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5年,其中包括综合ICU、CSICU、RICU、NICU、CCU、UICU、EICU,各ICU之间紧密联系,互相协作和支持,共同承担起我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目前重症医学科床位91张,中央层流净化系统配置,安装了新风系统,有3个单间,其中1个负压病房。2016年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远程ICU医疗。2019年重症信息系统正式上线。ICU更具有一支知识全面、技术精湛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护理队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延续性好,现有医生70名,护士195名,其中正高级5名、副高级20名,中级56名,初级170名。我科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开展多项先进技术,包括ECMO、俯卧位通气、重症超声、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管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纤支镜、PiCCO监测、血液净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等,其中ECMO、IABP、CRRT、重症超声及俯卧位通气为我科的开展的5项特色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抓住创新重症医学科发展思路,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指导思想,我科还设立了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肾脏、重症神经、重症胃肠及重症临床大数据研究等亚专科,收治病种主要包括:脓毒症、重症肺炎、ARDS、重症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各类型休克、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各种大中型手术后等,充分发挥在重大疾病、疑难病防治的中流砥柱作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特色技术项目,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和改善医院形象,树立优质服务品牌。目前科室拥有:呼吸机、气管插管喉镜、纤支镜、除颤仪、ECMO机、血液净化机、心输出量监测仪、IABP机、临时心脏起搏仪、心电图机、振动排痰机、心电监护系统、血管内恒温系统、输液工作系统、肠内营养输注泵、肢体压迫系统、电动床等设备,能够满足我科各类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和抢救工作。此外,我科拥有强劲的科研实力,在学科带头人尹海燕教授的带领下,近3年来开展的国家级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其他项目11项,省科技厅项目8项,省卫生健康委项目9项,成果转化项目3项,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项目2项,成果转化经费达170万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4项。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达到157.34(JAMA2021年IF)。目前我科与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陈填烽教授团队及我院临床研究部吕军教授团队深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临床数据挖掘。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尹海燕教授带领着重症医学科团队,笃行致远,砥砺前行,医教研全方位发展,使我科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辐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影响力及声誉也在不断的提高。专家介绍尹海燕: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年均指导博士生2名以上),现任科教及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副处级)、危急重症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负责全面工作。近5年获得荣誉:2019年当选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2020年被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获得2020全国“最美家庭”、2020年暨大优秀党员、所在广东雷神山医疗队荣获中宣部“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2020年2022年,以不同身份先后三次参加三个省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202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广东省先进女职工个人”荣誉称号专长:脓毒症,急性肺损伤,重症感染,MODS及器官功能保护汪志刚:副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重症医学科西区主任。近5年获得荣誉:2020年第一批援鄂抗疫成员,获广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优秀临时党支部团体国家荣誉2021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区团队三等奖2022年获羊城好医生称号2023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区团队二等奖专长:长期从事急危重症工作,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如脓毒症、严重创伤、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功能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掌握各种重症操作技能如人工气道建立、动静脉通道建立、重症超声、CRRT和ECMO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