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基本概况|--------------精神医学教研室的前身与神经科一起统称华山医院神经精神科,建立于抗战时期。早年神经精神为一个科室,起先业务领导是外国人,后来由粟宗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届毕业生)任科主任,再以后由张沅昌、夏镇夷任正副主任。1956年神经精神分科,各自成立教研室,精神科主任为夏镇夷教授(夏镇夷教授是我国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精神病学专家)。当时华山医院精神科有病床110多张(男72张,女38张),医师10余人,包括夏镇夷、贾谊诚、纪明、史鸿璋、王善澄、徐韬园、徐声汉、张良栋、王希达等医师。当时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华山医院精神科规模最大,力量最强。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华山医院精神科的医教研工作都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因机构调整需要,华山医院精神科全体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工、患者、图书资料等)并入新建的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该院为教学基地,保留教研室完成医学生的精神医学的大课授课、见习和实习任务。同时,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精神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维持至今。1960年代初期,纪明开创了上海市的精神疾病生化研究工作,夏镇夷教授促进了精神药物的仿制工作,为上海及全国的精神疾病病人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治疗。史鸿璋教授开展了医院的老年科精神疾病研究工作,在全市以及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徐声汉、张良栋教授在中西结合治疗精神疾病都做了很多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徐韬园在上海精神医学杂志创刊期间的编辑、Mayer-Gross等人编写的《临床精神病学》翻译和文革后的第一部大型参考书——《精神病学丛书一,二,三卷》的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精神医学领域的学术发展。在粟宗华、夏镇夷的领导下,全院开展了精神病防治工作,以后建成了上海市精神病防治的三级模式,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在国外得到了赞扬,并获得卫生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嘉奖。1978年由于夏镇夷在精神医学方面的业绩,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和重大贡献奖。夏镇夷教授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全国主任委员〈1956年一1986年〉兼上海分会主任委员的工作。1993年随着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撤消,成立华山临床学院,教研室人员编制重归华山医院。恢复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1995年开设心理咨询专家门诊,2004年11月开设心理咨询普通门诊。2008年开设全天门诊。历任科主任情况:夏镇夷(1956-1985),徐韬园(1985-1995),顾牛范(1995-1999兼),王祖承(1999-2002兼),施慎逊(2002-至今)。目前科室在编职工7人,科室正高2人,副高3人,主治医师2人。科主任:施慎逊、副主任:王立伟,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副主任。|科室特色|--------------本科室是华山医院的临床科室,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主要从事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心理咨询。目前,只有门诊服务,没有住院病房。五楼为普通门诊,七楼为特需门诊。2011年起五楼周一至周五每天均有医生门诊,近2年每年门诊量近2万。主要业务:心理咨询和各种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强迫和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发育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科室医师擅长于抑郁障碍(包括产后抑郁症)、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睡眠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科室医师同时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参加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司法鉴定和心理咨询工作。本科室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生的《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留学生的《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英语班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心身医学》的教学任务。本科室是复旦大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科研情况|--------------王立伟教授近来主要致力于难治性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研究课题近10项。在国内率先开展抑郁症的5-HT6受体基因多态性、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物与糖尿病的关系、抑郁症的血管性因素以及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中药辅助治疗老年双相抑郁症等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施慎逊教授学主要致力于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产后抑郁进行了系统研究。曾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CMB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加"十一五"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7篇,SCI18篇,综述49篇(SCI1篇)。科室近10年科研情况:2006年施慎逊教授获得教育部博士点课题《雌激素受体与抑郁症的动物研究》。2007年施慎逊教授参加了三项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南大学牵头),《社区孕产妇干预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牵头)和《社区更年期妇女卫生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牵头)的申报,也成功参加了上海重大专项项目〈焦虑障碍早期识别和治疗〉(同济大学同济医院牵头)。2009年苏亮获得卫生局课题《晚发型老年抑郁症的脑PET显像及其随访研究》,施慎逊与国际妇婴保健院共同申请获得上海市卫生局课题《高危孕妇心理干预研究》。2010年邵春红获得卫生局课题《中重度颅脑创伤是否伴发抑郁对认知控制影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沈一峰获得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课题《慢性温和应激诱发抑郁的多巴胺系统miRNA调节机制》。2012年邵春红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青年课题《伴发抑郁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反应抑制任务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2013年苏亮作为第二申请人,获得上海市卫生局面上项目《脑电双频指数用于改良电抽搐治疗中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研究》。2014年苏亮获得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开放科研项目基金,课题名称: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海马磁共振波谱及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苏亮获批专利1项,名称:一种头戴式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装置,(专利号:201320657834.0)。|教学情况|--------------教研室从1950年起自编教材,夏镇夷教授担任第一版国家统编教材《精神医学》的主编,并长期担任我国高等院校精神医学教材的主编人。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分册、《实用精神病学》、《精神病学》和《精神医学》教材。徐韬园教授主编了上海三所医科大学专用的《精神医学》教材,《实用精神医学》。徐韬园教授主编了《精神医学》教材和《现代精神病学》。施慎逊教授主编《名医谈百病-抑郁症》、《专家解答-焦虑障碍》、卫生部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妇幼精神卫生》、《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副主编,负责《广泛性焦虑障碍》,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专著《女性精神障碍》。施慎逊副主编《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和《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王立伟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双相障碍》。王志阳副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常用量表》。