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急诊外科也称急诊普外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普外与急诊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科室位于第一住院部,开放正式床位41张,急症加床10张。各级医师11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均为博士或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护士23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ET师1人。科室每年培养急救医学专业或普外专业研究生3-6名,同时承担本科生、留学生、研究生外科总论和急腹症教学工作。科室也是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肠瘘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委单位、省/市两级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学组组长/副组长单位、青岛市普外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单位、参与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组织的中国造口主管护师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学科聘请了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军区总医院任建安为名誉科主任,着重打造急、危、重、难普外科疾病的学科特色。一、专业特色1、急腹症之肠梗阻:学科肠梗阻诊治到达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临床结合影像学特征将肠梗阻急性分类、定性、定位,使肠梗阻的诊治达到精准化、规范化、个体化,达到减少病人痛苦、缩短治疗病程和节省医疗费用的目的。开展腹腔镜、支架介入等多种微创技术,丰富了肠梗阻的诊治手段。常年开设《急腹症/肠梗阻诊治进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并在山东省成立“肠梗阻协作组”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2、急腹症之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成为科室的主流手术方式,微创、美观,使病人早日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病人为高龄、多合并症、孕妇或外院转入的复杂病例,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保持着较低的手术并发症,达国内领先水平。3、急腹症之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采取多种诊治措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做到及时诊断、精确诊断和及时干预,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并为短肠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提供多种营养方式的肠康复途径。4、急腹症之其他:急腹症病种繁多、复杂善变,学科对各种消化道穿孔、胆道疾病导致的严重腹腔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嵌顿性腹壁疝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5、消化道手术后腹腔并发症的治疗:消化道手术后腹腔并发症包括出血、肠梗阻、肠瘘、腹腔感染等,作为国家级肠瘘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学科在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领域享有盛誉,每年治疗外院转入相关病例数十例。6、腹部创伤:严重腹部脏器创伤病例,往往合并严重腹腔感染和/或腹腔高压状态,学科灵活采用腹腔开放、临时关闭等损伤控制技术,以及各种支持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病死率。7、胃肠道肿瘤:相当多的急腹症是消化道肿瘤导致的,学科带头人秉承普外科的优良传统,实施了大量的非急症的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以应对肿瘤合并急腹症时的复杂态势,做到缓解急腹症的同时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诊治过程中,遵循国际或国内指南或诊疗规范,根据医院同质化的标准,力求手术的安全性、彻底性和功能性。8、疝与腹壁外科:嵌顿性腹壁疝是常见的急腹症,预防是关键。作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疝与腹壁外科的领头单位,除了常见的腹股沟疝的各种无张力修补术式、复杂的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的开放、腹腔镜或杂交术式的修补术是学科的领先优势。9、甲状腺外科:作为普外科的交叉学科,学科一直接收慕名而来的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良恶性疾病患者,手术符合指南或诊疗规范,尤其在手术切除巨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胸骨后甲状腺肿方面具有较高的声誉。10、肛肠外科:在大医疗中心以肿瘤外科为主要方向的同时,某些“小”的良性疾病或被忽略,作为普外专业的补充,一些重度的痔病、肛瘘在学科得到良好的手术治疗。11、微创外科:微创外科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理念和手段。学科开展了一系列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术式,包括各种急腹症的诊断、手术以及胃癌和结直肠癌的腹腔镜辅助或全腹腔手术。其他微创手段还包括:CT/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导管/支架介入技术等。12、造口、伤口管理:由于部分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急腹症术中实施了造口,以及部分直肠癌手术需要永久性造口或预防性造口,科室病人造口比例在国内居于较高比例,学科培养了专业造口师队伍,在造口定位设计、护理、并发症预防、治疗以及造口人的回访、造口联谊会的开展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急性及慢性伤口如压疮、外伤性伤口、下肢动静脉溃疡、糖尿病足、手术切口感染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医院于1992年成立疼痛门诊,2006年12月疼痛门诊在半岛地区首家独立成为疼痛科,2013年3月19日从江苏路本部迁至西海岸院区。现病房开放床位34张。疼痛科现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在职博士4人。疼痛科主要采用多种微创技术等综合方法治疗多种慢性疼痛病人。疼痛科在江苏路本部设有专家门诊、无菌治疗室,在西海岸院区设有专家门诊,温馨病房。住院患者的治疗以微创为主,无创为辅。微创治疗是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可重复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费用较传统手术低廉,大大减轻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疼痛科为亚洲首家中德国际椎间孔镜培训中心,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临床示范医院——椎间孔镜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在国内省内疼痛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疼痛科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微创治疗设备:椎间孔镜(2套)及DISC-FX高频手术系统,Nd:YAG激光发射机,美国施乐辉间盘电热治疗系统,等离子消融系统,射频治疗仪,臭氧发生器,银质针导热治疗仪,内热针治疗仪,经皮电刺激镇痛仪(TENS),超激光治疗系统,超声药物导热治疗系统,疼痛工作站等。