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结构性心脏病中心现任主任潘湘斌,副主任吴永健、张戈军、谢涌泉、赵杰。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2005年由德国法兰克福的HorstSievert医生首先提出,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如传统定义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在过去十年中,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当今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大亮点,其未来发展引人瞩目。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众多有识之士为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介入治疗领域诸多新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涌现,结构性心脏病中的主要四类疾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除原发心电疾患(因某些电生理异常而发生的VT/VF)和循环疾病(部分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ACS)以外,任何心脏结构的异常,任何与心脏和大血管结构有关的疾病。而狭义的结构性心脏病是指解剖异常引起的心脏结构改变所造成的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1)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2)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3)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4)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疤痕心肌等。经过近年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多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由于其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特点,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已获得相对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经皮瓣膜修复及置换术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亮点,取得了快速发展,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镶嵌治疗技术汲取内、外科所长,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模式。随着医疗材料的更新、技术的改进以及经验的积累,相信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造福于广大患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院长胡盛寿院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中心,融合了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外科、放射科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优势,在经导管主(肺)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在超声引导下经导管先心病介入治疗和经外科途径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了大量国内相关新型器械的临床试验和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注意在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促使我们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引领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未来,我们应加强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视并积极投身于此,相信在各学科的配合下,我们一定会在这一领域不断进取,继续创新,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