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医术精湛、学风严谨、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拥有海外或国内博士学位18人,分别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学习进修。神经内科是我院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批硕士点,在宋雪文、林谷辉、黄舜韶等一批老专家带领下,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眩晕等疾病诊治形成自己的特色专长,2012年获得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光荣称号,2020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国范围有很高的知名度。全科已经培养博士、硕士200多人,分布珠三角和全国各地,成为我院和当地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科室学术带头人徐安定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医学博士,国内著名脑血管病专家。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众多国家级和省级医学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为8个中华系列杂志或核心期刊编委,主持或参与国家级众多脑血管病临床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是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的作者之一,为中国脑血管病管理指南(2019)副主编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每年应邀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百余场次。承担国家级别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杂志发表专家评述、论文100多篇。同时我科学术主要骨干还有黄立安教授、张玉生主任医师、李克深教授、曾智军教授、毕伟副教授、孟珩副教授及朱慧丽副教授。我科率先建立广州市天河区卒中急救网络,是广州市最早开始推广急救网络的单位,2021年3月,我单位在全国高级卒中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再通技术综合排名第5。作为脑卒中救治网络的主导中心,我科与珠三角地区的30多家脑卒中救治中心联合推广卒中中心的诊疗模式。其中暨南大学附属龙门医院在此模式下于2019年获国家“示范防治卒中中心”称号,全国唯一免检单位,全国防治卒中中心百强医院名单中排第7,全国静脉溶栓技术50强中排第2,树立了医联体帮扶典型。我科牵头开展“天河卒中区域急救网络系统”专项,建立区域内急诊取栓和血管内治疗转运机制,被中国脑血管病管理指南(2019)予以推荐。以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为基础,我院联合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学院(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材料学院、“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和教育部“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广东省及华南地区公共开放的临床及转化研究学术平台。2015年搭建了广州市缺血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构建了基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分子影像学诊断、急救体系建设、生物学特性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二级预防、卒中后语言、情感与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等的完整个体化诊治体系。2017年建立了卒中及神经系统疾病一流生物样本库,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信息平台。我科作为国内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2008年)的最早中心之一,2013年我科就制定了缺血性卒中诊治流程SOP,规范了脑血管诊治流程。并定期更新诊治流程SOP,同时拥有杂交介入手术室及24小时全天候的磁共振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检查。同年,“拯救卒中,与时间赛跑: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流程管理及质量改进经验分享”,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我院AIS流程管理及质量改进经验。2015年,中国医学论坛报再次报道我院院前绿色通道及溶栓团队建设经验。目前我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静脉rt-PA溶栓率约为60-70%,从到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DNT)已经缩短至<39分钟。我科急性大面积脑梗血管内治疗例数近两年稳居广州市第一,并呈上升趋势。从到院至开始穿刺的时间(DPT)已经缩短至<60分钟。择期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开通手术例数名列广州市前茅。神经内科近五年团队获得的学术成果颇丰:发表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SCI论文30篇。发起和主持多个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33项,项目经费总额6400余万元。尤其是2019年神经内科主持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历史记录。脑血管病中心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0余项,申报专利50余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获中国产学研创新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8项:牵头2项,参与6项。举办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十余项。我院为《卒中国际学院》四大讲师单位之一,连续7年举办16期培训,培训国内三级医院8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