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超声科

市重点专科
省重点专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查看更多

超声科选择科室:超声科基础介绍科室名称:超声科负责人:林宇红科室电话:0756-2528232(门诊超声)0756-2528179(妇产超声)电子邮件:科室无公共邮箱微信公众号:无科室地址:门诊二楼大厅A3诊区学术地位(一)学术影响力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超声科是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珠海市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珠海市超声诊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广东省医院协会省级超声分会副主委单位、粤港澳大湾区超声联盟委员单位、华南超声医学联盟成员单位、介入超声领航项目成员单位、珠海市医学会主任委员单位、珠海市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举办各级别学术会议辐射省内外,尤其是大湾区、珠江口西岸地区医院,提升区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视野,紧跟学科最新发展。近3年举办学术会议17次,其中国家级3次,省级4次,市级8次,院级2次。已建设成为在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科室,肩负着引领医学影像区域专科发展的重任。(二)技术辐射力近年来本科室接诊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拥有省内领先水平技术多项,并负责周边地区疑难病例会诊工作。217年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联合,率先在珠江西岸地区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近2年赴大湾区多个三甲医院指导该技术的开展,累计3余次,效果显著,得到广大同行及患者的高度认可。2020年至今,妇产超声已接收外院会诊43例,进一步协助外院明确诊断,提升我院产前诊断中心的社会影响力。2021年积极响应中国肝癌防治联盟号召,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联合举办了肝癌早筛直通车义诊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期肝癌早筛义诊活动,不仅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是对我院社会形象的有力宣传。此外,2021年接收周边地区医疗机构进修人员6人,获得广大同行一致好评。(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室是国家级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各地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培养人才,220年本专业基地在全国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取得了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并荣获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轮转科室”。本专科目前已接收粤港澳大湾区及省外多个城市的住培生培养工作,住培生毕业后已到省内多个城市工作,为学科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另外,本专科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中山大学本科选修课授课,培养并开拓了我校本科生的医学视角。(四)研究生教育与合作长期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化工学院、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定期开展科研学术探讨,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及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省内外超声专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技术优势本科室特色业务主要集中在腹部超声诊断(肝纤维化评估、肝癌早期诊断)、肝癌局部介入治疗以及消融术后疗效评估、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心脏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等。(一)CT/MR-超声影像融合引导下肝癌消融治疗术射频消融的精髓是通过局部产生高温,对肿瘤整体进行精准灭活。我们利用CT/MR-US影像融合技术解决了肝癌消融术中、术后定位原病灶位置的技术难题,有利于术中指导消融布针、即时评估疗效、补充消融治疗,确保肿瘤消融完全及合适的安全边界,提高了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其前三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4%、60.6%、47.6%,该技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针对多次手术后复发、肝叶萎缩、肝门扭位、腹腔粘连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我科联合肝胆外科共同开展了此项微创取石技术,该技术具有精准化、微创化、可视化等特点,同时具有取石效率高、安全性佳、残石率低等优点,术后治疗效果显著。(三)经腔道超声心动图引导心脏介入手术经腔道超声心动图包括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经导管介导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是扫查心内结构的一种高质量超声成像手段。随着心脏介入治疗适应症的不断拓展,经腔道超声心动图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电生理治疗、瓣膜病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等术中动态监测及术后即时效果评估,同时在复杂的结构性心脏病术前诊断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开展不但使患者免于开胸之苦,而且减少或完全避免放射线损伤,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精准微创治疗。(四)超声造影1.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腹腔脏器超声造影包括肝脏、肾脏、前列腺超声造影检查;浅表器官超声造影包括甲状腺、乳腺超声造影检查。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实时观察组织及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该技术超声科常规开展可以提高病灶的定性诊断能力。2.经腔道超声造影检查:经胆道超声造影及经引流管超声造影。经体内存在的腔道或经人工建立的腔道,注射超声造影剂,可实时显示腔道的通畅情况及位置,也可以无创性显示胆道树结构,利于进行活体肝移植。