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脑病二科

国家重点专科
市重点专科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查看更多

我院脑病科前身为针灸科,始建于一九五三年,迄今已62年,并于1997年通过了重庆市市级重点专科,根据国家项目办公室的要求我们将科室名称更改为"脑病科"。我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中风病"建设科室,目前已通过验收结题。201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2年6月申报国家(卫生部)重点专科成功,成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近十多年来,在北碚区区委、区府和市、区卫计委以及医院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科室已有一定规模,目前科室拥有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工作中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专业团队。科室中医氛围浓厚,科室人员在脑病基本诊疗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脑病诊疗工作,具有处理脑病科大多疑难杂症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特色突出,不断优化总结,形成了疗效好,治疗规范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重庆市及周边地区都有一定影响,病员覆盖了合川,璧山,渝北,沙坪坝,万州以及广安,华蓥、南充等。科室先后获得重庆市工人先锋号,重庆市模范职工小家,北碚区白求恩精神示范科室,医院专科建设突出成就奖,中医文化建设突出成就奖等荣誉。一、学科历史沿革:北碚区中医院中医脑病学前身为针灸科,始建于1953年,迄今已59年,于1997年通过了重庆市市级重点专科,更名为脑病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同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科室。1953年-1985年,学科在名老中医李君实、陈正学的带领下,强化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脑病,对中风病病机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本虚标实的病机演化。1985-1997年,以付灿鋆名老中医为代表,整理出脑病"风、火、痰、瘀、虚"基本病机,专科实力有了长足进步。1997-2008年,以蒋元模主任中医师为首的学科团队进一步发挥了名老中医付灿鋆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风、火、痰、瘀、虚"基本病机,专科制剂研究取得进展。2008年-至今,蒋元模、雷励为主要代表,从学科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出发,以"精亏血瘀"病机为研究主线,结合"肾精通于脑"理论,开展基础研究,深化临床研究。二.人员比例我科现在有医护人员40人,具备合理的技术结构,医生1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中医师3人,主治中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包含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占88%.,中医人员比例80%,配备有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康复师2人,针灸理疗师2名。目前科室形成了老、中、青人员比例结构合理的配备和梯队。三.科室规模我科室现有业务用房1200余平米,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涵盖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及脑病科2个病区、脑外科、康复、介入(在建)、NICU病房(在建)等科室。在建1个研究室,依托1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中医药二级实验室,开放床位90张。四、专科医疗设备医院拥有64排螺旋CT机,1.5TMR机,经颅多普勒(TCD)、彩色多普勒等先进医疗诊断设施。除以上大型设备外,我科室还拥有较完善的电生理室:配备有脑电图及肌电图仪,还有吞咽功能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失眠治疗仪等较完善的专科诊疗设备。我院拟在年内购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为我科进一步开展介入治疗打下基础。五、专科特色我科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依托,树立了以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为重点,眩晕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为优势病的专科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地域特点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专科以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分析、总结与优化为突破口,近三年来,召开方案分析会14次,优化方案4次。总结出重庆地区缺血性中风大部分属于中经络,辨证以气虚血瘀、痰瘀阻络、风阳上扰为主的地域特点,中风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到90.1%;眩晕抓住了气虚、痰浊2个主要环节,总有效率提高到91.7%;血管性痴呆抓住了肾虚、血瘀2个主要环节,总有效率达79.2%。通过优化总结,重视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早期干预,确立"中医为主,中西结合,针药并重,药理同施,系统康复,注重预防"的脑病论治理念。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针刺法,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如针对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如针对中风失语采用"头针透刺疗法";针对肢体的偏瘫、疼痛麻木等,采用"平衡针灸疗法"。脑血管疾病患者多长期卧床,褥疮发生率相对较高,本专科通过总结采用"中药外熬及药熨疗法"等针对偏瘫侧肢体易患褥疮部位进行温阳活血中药外敷,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脑血管患者致残率很高,影响到患者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在脑血管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以上情况,科室提出了:"患者建立信心,家属必须配合,针灸理疗运用,功能康复锻炼,中药汤剂内服"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方面,结合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总结出了中风病综合康复治疗法。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采取平衡针灸、董氏奇穴、小针刀、电针、针灌、拔罐、穴位注射、中药热敷、中药敷贴、中频治疗等治疗方法。{nextpage}六、教学工作我科近年来一直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学的本科临床实习教学任务、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及中医脑病专科医师培养任务,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1人,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优秀教师1人,优秀教学管理人员1人,发表教学论文1篇,大会交流教学论文2篇。多年来,脑病科一直在积极探索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制定了中医脑病学科"中医脑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等培养制度和方案及相应的经费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入学教育、开题报告、培养计划、经费有效使用等均有明确的制度保证和相关规定。根据建设规划,建立了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通过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外出进修、人才引进、外聘专家、跟师学徒等多种形式,改善学科队伍结构,增强学科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拥有全国师带徒导师1人、市级名中医1人,区级名中医2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有博士3人,硕士3人,硕士生导师1人。七、科研工作本学科有3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中风病、眩晕病和痴呆病。围绕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参加国家"973"计划1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7项,科研经费约150余万元。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北碚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脑血灵口服液(渝药制字20051527渝制再:Z20090568)、偏瘫康复液(渝药制字20051531渝制再Z20090576)、十味降脂片(渝制再Z20090572)、镇肝潜阳胶囊(渝药制字20051528渝制再:Z20090573)等专科科研制剂广泛使用。专科特色我科为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建设依托科室,拥有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是重庆市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重庆市中医脑病诊疗方案的制定、验证、协调和优化工作,其某些成果在重庆市中医脑病处于领先地位。科室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为依托,树立了以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为重点,眩晕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痴呆病(血管性痴呆)为优势病的专科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地域特点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我科以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分析、总结与优化为突破口,近三年来,召开方案分析会14次,优化方案4次。总结出重庆地区缺血性中风大部分属于中经络,辨证以气虚血瘀、痰瘀阻络、风阳上扰为主的地域特点,中风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到90.1%;眩晕抓住了气虚、痰浊2个主要环节,总有效率提高到91.7%;血管性痴呆抓住了肾虚、血瘀2个主要环节,总有效率达79.2%。通过优化总结,重视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早期干预,确立"中医为主,中西结合,针药并重,药理同施,系统康复,注重预防"的脑病论治理念。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针刺法,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如针对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如针对中风失语采用"头针透刺疗法";针对肢体的偏瘫、疼痛麻木等,采用"平衡针灸疗法"。脑血管疾病患者多长期卧床,褥疮发生率相对较高,本专科通过总结采用"中药外熬及药熨疗法"等针对偏瘫侧肢体易患褥疮部位进行温阳活血中药外敷,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脑血管患者致残率很高,影响到患者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在脑血管病人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以上情况,科室提出了:"患者建立信心,家属必须配合,针灸理疗运用,功能康复锻炼,中药汤剂内服"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方面,结合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总结出了中风病综合康复治疗法。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采取平衡针灸、董氏奇穴、小针刀、电针、针灌、拔罐、穴位注射、中药热敷、中药敷贴、中频治疗等治疗方法。我科常用的专科制剂有:脑血灵口服液(渝药制字20051527渝制再:Z20090568)、偏瘫康复液(渝药制字20051531渝制再Z20090576)、十味降脂片(渝制再Z20090572)、镇肝潜阳胶囊(渝药制字20051528渝制再:Z20090573)等专科制剂。

脑病二科锦旗墙

锦旗本科室医生暂未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表谢意,让爱永传递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