疼痛科临床业务范围包括:1、颈肩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3横突综合征、骨性关节痛等;2、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神经痛、幻肢痛等;非典型颜面部疼痛;3、慢性软组织疼痛及免疫代谢系统疼痛:肌筋膜炎及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原发性骨质疏松性疼痛等微创及综合治疗;4、血管神经性疼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式综合征、红斑性肢痛症、功能性腹痛等;5、晚期肿瘤痛:各种晚期肿瘤疼痛及相关痛,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6、其他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顽固性呃逆、颈源性头晕及颈腰源性肢体麻木等;7、无痛门诊诊疗包括无痛流产与诊刮、无痛胃肠镜检查等日间手术的麻醉与镇痛等。疼痛科四大特色治疗——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孔镜治疗技术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往往有腰、腿部疼痛、麻木,不能久坐和站立,行走后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10年来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微创技术,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技术,其原理是将一个配备有灯光、成像及工作通道的孔镜系统经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经椎间孔放置于突出的椎间盘部位,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压的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经孔径的工作通道摘除突出髓核组织、绞除部分增生的上关节突骨质、切除部分增厚的黄韧带,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从而直接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对病变部位进行持续灌洗消炎,运用射频电极修补纤维环,消融神经致敏组织,阻断环状(窦椎)神经分支,解除患者软组织的疼痛。并且具有靶向化、可视化、精细化、微创化特点;病人通常在术后早期可下床活动,比进行开放手术的病人更早地恢复正常生活,尽早恢复工作,综合成本低,费用低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适合于:1、适合于腰突症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者;2、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3、腰椎间盘突出、脱出和椎管内游离;4、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伴马尾神经受压损伤;5、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局限性椎管狭窄等。现在的适应症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改善而逐渐扩大。20161222022852416二、射频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是通过磁场发射出高频率射频电流,使针尖覆盖的靶点组织内分子运动摩擦,产生的综合效应对损伤的组织、炎症水肿的神经、椎管内的炎性反应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见效快、病人痛苦小、风险低的疼痛科微创治疗方法之一。可以用于:1.脊神经后支射频,治疗相应支配区顽固性疼痛如顽固性腰背痛。2.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头、臂、手、胸腹壁、会阴或下肢搏动性血管疼痛、紫绀性缺血疼痛、烧灼样交感疼痛等。3.脊神经后根节射频治疗头、枕、颈、手、胸、下肢顽固性疼痛或癌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4.外周神经射频治疗各神经支配区的严重疼痛;如三叉神经痛。5..椎间盘射频热凝减压治疗盘源性腰痛、颈肩痛、颈源性头痛、手臂痛和腰腿痛。6.肌筋膜挛缩射频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或神经卡压性疼痛等。三、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顽固性软组织疼痛银质针针刺疗法适用于经一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须经外科松解手术才能治愈的顽固性软组织疼痛,采用密集的银质针针刺治疗能取得显著疗效。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质针疗法看似中医行针,实为松解手术,适合于1,由颈椎管或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慢性痛症:颈肩上肢痛、腰背臀腿痛、肩周炎、膝关节痛和跟底痛等。2,与软组织损害相关的血管神经受累的临床综合征。青大附院疼痛科于2006年在半岛地区率先引进了该项技术,目前已治愈顽固性软组织疼痛病人近3000例。四、肿瘤疼痛综合治疗肿瘤常引发剧烈的疼痛,有时应用镇痛药也不能缓解,病人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患者饮食及睡眠,造成一系列不良预后,治疗常常比较困难。疼痛科采用以微创治疗为主的综合方法,可以阻滞或阻断疼痛传导,缓解治疗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常用的方法有:1,外周和脊神经阻滞或毁损技术;2,皮下、静脉、硬膜外或鞘内镇痛泵植入3,神经脉冲射频调节或射频热凝毁损;4,三阶梯药物治疗辅助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疼痛科获得了“山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荣誉称号,成为山东省首批疼痛专业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疼痛科拥有两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疼痛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疼痛科科研方面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省级立项课题、青岛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在国际及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论著数十篇,主编参编专著十余部。慢性软组织疼痛诊疗新进展、椎间孔镜技术等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急诊科医生
急诊科锦旗墙
![锦旗](https://med-fe.cdn.bcebos.com/doctor/homepage/pennant.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310,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auto-orient,o_1)
![百度健康](https://med-fe.cdn.bcebos.com/health-pc/doc-icon-bottom-logo.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1242,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