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仁济医院急诊科是上海市创伤急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首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急性中毒救治技术培训中心。聚焦疑难疾病与危重疾病的诊断、抢救与续贯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研究积累。1997年8月1日,仁济医院正式成立了全新的急诊科,朱学宏任第一任主任。随着浦东新区的发展,1999年9月20日,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科正式启用,朱顺和任急诊科行政主任。至此,仁济医院急诊科在仁济东、西两院区同时运转。自2004年10月以来,朱长清任仁济医院急诊科行政主任至今。2006年仁济西院急诊科的关闭,2013年仁济南院开设急诊科。急诊科实施数轮整合优化,开启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模式。目前,我院急诊科在医、教、研上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水平,其成人急诊就诊量也长期趋于上海市各级医院的前列。目前,我院急诊科由急诊就诊区(30余万人次/年)、抢救室(东院35张+南院15张)、留院观察室(东院35张+南院15张)、EICU(东院16张+南院10张)、急诊病房(东院27张+南院29张+南院加床33张)五个单元构成,其对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功能定位不同。上述五单元互相配合、相互渗透,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多向转诊,形成了接诊、诊断、抢救、序贯治疗的救治"闭环",有效的提升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病人满意度。拥有众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中央心电监护仪、床边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机、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床边血气、心肺功能检验仪、洗胃机、冰毯、超声诊断仪、纤维支气管镜等。长期自主开展经口(鼻)气管插管、床旁气管切开、床旁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多项介入操作、动/静脉穿刺置管术、无创及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无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床边诊断技术(床旁超声、心肺功能、血气分析、降钙素原测定等即时检验)、亚低温治疗、床旁CRRT、ECOMO等。拥有临床医生53人(东院40人,南院13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具有博士以上学历7人,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科室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消化、心内、肾脏、呼吸、肿瘤、风湿免疫、重症监护等各个专科背景,是一支年轻、高学历、有临床应对能力的急救队伍。仁济医院急诊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临床医学系包括本科、八年制、中加联合医学院、硕/博士生的临床教学任务。同时,作为首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急诊科基地,已有多批次的基地医师顺利结业走向各个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在朱长清主任带领下,急诊科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聚焦疑难杂症与急诊危重症,逐步建立了以急性中毒、恶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急性肾损伤和脓毒症等急危重症为研究重点的科研方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至今,科室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项,国家科技部课题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7项,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3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项目各1项,总科研经费超过六百万元。近年来在《CritCareMed》、《CritCare》、《SHOCK》、《Resuscitatio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Lupu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急诊科近年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1999年"二医大特色团组织";2001年"二医大示范群体";2002年急诊抢救小组获"二医大三八红旗集体";2002年"二医大优秀护理组"2003年急诊护理组获"上海市共青团号";2003年仁济医院"抗非典先进集体";2008-2010年度优秀党支部;2010世博急救护理接待工作荣誉:一项个人市级先进,二项个人卫生系统先进,五项个人院级先进;上海市"五一巾帼"示范岗;交大医学院"三八红旗"先进集体;交大医学院急诊护士适任培训基地;2018-2019学年仁济医院教学先进集体;2021年度仁济医院"十三五"工作医疗优秀奖。急诊科现任行政主任朱长清,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疑难杂症及危重症的救治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专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急诊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急诊和ICU指控中心浦东片区组长、《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上海医学会浦东新区医学会急诊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课题1项、市局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