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我院急诊科于1995年重新组建并配备专职的急诊医护人员,梧州市120急救中心于1997年正式挂牌成立,并挂靠我科。从那时候开始在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下,急诊科高速发展。我院于1999年被卫生部授予"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于2002年被市卫生局指定为全市中毒救援指导中心。经过近20年的建设扩大,目前年急诊量约11万人次,年出诊量约5800多次,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6.8%,急诊医学科占地面积达到2000m2,有6张抢救床位,4张EICU床位,20张急诊留观床位。我院急诊科成为桂东南影响最大的急救诊疗中心。运作能力按《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指导,我科实行365天24小时无缝急诊制,确保任何一个时间点至少有3个医生值班,分别负责内、外科急诊坐诊及出诊,其他专科急诊由相应科室负责,节假日加派人员当值。留观病房及EICU有诊疗小组医护人员负责。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后,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中,更进一步规范了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目前我院急诊科布局完善,分区救治明确,设备精良,人员充足,在无数次抢救群体伤、大型交通事故及集体中毒等突发事件的救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我院急诊医学科在市内率先实行了多学科联合诊治,分别与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对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进行联合救治,优化并严格执行六大病种的救治流程,进一步缩短了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间,所有急危重病患者一律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到在急诊处置滞留时间不超过60分钟,提高了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能力。我院急诊医学科在市内率先实行了多学科联合诊治,分别与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对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进行联合救治,优化并严格执行六大病种的救治流程,进一步缩短了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间,所有急危重病患者一律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做到在急诊处置滞留时间不超过60分钟,提高了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处置能力。急救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院急诊科已组建一支由50多名专职急救医生及护士组成的反应速度快、应急能力强、知识全面和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队伍,配备有8辆专业急救车,担负起梧州市、桂东南及粤西相邻地区急、危、重病员的现场救护和转送任务,率先在梧州市开设了"急救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急诊制,走在我市急救医学发展前缘。优质护理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医疗服务质量,使急诊的护理服务工作更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急诊科于2012年10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并讨论制订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并不断优化各项措施,努力做到质量好、服务好、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急诊科布局我院急诊科布局完善,标识明确清晰,有急诊接待处(分诊处)、内、外、儿科诊室、清创室、抢救室、观察病房、EICU室、输液室、注射室、独立急诊收费处及急诊药房等。急诊科设备我院急诊科设备齐全,配备6台呼吸机(其中转运呼吸机4台),6台除颤监护仪,10余台心电监护仪,2台洗胃机,6台微量血糖检测仪,2台日本光电/福田心电图机,1台自动心脏按压机,2台心脏起搏器和车载呼吸机及其它必需的先进抢救设备(注射泵、气管内插管设备、丹麦安保脚踏/手动吸引器及脊柱板等),确保了快速安全地进行院内外急救急诊科团队我院急诊科有急诊医学专职医师16名,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5名,高级职称医师5名,中级职称医师7名,住院医师4名,平均年龄36岁,均具有丰富的急救临床经验。我科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分别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二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等医院进修急诊医学。骨干简介朱鋆,男,急诊医学科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广西医学会第五届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广西急救与复苏委员会委员。有扎实的急救医学理论、危重病医学前沿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能,熟练掌握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各种血管穿刺技术和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对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救治成功率,对现场急救、灾难处理、急危重症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等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与大批量/群众性的中毒急救、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传染病急救等救治工作。掌握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经股静脉实施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等先进医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疑难危重症方面有较高的造诣。2011年5月起任广西医学会第五届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年度专科查房至少96次。曾获得"梧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梁兵,男,大学本科学历,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广西急救与复苏委员会委员。有扎实的急救医学理论、危重病医学前沿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能,熟练掌握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各种血管穿刺技术和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对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救治成功率,对现场急救、灾难处理、急危重症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等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与大批量/群众性的中毒急救、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传染病急救等救治工作。莫伟强,男,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广西急救与复苏委员会委员。有扎实的急救医学理论、危重病医学前沿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能,熟练掌握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各种血管穿刺技术和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对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救治成功率,对现场急救、灾难处理、急危重症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等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与大批量/群众性的中毒急救、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传染病急救等救治工作。