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I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项目号:MDK2007062),2013年获内蒙古科技厅科学技术三等奖。《复合式三角形翻转移位术治疗青光眼临床应用研究》,2013年获通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蒙医眼科学》,2013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015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最有价值诊疗技术创新项目二等奖。《睫状体离断缝合联合虹膜根部离断复位术》,2015年获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最有价值诊疗技术创新项目三等奖。近两年发表在SCI及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26篇论文,其中SCI收录3篇。2.人才培养方面近两年眼科临床人才的短缺,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已严重制约眼科行业的发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眼科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是改变现存矛盾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科多次派人员前往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吉林大学二院眼科和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修并参观学习。每年参加全国眼科年会、自治区眼科年会及眼科专科年会。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方面,近两年招收13名眼科学硕士研究生,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眼科学术研究、眼科新技术、新方法研发、眼科新药、器械、设备的研发等工作,进病房和进手术室观摩和协助治疗参与临床实践。眼科专家介绍张天资,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卫生中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一直在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擅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视神经损伤与修复、视网膜光损伤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熟练掌握眼科常规手术。主治病种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瘤、各种黄斑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变性、"中浆"、"中渗"等)、眼外伤、各种原因的玻璃体混浊或积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多次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同时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鲁占军,主任医师,硕士,眼科主任兼眼科教研室主任,内蒙古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委员。擅长: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等各种眼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2005年,内蒙古地区率先开展了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通过精确的检查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最优治疗方案,提高了术后视觉质量。近10年为3000人成功手术,具备全面的治疗条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白玉玲,副主任医师,硕士,1999年以来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在北京同仁医院进修学习眼底病,从事儿童斜视、弱视、视光学及眼底疾病等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共诊疗儿童各种弱视、斜视达数千人次;开展各种斜视手术数千例,能够熟练地施行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先天性眼球震颤和上睑下垂等手术,且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对儿童视光学,尤其是近视眼、远视眼、散光也进行了较深入的临床研究。准分子矫正近视近千人并获得了满意的视觉效果。晓琴,副主任医师,硕士,2007年以来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半年,2013年11月在北医三院参加学习小儿斜弱视的继续教育学习班。2012年至今参加学习首批内蒙古自治区老蒙医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参与编写《医学百科全书》(蒙医眼科部分)。擅长:眼科常规手术及眼整形手术治疗。张秋丽,副主任医师,博士,2008年以来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青光眼的手术治疗,联合科室主任首创了"复合式三角型小梁切除手术"的方法;关于"水冲法小切口治疗白内障"在国内至今未发现相同方法,属首创;科研方面针对青光眼、ANP及蒙药"明目十一味丸"的基础研究分别在SCI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已发表论文。擅长:眼科常见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