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是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新生儿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围产新生儿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带头单位。拥有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批准成立的四个中心和一个省级小儿脑损伤重点实验室,四个中心即河南省儿童重症救护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中心、河南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科室承担着郑州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及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2018年被河南省卫计委评为"医疗质量控制先进集体"。2019年被河南日报社评为"影响河南特色品牌科室"。新生儿科分设新生儿一病区(足月儿病区)、新生儿二病区(早产儿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总床位150张。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2人,正副主任医师(教授)7人,正副主任护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6人,6人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科室设备先进,配有高频呼吸机10台、常频呼吸机16台、NAVA呼吸机、无创CPAP、双水平正压呼吸机、无创高频呼吸机20台、NO吸入治疗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议、床边血气分析议、床边X光机、亚低温治疗仪等先进设备。所开展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脑损伤技术、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早产儿脑损伤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的链式管理、床旁头颅超声技术、床旁听力筛查(OAE/AABR)、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高频通气治疗技术、NO吸入治疗技术、新生儿呼吸衰竭综合救治技术、经外周动静脉换血技术、经脐动静脉换血技术、PICC穿刺技术、UVC穿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每年成功救治600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急危重新生儿。1999年曾抢救成功单胎出生体重仅700克的早产儿和2004年成功抢救五胞胎并全部存活,跟踪随访生长发育数年均处于正常水平。科室拥有全省一流的配备有转运呼吸机和暖箱的长途转运车,在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开展24小时不间断转运,能满足全省危重新生儿的转诊需求。在省内较早建立了新生儿专科门诊及随访门诊,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远期残疾的发生率。在科研和学术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专业与国际接轨。先后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部共建项目、河南省重大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项目、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等省部级课题。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围产医学中心、皇后儿童医院、脑损伤与修复中心建立有稳定的科研协作、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关系。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人。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影响因子最高的为17.46,单篇引用最高达174次。在新生儿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余项,推广科研项目4项。主编《新生儿重症医学》、《围产医学》专著二部,参编人卫版《新生儿学》教材。自2007年至今,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联合主办了六届上海国际新生儿论坛,协办2008年欧盟首届全球围产与新生儿国际学术会议。连续举办10余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新生儿脑损伤预后评估与早期干预"、"新生儿重症救护技术培训班",2015年至今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西部妇幼保健新生儿论坛。1999年建立的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余年三个周期的建设,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临床专科建设发展新模式;在全省十八个地市建立有网络分中心,拥有268家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辐射全省十八地市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体系,有效地降低了我省新生儿的死亡率,并为我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生儿科医生
新生儿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