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临床药学室是烟台市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能够开展中药合理用药、中西药合用的评价工作,不断学习中药饮片与中成药、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方面的内容,定期对中药饮片处方书写的规范性、药物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以处方实例形式进行详实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了中药的合理用药。科室注重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定期开展处方评价、病例分析,推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药品用量动态监测等措施,以规范临床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对门诊医师抗菌药物处方,实行每月随机抽取方式,对不合格处方进行评价分析。对住院处方的分析评价,重点是查看病历医嘱中的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及人血白蛋白等使用情况,对超适应证用药、超规定剂量用药等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识别、预警和干预。科室参与临床查房,对患者给予用药指导,分析干预不合理用药情况。根据临床科室不同病种的各自特点,结合医嘱点评时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规模讲座,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新开展药物基因检测项目,医生可以参考基因检测的结果,在药品选择、剂量控制及联合用药等方面拟定适合每个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最终达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药物基因检测——个体化用药的前提一、药物基因检测如何指导个体化精准用药个体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很大。采用相同药物治疗后,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疗效好,一部分人疗效不好或无疗效,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毒副反应。我们把这叫做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这个差异部分源自于基因差异,也有部分源自于环境。随着人类对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了解的深入,药师和医师希望未来能打破"千人一方"的局面,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现在医生开药遵循的是经过广泛测试后提供的剂量信息。但所有的药物在测试过程中都是以群体作为样本的,因此药物剂量只能说对于大多说人是合适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会导致正常剂量下的药物对一些人效果不好,或产生副作用甚至是致命的作用。因此,从基因组出发,研究药物与基因组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基因指导临床用药,逐步达到个体化用药目标。个体化用药是一个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用药时代,病人不再是盲目的用药,医生也不再是常规的开处方,而是根据基因型为每位病人制定更加合理准确的用药方案。这样既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又能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花最少钱获得最有效的治疗。二、基因检测的意义,以他汀类为例: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降脂药,对抑制心脑血管疾病也有显著作用,但其疗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部分人群中,他汀类药物会引起肌肉毒性,严重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症。SLCO1B1基因是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突变型SLCO1B1基因可引起肝脏摄取他汀类药物能力降低,引起血药浓度上升,增加横纹肌溶解症或肌病的发生风险。ApoE基因是高脂蛋白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易感候选基因,突变型ApoE基因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疗效。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可预先判断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药物敏感程度和代谢速率类型,辅助临床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三、目前已开展的药物基因检测项目:1、氯吡格雷001CYP2C19*2(疗效相关)2、氯吡格雷002CYP2C19*3(疗效相关)3、阿司匹林:168GP1BA(疗效相关)4、阿司匹林:113LTC4S(药疹不良反应)5、硝酸甘油:020ALDH2(疗效相关)6、他汀类:067SLCO1B1*5(不良反应和剂量调整)7、老年痴呆风险:312ApoE(526C>T)(风险相关)8、老年痴呆风险:316ApoE(388T>C)(风险相关)9、静脉血栓风险:027PAI-1(4G/5G)(风险相关)注:样本送检要求:1、抽取2ml外周静脉全血(无需空腹,无论是否用药,随时抽取血标本);2、EDTA抗凝(紫色帽头);3、立即送检或在2~8℃下暂存不超过72小时。详情请咨询:临床药学室.电话:6597058
临床药学室医生
临床药学室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