掌握《喉镜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的先进技术并申请梧州市市级科研。于晓钧,男,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有扎实的急救医学理论、危重病医学前沿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能,熟练掌握呼吸机,气管插管,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各种血管穿刺技术和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对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救治成功率,对现场急救、灾难处理、急危重症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等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参与大批量/群众性的中毒急救、重大突发事件急救、传染病急救等救治工作。掌握《喉镜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的先进技术并申请梧州市市级科研。孙欣,副主任护师,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护理系,急诊科护士长,广西护理学会首届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学习,2011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急诊专业护士培训班"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护士证书"。擅长急诊急救、心内科护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对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及监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急诊科科研近年来,我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在区内外多种急救、重症医学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急诊科科研课题"喉镜联合负压吸引装置在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治疗"项目研究"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海绵吸痰管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研究"急诊科荣誉1999年被卫生部授予"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2001年度荣获市级"10.3"特大交通事故抢救先进集体;2002年被梧州市卫生局指定为全市中毒救援指导中心,;1999-2003年连续被评为"区级青年文明号"和"区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荣膺"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称号;2006年获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区护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获"全国巾帼文明岗";2007年获卫生系统"党员先锋岗";2008年度梧州市"安康杯"竟赛优秀班组;2009年参加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广西医疗急救技能大赛获团体比赛二等奖。2013年获得区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参加自治区全区急救知识"PPT"制作大赛,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2016年荣获自治区"工人先锋岗"。急诊科成绩一、人员的培训效果(软实力建设)(1)目前我科有副主任医师5人(比2014年之前增加3名)、主治医师8人(比2014年之前增加2名)、住院医师2人。(2)选派人员进修学习卢炳棋、林勇清、陈柱林医师在院内轮转学习;黄健宇主治医师到广州陆军总医院进修学习。(3)急诊科连续两年(2014-2015年)举办"急诊学习班"(每班120-150人),邀请区内外急诊急救专家讲课(如朱继金卢一郡蒋文新等),提高本科与周边/下级医院急诊急救的能力与水平。(4)2015年5月7、8日及5月13、14日,成功举办梧州市急救知识培训班(对象为县级及中心卫生院急救人员,培训人员共84人),今后增设每年开办一次相关培训班。(5)我科莫伟强副主任医师多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讲座,普及人民群众的急救知识。(6)全区急救知识"PPT"制作大赛,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7)我科朱鋆、卢炳棋2名医师通过国家"5C"资格考试。(8)我科今年市级科研项目立项3项,1项结题。(9)科内人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2年来度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二、硬件的建设(1)2014年开始使用weilMCC全自动心肺复苏机,治疗患者100多例,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得到一定的提高。(2)2014年开始使用瑞思迈350转运呼吸机,为乡镇、县级及院内危重症成功转运52例,2015年为41例(2015年7月份至年底因住院人均费用及医患安全,医院通知减少危重患者的转运)。(3)开始使用床边生化仪、血气分析仪,使本科的急危重症患者(每年800多例)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其获得了准确、快捷的成功救治,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急诊科业务指标急诊科专科优势硬件优势:我院急诊科设备齐全,配备6台呼吸机(其中转运呼吸机4台),6台除颤监护仪,10余台心电监护仪,2台洗胃机,6台微量血糖检测仪,2台日本光电/福田心电图机,1台自动心脏按压机,2台心脏起搏器和车载呼吸机及其它必需的先进抢救设备(注射泵、气管内插管设备、丹麦安保脚踏/手动吸引器及脊柱板等),确保了快速安全地进行院内外急救。人员优势:我院急诊科有急诊医学专职医师16名,均具有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5名,高级职称医师5名,中级职称医师7名,住院医师4名,平均年龄36岁,均具有丰富的急救临床经验。技术优势:急危重病的处置能力处于梧州市领先水平,担负起梧州市、桂东南及粤西相邻地区急、危、重病员的现场救护和转送任务,率先在梧州市开设了"急救绿色通道";移动ICU的投入使用,确保了急危重病人的转运安全;随着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巩固了我科在我市急救医学领头羊的地位。急诊科专科计划1.胸痛中心的建设(1)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2N)为30分钟,入门-球囊时间(D2B)为90分钟我们按三甲流程已经做到小于60分钟(2)FMC–PCI(转院),器械接触<120分钟(FMC: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陪合医院做好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要求。2.完成脑卒中流程改造原三甲流程都能做到小于1小时(脑卒中中心成立后与神经内科进一步完善流程改造)。3.完成颅脑创伤救治流程改造对现在三甲流进一步改造程优化做到黄金一小时(与神经外科进一步完善流程改造)未来展望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有一流的环境、人员、布局与设备,综合实力位居全区前列。我科建立了较为强大的人才梯队规模,有16名固定急诊专科的执业医师,有5名急诊专业高级职称医师。我科立足急诊医学基础,建立急诊医学亚专科建设,完善移动ICU的建设,每个亚专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素质,进一步发展急诊医学。我科希望打造科教研一体急诊医学重点专科品牌,更好、更快地推进梧州市的急诊医学事业。
急诊科医生
急诊科锦旗墙
![锦旗](https://med-fe.cdn.bcebos.com/doctor/homepage/pennant.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310,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auto-orient,o_1)
![百度健康](https://med-fe.cdn.bcebos.com/health-pc/doc-icon-bottom-logo.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1242,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