3.子宫四维输卵管造影:通过向宫腔内注入造影剂,使原本闭合的子宫和输卵管扩张,结合输卵管造影和经阴道实时四维超声造影技术,获得的输卵管空间立体走形图像直观,大大提高了输卵管的显示率和评估的准确性。(五)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该技术能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其诊断价值可媲美传统的肝组织穿刺活检,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选择;除此外,该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多个器官的超声诊断,特别是鉴别甲状腺、乳腺结节的良恶性等。(六)器官移植超声检查超声具有便捷等特点,可床旁实时动态监测移植术后脏器情况,包括血流动力学等,及时发现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如血栓、血肿、动静脉吻合口狭窄等情况,为临床早期干预、介入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七)肌骨超声肌骨超声是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能够清晰显示肌肉、肌腱、韧带、周围神经等浅表软组织结构及其发生的病变,如炎症、肿瘤、损伤等引起的结构异常。(八)盆底超声盆底超声对于盆底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直肠膨出、子宫脱垂、小肠膨出及肠疝等)的观察具有优势,通过盆底超声的检查可以对盆底疾病发生的具体解剖、程度、位置等均有很好的显示作用。同时,盆底超声在盆底疾病术后的动态观察(包括补片、吊带的情况、效果等)评估上均占很大优势。研究方向本科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模态影像融合、肝癌微血管侵犯、超声人工智能、超声分子成像、纳米药物及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等。(一)三维超声-CT/MR影像融合指导肝癌消融CT/MRI-超声导航图像融合技术,集合了CT/MRI静态容积成像和超声实时显像的技术优势,将CT/MRI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超声良好的操作实时性、简便性进行互补。它能将CT/MRI显示的原病灶大小、位置通过图像融合叠加显示在实时超声图像上,精确定位原病灶位置。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超声造影(CEUS)技术,解决了术前肝癌困难病灶的检出和定性诊断、术中引导穿刺、术后原病灶定位等临床问题。因此,将该技术应用于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术前病灶确认、术中消融指导、术后疗效评估和随访,能够有效确保肿瘤消融完全并达到安全消融边界。对于常规超声显示困难的肿瘤,CT/MR-CEUS融合成像的显示率可达78.7%-100%,完全消融率为91.6%-100%。在术中指导消融治疗方面,总体完全消融率能达到89.6%-100%,有效降低局部肿瘤进展率、复发率,提高了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其前三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4%、60.6%、47.6%。近5年来已开展该技术400多例,至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1论文11篇;获得10余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基金资助,其中首次利用影像融合技术评估肝癌消融安全边界,成功申请影像融合超声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精准诊断目前,肝癌术后复发率仍然高达7O%,大量研究表明肝癌的高复发率部分与肿瘤周边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invasion,MVI)有关,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M可致肝癌复发率增加4.4倍。因此,临床上通过影像组学挖掘医学图像中隐藏的高通量信息,如:大小、形态、边界、直方图、纹理、分形维数、小波变换等,提取人眼无法发现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危险因素构建MV预测模型。但是,目前研究只能满足临床评估MV的初步需求,即预测有无M,不能明确M的具体位置和数量,对指导肝癌术前精准根治性治疗不能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信息。超声课题组在前期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的成功应用和开发基础上,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通过影像融合虚拟导航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对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亚像素级别的量化分析,分别构建肝癌和癌旁组织的影像组学标签,最后构建肝癌微血管侵犯可量化的精准诊断模型,建立一种术前精准诊断肝癌微血管侵犯范围的新方法,用于指导临床对肝癌病灶及周围区域进行根治性治疗。(三)人工智能评估肾纤维化目前肾活检是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该项技术为创伤性检查,难以多次重复动态观察以及进行纵向随访。传统灰阶超声可以评估慢性肾损害病变但无法对病变程度进行分期诊断。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基于探头发射声辐射力脉冲诱导目标组织发生形变生成剪切波并追踪其传播速度,反映组织脏器的弹性硬度,本项目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手段把WE参数与临床文本信息组合构建诊断模型,并衍生出在线的网页版风险概率计算器及离线的文档版计算器,在慢肾病患者肾纤维化损害程度的风险评估方面实现了优秀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实用性,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并为慢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病情风险信息。(四)新型药物递送与示踪目前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由于药物的循环时间短、易被清除、靶向性差等缺点,迫切需要发展新型高效的给药技术。项目组针对肝癌消融术后残癌的特点,以活细胞装载抗癌药物,实现自主靶向并深入残癌组织输送药物,提高药物循环稳定性,精准靶向肿瘤术后残癌。同时结合声学造影剂对药物进行体内示踪并利用聚焦超声触发微泡相变爆破,可视化释放药物,高效抑制残癌。(五)消融术后残癌转移等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由于肝癌不完全射频消融(IRFA)时热沉效应、肿瘤形态不规则或体积较大、术中避免损伤周围脏器或正常组织等因素的影响,RFA可导致术后肿瘤残余,其残癌细胞及局部微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使得残癌细胞获得增强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更高。