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脑病科(神经内科)是一个"集预防、急救、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室。科室以传统中医为依托,坚持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开展了中风先兆、中风、中风后遗症、头痛、眩晕症、痴呆、不寐、帕金森病等多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并根据传统古方,依据中医辨证分型,研发了治疗中风病和眩晕病的"益芪胶囊"、"滋阴胶囊"、"化痰胶囊"与"开窍胶囊",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中药"失眠方"穴位贴敷,配合脑电治疗仪,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联合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开展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近年来,科室先后研制了"清流饮"、"解郁安神饮"、"益智茶""清肺饮"等茶饮,在方便饮用的同时,保证了对"高血脂"、"失眠"、"痴呆""咳喘"等疾病良好的效果。科室目前开展了中医特色护理,如耳穴压豆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脑梗死、失眠、高血压,压疮贴敷新疗法治疗压疮,针对中风病人肢体活动不灵,二便失禁、失语等症,利用艾条灸辨证取穴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医疗设备】科室现有床位45张,配备有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脑电治疗仪,并拥有经颅多普勒,脑电地形图仪,16排螺旋CT、核磁共振等医院大型检查设备。【医师简介】关世玲:主任中医师,脑病科主任。1984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兼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授。曾在天津医科大学急救中心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治疗中风病、眩晕、头痛等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在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国家级论文4篇,科研课题3项,其中2项获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陶素爱:女,副主任医师,脑病科副主任,1988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系,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现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擅长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头痛病、眩晕病、失眠、周围神经病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经过专业技术理论的深造及每年全国专业学术交流,随时了解与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科研课题一项及获得临床科研成果二项,参编著作二部。【治疗项目及特色介绍】一、自制胶囊:以古代名方为基础,历经科室三代人苦心研究,经过二十余年临床使用、观察与改进,拟定而成。通过科学地配制、调定剂量、制作而成,具有胃肠刺激少、效果稳定等特点。1、开窍胶囊:具有镇肝潜阳、熄风通络的功效,用于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晕目眩、口舌麻木等症。2、滋阴胶囊:具有滋补肝肾、活血通络等功效。对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言语不利、肢体偏瘫、盗汗等症具有良好效果。3、益芪胶囊:具有补气活血、祛痰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头晕头痛、言语不利、肢体麻木、肢体偏瘫等症状。4、化痰胶囊:具有燥湿化痰、活血开窍的功效。对痰淤互结引起的头痛、头晕、胸闷憋气、言语不利、肢体偏瘫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二、外敷方:通过将中药粉碎加工,制成膏药,根据患者病情贴敷于神阙、涌泉等穴位,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改善气血运行,治疗脑梗死、失眠等病症。1、急性脑梗方:通过外敷神阙、涌泉等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脉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肢体麻木、言语不利、二便失禁等症状,延缓症状的加重与进展。2、失眠方:以古方"交泰丸"为基础拟定而成,将药物加工成散剂,通过外敷涌泉穴,能够有效改善因思虑过度、情绪焦躁、压力繁重等原因所致的失眠、多梦,以减少对安定类西药的依赖。三、代茶饮:通过将中药粉碎加工,制成方便饮用、效果确切的代茶饮,口感较佳、饮用方便,适用于保健治疗。1、清流饮:具有利湿祛浊,调肝益肾的功效。适合轻度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患者。证属湿浊淤积、痰湿停滞而症见身体沉重、乏力易疲劳,或头痛头晕,或大便粘滞不爽,或口中黏腻不适者。2、解郁安神饮:具有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火扰心或心脾两虚,症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或睡眠浅而易醒,醒后难再入睡,或睡眠多梦者。3、益智茶:能够补脾养心,固元益智。适用于年高体虚,元气衰惫,脑髓失养,智力减退者。能有效改善记忆力减退、忘事等不适。4、清肺饮:具有养阴清肺,润燥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长年吸烟,咳嗽痰多者。对因天气阴霾、空气污浊所致的咳嗽痰多,亦有良好效果。5、清宣利咽饮: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部红肿疼痛,发痒咳嗽。【典型案例】中医治疗脑梗死(中风)病案患者,男,68岁,住院号87534。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伴右侧肢体麻木,语言欠流利6天入院。中医诊断:中风(气虚血瘀);西医诊断:脑梗死。给予0.9%NS250ml+疏血通6ml,0.9%NS250ml+奥拉西坦20ml静脉点滴,每天一次,14天一疗程;中药汤剂,每天一剂,早晚各一次;普通针刺、电针、TDP治疗1天1次,每次20~30分钟,7天一疗程。2周后症状缓解,肢体麻木减轻,语言功能恢复正常。3周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患者张某,女,7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吞咽困难"在某三甲医院治疗17天后为求中医药治疗于2011-5-26入院。症见:不能言语,轮椅推入病房,鼻饲饮食。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缓。查: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左。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2-,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外院头颅CT(2011-5-7)示:脑软化灶;磁共振(2011-5-9):脑梗死;治疗方案上根据经络走向,采用远端及局部取穴相结合,运用电针、普通针刺等针法及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系列康复治疗为主,配合中成药丹参川芎嗪及长春西汀等西药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调脂治疗。于211-6-3拔除胃管,经口进食,偶有呛咳,进一步行康复治疗。至患者出院时可搀扶下地行走,饮食无明显呛咳,可简单言语,左侧肢体肌力已达4级,双侧巴氏征(+)。患者高某某,男,56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口角歪斜3小时余"以"脑梗死"入院。入院时患者言语欠流利,口角左偏,右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右上肢上举受限,右手持物不能,独自站立不稳,查血压175/118mmHg,言语欠流利,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右上肢肢体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2-级,右侧巴氏征(+)。舌红苔白,脉弦。颅脑CT示:脑梗塞(双侧),左侧为著。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1、脑梗死,2、高血压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中药口服,并结合针灸、手法康复、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经上述治疗三周,患者言语基本流利,口角无明显偏斜,右上肢可平抬致肩部,右手可握拳,可持杖行走。右上肢肢体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巴氏征(+),左侧巴氏征(-)。右侧面部眼裂以下针刺觉减退。患者共住院28天,好转出院。【联系电话】脑病科门诊:2127068脑病科医生办公室:2127094脑病科护士站:2127095
脑病科医生
脑病科锦旗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