参加编写的教材和专著有:《实用内科学第11-14版-精神病学相关章节》,五年制和七年制《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试题》,《精神药理学》,《难治性精神疾病》,《实用精神科护理》,《临床用药大全》,《精神科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现代诊疗》,《医学生常用英语词汇》,《精神病学教材8年制》,《现代内科学进展》,复旦大学出版社临床医学系列《精神医学》(第1版、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精神病学》第1版、第-2版,《精神医学新概念》(第一版、第二版),《精神病学新进展》,《社区精神病学》,《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实用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精神病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神经功能影像学》中(精神障碍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和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心身医学》章节编写。本科室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生的《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任务。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心身疾病》教学任务。教研室是全国医学院校最早开展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单位。每年接受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的实习和见习。2007年科室接受国外(比利时)研究生临床实习1名(2007年12月-208年12月)。近2年接受神经内科轮转医生和基地培训医生轮转培训。教研室是全国最早批准的《精神医学和精神卫生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点之一,是最早批准的《医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点之一。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53名(国外留学生1名),博士研究生27名(到2014年)。科室原有研究生导师:夏镇夷、徐韬园教、顾牛范、王善澄、江开达。科室现有研究生导师:博士导师:施慎逊、王立伟。硕士导师:徐一峰。目前在读博士8名(苏晖、赵缨、朱大倩、杨琳、秦若梦、鞠远智、张红霞、焦玉梅),博士后1名(黄志强),硕士1名(梁思桥)。施慎逊教授在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产后抑郁诊治进展学习班》(项目名称项目编号:2011-03-09-062和2013-03-09-078)2012-2013年连续2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识别和诊治》,项目编号:2012-03-09-070。蔡亦蕴医生担任了2014年08级八年制及五年制的OSCE的精神科考核官,2014年基地培训医生上海市统一考核的精神科考核官和2014年第一届复旦大学医学院OSCE课程的培训老师。2013年4月苏亮承担的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年《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项目名称《循证医学在临床精神医学教学中的尝试》,项目编号:201025。2014年苏亮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4年度医学教育研究项目。|荣获奖项|--------------徐一峰1991年获上海医科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6年论著"两种生活事件量表的对照研究"获中华医学会上海精神科学会年会"优秀中青年论文三等奖",2000年论著"Alzheimer病与帕金森病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SPECT对照研究"获"中国优秀行为医学论著"一等奖。江开达教授培养的2000年、2003年、2005年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均获《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邵春红于2002年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夏镇夷奖学金,2003年获复旦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04年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05年毕业的博士生崔东红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生;2006年毕业的博士生彭代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生。1994年合作研究的"脑诱发电位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Alzheimer病SPECT与神经心理学评定对照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施慎逊教授参加的《CCMD2R有关精神障碍的前瞻性现场测试与RTHD-LVS》获200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位)。王立伟教授参与的"情感障碍临床亚型、诊断分类及发病因素的系列研究"获深圳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徐韬园教授2007年获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奖提名奖。2007年研究生杨杰硕士的论文《母亲孕期集体心理干预对婴儿气质影响》在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年会和全国精神病学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适应21世纪长学制医学生培养的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教材改革与创新》(排行第五)。2009年研究生杨福中博士的论文《雌二醇对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行为与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在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雌二醇与氟西汀对大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行为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在年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学术年上获的优秀论文奖。施慎逊2007年发表的《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008年度优秀论文杨森奖三等奖。2009年邵春红获华山医院优秀人才华菁奖。2010年吴彦、施慎逊等参与的《标准化病人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得2010年复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我们的两篇文章(其中1篇博士文章)在《第二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2011年施慎逊的论文《女性单相抑郁症研究:2000例临床资料系列分析》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苏亮医师论文在《第三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年会》获得优秀论文,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获得优秀论文蔡亦蕴获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1-2012年度的优秀带教老师奖。2012年研究生孙达亮博士的论文《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脑糖代谢变化的PET显像研究》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12年南京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邵春红的论文《静息状态下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低频振幅差异研究》在《第四届全国焦虑障碍学术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苏亮的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门控P50的对照研究及其系统评价》在第16界全国心理学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研究生韩岱博士的论文《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对MK-801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认知和海马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的影响》和研究生彭毅华博士的论文《额叶脑膜瘤患者淡漠症状与肿瘤位置、大小、脑水肿及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在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学术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年邵春红等的论文《Changesofresting-statefunctionalconnectivityinremittedpatientswithpanicdisorder》在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学术年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年研究生孙达亮博士的论文《躯体化障碍和未分化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PET现象研究》在中国神经科学委员会精神医学的年会上获得优秀壁报奖。施慎逊教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孙达亮博士获得2013年上海市优秀毕业上,2013年华山医院首届十佳优秀学生。2014年博士研究生徐理的研究论文《孕期束缚应激对子代大鼠下丘脑CRH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在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奖。施慎逊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2013年中华精神科杂志上的论文《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一年随访研究》获得2013年度中华精神科杂志优秀论文一等奖。2014年苏亮获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一届PBL教案撰写大赛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