基于此,本项目通过测序及多种分子实验技术深入挖掘RFA术后残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及通路,为临床治疗残癌提供新靶标。科室简介(一)学科带头人姓名:苏中振行政职务:副院长职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名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五个五”工程骨干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20-2021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擅长领域: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长期从事腹部超声诊断、肝癌局部介入治疗以及消融术后疗效评估等工作,至今已24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病毒性肝炎纤维化程度评价、重型肝炎的早期超声预警、超声监测肝硬化结节恶变及早期诊断小肝癌、以及肝癌虚拟导航精准消融治疗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对少见性及疑难性肝病亦有丰富经验。教学成果:主持中山大学教育与改革课题1项;获得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1名(获2019年中国博士后面上科研基金第66批面上二等、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其中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2名;主编专著2部、主译1部、参编2部(其中超声诊断学(第3版),为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分管中山大学医科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承担中山大学超声医学专业课、公共课及慕课等授课,担任广东省医学技术类教指委委员,中山大学校级教学督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级教学督导,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基金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4项,厅局级基金1项,中山大学培育专项1项,院级基金2项;在国际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以第一/共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l论文18篇,其中9篇IF≥5.0(分别被《JournalofNanobiotechnology》、《BiomaterialsScience)》、《CellDeath&Disease》、《EuropeanJournalofUltrasound)等杂志收录);201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医院协会超声医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超声医学创新与发展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超声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粤港澳大湾区超声医师联盟第一届成员、珠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受聘《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器官移植》杂志审稿专家。出诊时间:周四上午(二)科室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超声科建立于2002年,科室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诊室达39间。科室设立常规超声检查室、体检超声检查室、介入超声室、经食道超声检查室及妇产三维超声检查室,配置GEE8、E9及PhilipsEPIO7C、AIXPLORER、SAMSUNGW10等高档彩超设备,在开展超声新技术、检查患者数量及区域疑难病例诊断等方面,均处于珠海市领先地位,连续三年荣获医院“医疗服务贡献奖”,获得各临床科室及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科室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力军的集医疗、教学及科研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队伍。医护人员共计38人,其中医师33人,护士5人;医师系列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6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1人;医师队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共24人,占比71%;医师队伍中,拥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人、珠海市高层次人才2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名医1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优秀青年人才1人。超声科现设有六个亚专科组,分别为腹部超声、浅表器官超声、妇产超声、心脏超声、血管超声、介入诊疗超声。各亚专科组均由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学术骨干负责本亚专科的发展与建设,满足临床常规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不断进取学习,超声科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担负着全院临床科室门诊、体检和住院患者的超声检查工作,还担负着外院及珠海市周边地区患者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在教学方面,超声科近5年获得教育与改革课题5项,其中省部级1项,中山大学校级4项;超声团队获得“2021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科类)”,科室成员以第三、第六完成人获得“2019年中山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科类)”;科室成员主编专著1部、主译1部、参编专著2部;现有在培规培生16名、在读研究生11名(含博士7名)、博士后1名;拥有院级优秀住培教师2名、院级优秀本科教师3名。在科研方面,超声科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3项,厅局级基金8项,中山大学培育专项2项;科室成员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以第一/共同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1论文29篇,1F≥5.0有13篇。

超声科锦旗墙

锦旗本科室医生暂未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表谢意,让爱永传递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