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综合重症医学科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查看更多

国家级重点扶持学科重症医学科体系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GeneralIntensiveCareUnit以下简称GICU)成立于1999年10月,是贵州省地市级第一家集中收治各种危重症病人的综合性ICU,由陈微微主任组建。当时设置床位数四张,占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但选入了一批在各科医疗技术能力较强医务人员定编在ICU,并由我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副院长曹建林教授亲自指导工作。至此我院ICU承担医院内各科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自成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其专业化的救治,以及所引进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和新观念大大改善了我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2010年12月通过卫生部评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扶持专科,2013年温建立博士主持科室工作,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扶持专科建设终期评审,2016年通过了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第二期考核验收。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新建ICU位于第二住院大楼四楼,建筑面积1500㎡,2017年4月启用,病区与手术室同处于同一楼层,相距约20m,与输血科相隔一个楼层,行程约100m,与影像科相隔3楼层,行程200m,极大方便了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设置床位29张,其中大厅设置床位9张;有4个隔离间,其中三间设置床位4张,一间设置床位3张;单间病床3个;负压隔离病房2间,各设置病床1张。每床使用面积15-18m2,符合现代化ICU病房要求;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室内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独立的工作人员与患者通道,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和完善的防火监控系统;有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能及时传递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基本辅助用房:主任办公室,医师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治疗室,配药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有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全科现有医护人员75人(医师19人,护士56人),科主任1人(主任医师),护士长3人,医疗组长4人。医师: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2人,博士1人,硕士8人,护理: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29人、护士16人、见习护士6人。在读硕士4人。学科科室拥有高级电动翻身监护床、德国生产多功能吊塔,SPACELABSHEALTHCARE多功能监护仪、西门子呼吸机,BIBRAUNspace输液系统,共有CRRT持续血液净化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工作站,CHISON超声机,多功能血气分析仪、PICCO监测仪、床旁凝血检测仪、除颤仪、移动监护仪、移动呼吸机等各种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多套国内国际先进设备。承担着遵义地区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多项技术均为遵义地区首例,以围手术期重症病人的综合救治、危重病人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监护与救治为基础,以创伤性ARDS早期诊断及干预性治疗,持续床旁血滤救治多脏器功能不全,脓毒症及危重病人镇静、镇痛及营养支持治疗为特色,各级医师均能熟练地进行动静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支纤镜检查等,并能综合应用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循环支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感染控制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进行病人的抢救,成功救治了一大批危重病人,总的死亡率在15%-20%。尤其在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ARDS、DIC、创伤、颅脑神经重症、产科重症等有丰富的抢救经验和较高抢救成功率。获得同行及社会的高度评价,所开展的技术项目已接近或达到了国内三级医院同类科室水平。并以"生命相托,永不放弃"为宗旨,逐渐成为我市危重病人救治基地。加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科人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创新继续加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升诊疗水平,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到全国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与各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学科间的联系,提升了我院在贵州省重症医学领域的学术地位。2013年科室培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温建立返院并主持重症医学科工作,多次选派医师、护士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协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按卫生部要求全体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90%通过了5C培训考核,获重症医学专科资质,ICU床护、床医比达到卫生部配比要求。通过不断外出学习,2011年全面开展了CRRT、PiCC0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分别到广州、北京、昆明、上海、厦门、重庆等全国各地参加重症医学各类会议,极大地促进了科室专业理论的提高,为建设国家级重症医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近年来,学科在教学方面,每年培养、带教研究生、进修生、轮转实习轮转医生近百人,为全国各地县市级医院ICU培训业务骨干30余名。主要业务随着该学科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引进和应用。先后开展了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腹腔压力监测、亚低温治疗、脑压监测、呼吸力学监测与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容量复苏等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国家项目基金的帮扶下,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严格按卫生部要求收治各类危重病人,主要包括重症全身性感染、重症肺炎、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脑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急性重症胰腺炎、多发性创伤、多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大中型手术的围手术期监护。各项操作技能达卫生部要求,在抢救处理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自多项新技术尤其是CRRT、PiCCO等开展以来,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承担着全院和院外转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每年收治来自内、外、妇、儿科系统的危重症患者900余人,转外院病人明显减少,收治本区域医院转诊病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年收治病人数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建设与帮扶已达县、区域覆盖以重症医学科建设为契机,带动医院学科群发展。逐步完善急诊ICU、儿童重症、神经重症、心脏重症、呼吸重症等亚专科重症的建设,按卫生部要求统一质控,规范诊疗行为,通过一体化管理,为危重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全院危重患者得到了规范、有效的救治,提高危重症的治愈好转率。建设120急救中心、儿童急救中心,建立县乡帮扶及转诊体系,覆盖遵义市城区及下级所有二级医院的急救网络加大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提升院前急救及危重症监护水平。近5年来该科派遣专家下基层帮扶道真、习水、绥阳、正安、风冈等县人民医院严格按卫生部二甲医院要求指导要求建设医院ICU,推动了全省重症医学的的积极发展。特色诊疗技术1.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评估、监测及救治:对危重病人量化评估,微量泵控制多个药物个体化给药,调控细胞内环境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结合ICU镇静和"无痛化治疗",镇静状态下心肺脑复苏的救治等,大血管术后、严重多发创伤的高级生命支持,救治成功率在93-9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持续血液净化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救治:将持续血液净化技术(包括高容量血液滤过、人工肝替代治疗等)应用于重症脓毒症及伴有或不伴肾功能不全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不全病人,有效清除血液中中小分子毒素和代谢产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提供营养代谢支持,有效控制体温,同时可以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效果良好。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救治:根据创伤性ARDS的发病、发展规律,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病人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联合肺复张法、俯卧位通气、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救治成功率在95%以上。4.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亡率极高,治疗周期长,花费大,是现代医学的难题。我科积累多年经验,多学科联合,采用早期高容量血液滤过维持内环境稳定、CT引导脓肿引流、经鼻空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谷氨酰胺维护肠道粘膜屏障、防止菌群移位等综合治疗手段,极大的降低了病死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费用,取得满意效果。健康咨询热线:0851-23233568

综合重症医学科医生

(0名医生)
综合重症医学科暂无出诊医生

综合重症医学科锦旗墙

锦旗综合重症医学科暂未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锦旗表谢意,让爱永传递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