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功能科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已成为业务精湛、技术全面、设备先进、集八项功能检查于一体的检查科室。功能科现有医师及护理人员1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医师5名,主管护师一名,护士3名,共同组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业务团队。科室分为四个专业小组:心电组(负责心电图检查)、肌电组(负责肌电图及尿动力检查)、脑电组(负责脑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动态组(负责TCD及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查),每组均设置组长一名,由德才兼备者担任,辅助科主任共同完成功能科业务工作。功能科设备配置先进,各检查设备为:麦迪克斯心电网络系统、丹麦维迪肌电诱发电位仪、德国DWL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日本光电视频脑电图检测仪、德国耶格肺功能检测系统、UDS120LXT尿动力检测仪、Mobil-O-Grapb动态血压监测仪。2017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郝主任带领全科室奋力进取、锐意改革,更新了就医环境,改善了服务流程,提升了服务理念,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就医感受。科室各项检查分述如下:一、心电图(麦迪克斯心电网络系统)心电图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无创性检查,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范围如下: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2.对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死,而且还可确定梗死的病期、部位、范围及演变过程。4.对房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5.能够了解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和电解质紊乱对心脏影响。6.心跳骤停,可及时了解心律失常及心肌状态,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必要的处理。7.外科手术前了解心脏情况。8.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功能科心电网络系统介绍:现有心电网络平板2台,内网心电工作站3台,外网心电工作站2台以及即将完善的心电电子叫号系统。我科室使用的麦迪科斯心电网络系统,主要负责门诊及住院病人的心电图检查及储存,模式如下图床旁心电图机:同步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采集与监测;全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模块;一体化设计,内置供电系统,可随时随地独立检查;它特有的无线传输技术,使得病房心电图快速的发回心电图室,实现边检查边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抓拍心电图变化,为急性发病、外伤骨折、年老不便的患者减轻检查的痛苦。二、动态心电图(日本光电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动态心电图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适应症:1)心律失常: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2)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治疗措施。3)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心源性。4)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症状不典型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5)检测人功心脏起搏器的功能:DCG可监测患者在活动或休息时的起搏心电图变化,了解起搏器的脉冲发放与感知功能,以及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三、动态血压(Mobil-O-Grapb动态血压监测仪)24小时连续血压监测技术,又称无创性血压监测(简称ABPM)是继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Holter)之后,叉一新的无刨性诊断技术。传统的偶测(诊所)血压技术,由于其测量次数少,存在人为的测量误差,特别是白大衣效应,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血压水平。非话动状态下及活动状态下血压波动情况。而ABPM能够克服诊所血压的不足,成为临床诊冶高血压病的可靠手段之一。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1、协助高血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了解高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动态曲线类型,推测病人脏器继发损害程度及危险性,指导病人预防及治疗用药。3、有助于鉴别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律失常与血压高低的关系,了解血压变化与心绞痛发作或心电图心肌缺血发生之间的关系(后者应将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时记录)。4、动态血压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证实24小时平均血压高者其病死率及第一次心血管病发病率均高于24小时平均血压正常及偏低者。四、TCD(德国DWL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DSA、PET、SPECT等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下列适应症可应用TCD检查:(1)诊断颅内血管阻塞病。(2)诊断颅外血管阻塞病变(特别对慢性ICA阻塞)合并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了解侧支循环是否良好。(3)评价颅外血管病(ICA狭窄、阻塞、锁骨下动脉盗血)对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4)探测与鉴定动静脉畸形(AVM)的供血动脉。(5)评价WILLIS环侧支循环能力.(6)诊断颅内其他血管病.(7)间歇监测与追踪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偏头痛的血管痉挛及(或)过度灌注。急性卒中。颅内血管阻塞后自发性或治疗后再通。颅内血管阻塞后抗凝治疗过程中的血流改变。血液粘稠度的变化。(8)连续监测。