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查看更多

帕金森病中心专家简介:郭黎: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1982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2004年7月获资助留学日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心。发表临床研究论文20篇余,其中两篇被SCI收录。目前是广东省神经内科学分会运动障碍学组专家,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广州市科技库、广州市社保局工伤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常任专家。朱献伦:中心特聘专家,暨南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外科学院及英国家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香港医学院院士。1984年暨南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现在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及外科临床名誉副教授,深圳儿童医院名誉客座教授和澳门卫生局神经外科顾问.世界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学会(WSFFN)及世界小儿神经外科学会(ISPN)的会员,香港运动障碍学会(HKMDS)以及香港癫痫学会(HKES)的常务委员1997年参予了亚洲第一例DBS治疗帕金森病.至今己进行了过百例DBS手术。李卫:中心副主、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医疗系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在中山大学外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和学习已20年。在颅脑损伤、脑血管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等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目前主攻功能神经外科,特别是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的治疗与研究。毕伟: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03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中山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帕金森病专家陶恩祥教授。目前是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遗传与生化学组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抗衰老及脑变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策略。王世勇:主治医师、医学博士。2013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专注于研究运动障碍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特发性震颤、舞蹈病、抽动症的外科治疗,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植入脑起搏器(DBS)和术后程控。另外,擅长立体定向下颅内深部电极植入精准定位致痫灶和癫痫灶切除术、迷走神经刺激术等癫痫诊疗技术。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治疗。王红: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在成人失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构音障碍等语言障碍治疗及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分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广东省分会神经康复专委会常委、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社区康复学分会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学会语言专委会委员。史长征: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得暨南大学影像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医学影像管理分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影像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厅级项目4项,发表SCI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张柳: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专业方向:帕金森病、难治性癫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的外科治疗,特别是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技术。林志超:主管技师、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医院影像中心技师长,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教育党组委员、广东省影像技术分会委员。特别对于MR新技术开拓与临床应用方面较为突出,2015年获得全国优秀技师称号。徐伊: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在职医学博士生。2004年暨南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心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专长:各种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及睡眠障碍的诊治,擅长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杨伟:康复科技师、硕士研究生在读。2009年至今,从事临床运动康复治疗工作,熟练掌握帕金森病、颅脑外伤、脑卒中、老年痴呆、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多发性硬化及各种慢性疼痛(颈、肩、腰、腿痛)的治疗。谢利青:护师、在职本科生。2010年参加工作,一直在神经内科工作,熟练掌握了神经内科的各项护理工作。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1.强调综合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康复、心理及护理的治疗;2.用药原则:①坚持"剂量滴定"、"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的效果";②用药个体化,参考因素: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及药物的副作用。什么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两个"蜜月期"帕金森病的治疗的早期,药物治疗可以有很好的疗效,称之为药物治疗的蜜月期,一般5年左右。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持续的疗效。通常在蜜月期患者生活质量比较高,能保持较正常的工作及生活。而蜜月期过后,病情会变得难以控制,药物控制时间越来越短,每天症状的波动非常大,药物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帕金森病患者的药物蜜月期过去后,脑深部电刺激(DBS,也称之微创脑起搏器)手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一个最有效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的各种症状和左旋多巴引起的运动障碍,提高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有效率达80%-90%,可明显提高生活质量。DBS治疗可开启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第二个蜜月期。DBS治疗对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的效果尤为突出,术后5年较术前改善60%~83%;术后9年~10年改善程度与前5年基本持平。DBS术后5年和术后8年~10年,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同比术前相比都有下降。一些患者药物"蜜月期"比较短可能有下列原因:①患者发病年龄较大;②患者就诊频率太低,患者自己调药,服药不规范,有不少患者的剂量较大,也有服用了一些无可靠来源的民间药物替代了被证实有效的处方药;③疾病的类型差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简介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又俗称脑起搏器治疗手术。该技术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脑内特定神经核团的位置植入微电极,通过高频电刺激脑神经核团或神经传导束来调节异常的神经环路,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DBS是近20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及肌张力障碍等运动障碍病的常规手术方法。自1997年DBS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以来,已有超过数万名运动障碍患者接受该疗法,而国内DBS最早在1999年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迄今也有数千例患者接受了植入手术。近年以来DBS还扩大到治疗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例如,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难治性疼痛及癫痫等。中国帕金森病DBS的手术指征:1.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原发性PD或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2,病程:①5年以上;②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术以改善症状,可放宽至病程已满3年以上。3.年龄:一般不超过①患者年龄应不超过75岁;②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③以严重震颤为主的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4.药物使用情况:①对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②已经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足剂量,至少使用了复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③目前出现了棘手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或为药物难治性震颤,或对药物不能耐受。5.病情严重程度:关期Hoehn—Yahr2.5—4期。6.合理的术后预期。

帕金森病中心医生

(0名医生)
帕金森病中心暂无出诊医生

帕金森病中心锦旗墙

锦旗帕金森病中心暂未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表谢意,让爱永传递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