五、肌电图(丹麦维迪肌电诱发电位仪)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门起源于欧美的科学,我国大约在80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目前被公认为是神经肌肉疾病临床检查的延伸,对神经肌肉疾病定位、特点和病变程度的判断可提供重要的信息,在临床诊断中是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和影像学不能取代的检查技术。我院使用仪器为丹麦产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目前开展项目: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H反射、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BAEP)、视觉诱发(VEP)、针极肌电图、重复电刺激、瞬目反射(BLINR)。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1.可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例如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肥胖儿童深部肌肉萎缩的检测等。2.可对神经源性损害、肌源性损害及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3.神经病变节段的定位诊断,如下肢H反射异常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4.了解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诱发电位(BAEP、SEP、VEP等)可以帮助一些中枢疾病诊断:一、视觉诱发电位(VEP)临床应用:1.多发性硬化(MS)。2.对视神经脱髓鞘病变较敏感,视神经炎急性期异常率高达90%以上;糖尿病侵害视神经时VEP是异常的。3.帕金森病、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等,均可出现VEP潜伏期延长。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临床应用:1.后颅窝肿瘤:异常率为75-92%,其中听神经瘤异常几乎达100%;脑干肿瘤异常为85-90%。2.脑血管病.3.昏迷及脑死亡。4.对听觉功能异常进行定位,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三、体感诱发电位(SEP)临床应用:传统的感觉传导速度只在肢体的远端进行,很少能涉及近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则不同,能测到输入神经的全长。因此SEP除了可以测定中枢传导外,对周围神经,尤其是它的近端异常发现也有价值。1.大脑半球及脑干病变.2.MS(多发性硬化)。3.脊髓病变。4.昏迷及脑死亡。六、脑电图(日本光电视频脑电图检测仪)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脑电图主要用于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检查目的:1.癫痫: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2.脑外伤: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3.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帮助;4.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者是真正有脑部疾病;5.用于生物反馈治疗。检查前准备:1.头发洗净,不要搽油,以免影响检查;2.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3.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以便医生参考。注意事项: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脑电图异常对下列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1.意识障碍性疾病(嗜睡、昏迷等)。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转移癌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3.癫痫。4.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等。5.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血栓。6.颅内炎症和脑病:病毒性脑炎。七、肺功能(德国耶格肺功能检测系统)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必要检查之一,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肺功能检查临床运用①呼吸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必要时需要结合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②慢性支气管炎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病情程度及治疗预后。③外科手术前肺功能,评估手术风险;④心肺功能试验鉴别肺病疾病,还是心脏疾病;⑤吸烟患者早期筛查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病问题。⑥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后的评估。八、尿动力(UDS120LXT尿动力检测仪)尿动力学(Urodynamics)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传感器技术,来研究贮尿和排尿的生理过程及其功能障碍的一门科学。尿动力学检查包括下列项目:(1)尿流率图:可测知排尿量、尿流时间、尿流速度,并做残尿量的判定。借以了解膀胱、尿道的排尿功能,男性正常最大尿流速应该大于每秒15ml、女性为20ml,膀胱肌肉功能不正常或尿道不正常如:尿道狭窄、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前列腺肥大等均会造成尿流速变慢。(2)注入及排空膀胱的容积压力图:可测量膀胱的容量,并了解膀胱在储尿期及排尿期的问题,还可进行压力性尿失禁的协助诊断。尿动力检查是神经泌尿学领域的重要检查,其适用范围广,最需要全面尿动力学检查的下尿路功能紊乱:尿失禁、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性膀胱、排尿功能紊乱。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复发、并存排尿障碍、有不稳定膀胱或神经性膀胱的可能、或导致失禁的解剖因素不能确定者,均须检查。前列腺根治术或电切术后可能发生非神经源性尿失禁,应行尿动力学检查,确定有无不稳定膀胱、低顺应性膀胱或外括约肌损伤。简单的说,只要病人存在排尿异常如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等,同时无尿路感染就可做此项检查。
功能科医生
功能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