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是省内第一家整合肝内、外科及相关学科骨干力量,集肝脏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高水平医疗单位。也是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分会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优先发展学科,福建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肝病中心肝内科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度密集的科室,是福建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基地。科室连续5年(2015-2019)获复旦版华东地区医院最佳专科排行榜提名(传染科),荣登"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是"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福建省唯一示范基地,及首批"中国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协作"全国二十五家合作单位之一。科室的亚专科建设是目前我省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置最完整、能对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与各类遗传代谢及免疫性肝病进行相关检查并做出正确诊疗的医疗单元;是福建省肝病规范治疗的示范单位、妊娠期肝病省内指定医疗中心,疑难、危重肝病的会诊中心。1.人才能力建设方面:目前肝病中心肝内科专业医护人员58名,肝内科现有医生19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4人,硕士15人,在读博士4人,中共党员6人,35岁以下7人,占总人数的36.84%,平均年龄38.95岁。2018年-2020年,外派境外学习2人,国内学习2人,援鄂2人,援宁1人,省内下乡2人。是福建医科大学消化病、传染病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16年9名肝病学硕士顺利毕业,2017年6名肝病学硕士及1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18年毕业4人,其中1名获优秀研究生称号;2019年顺利毕业4人;2020年顺利毕业6人。江家骥、朱月永、郑琦、潘金水、陈靖等多位主任及副主任医师多次参加国内外肝病、感染病年会,并在大会上主持、发言或者授课。2.科研能力建设方面:近年来肝病中心参与主编专著4本,在科室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发表CSCD/SCI论文百余篇;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的研究,获得省级厅级科研课题资助20余项;201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福建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参与讨论、制定《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执笔编写、制定《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参与《全国脂肪肝诊治中心规范》、2019年版的《中国脂肪性肝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建议》,及2018年版的《酒精性肝病指南》的制定。科室是肝病专业临床药物研究基地,研究室成员均通过GCP培训,中心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GCP团队含研究医师19人,共参加10多项药物临床试验。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内外多中心的IIIII期临床试验,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3.生物学标本库建设方面:目前共开展肝活检术并留存肝组织标本近3000人次、肝癌组织样本3000余例,例数居省内第一;收集血清约3万份。建设疑难肝病生物样本库,获"福建省卫生财政专项基金资助平台建设"课题资助。中心建有省内本专科功能最强大的Database数据库及最完善的病人随访系统,从而实现对临床资料、检测数据、随访结果等的规范化管理。目前已经新增购置设备如诶(TGL-16M)、电泳设备(BIORAD)、制冰机(IMS-25)、液氮罐(YDS-35-125)、移液器支架、细胞破碎仪(JY92-IIN)、手动移液单道(赛多利斯)、手动移液器12道(30-300ul赛多利斯)、空调、打印机、冰箱等,目前已经投入使用。4.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肝病内科在继续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进步和卓越的成效。从2018年开始,每年在福州举办《届华福肝病与感染高峰论坛暨肝癌与肝脏炎症学习班》,邀请国内外肝病领域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及学术交流,探讨肝炎及肝癌、门脉高压症等相关热点、最新进展,旨在帮助提升福建省肝病学科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水平。今年申请并获批国家级学习班,即将在6月份拉开帷幕。5.临床工作及研究方面:完善肝炎病毒的基因异质性与临床、研究难治性乙肝的新疗法、肝纤维化机制及逆转研究、干细胞移植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研究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建立肝癌预后的预测模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明原因肝病的病因研究、脂肪肝与代谢紊乱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妊娠相关肝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门脉高压症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积极学习肝脏病学学科国际新技术新进展,进一步扩大在全国内的影响力,争取全国更大的影响力。积极申报及开展临床课题研究,与相关企业合作申报福建省科技厅产学合作课题。目前肝内科已建立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基础研究和生物信息样本库平台,科室牵头在省内开展多项肝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前在病毒性肝炎临床免疫学发病机制、脂肪肝发病机制和干预性研究、炎症与肿瘤机制研究、肝纤维化无创模型建立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期工作积累。6.基础研究方面肝病中心有着丰厚的生物学标本量,认真负责的做好实验室工作,做好课题的前期工作,同时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福建省卫计委课题。7.团队建设方面: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术人才梯队建设:每年选拔1-2名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博士后培养,使肝病内科博士学历比例达1/3以上。争取逐年增加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2)利用目前医院有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纳有才华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加盟团队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支撑。3)利用目前我省及医院有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拟以双聘教授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入学科团队,在申请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联合申请国家重大专项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联合开展疾病防治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帮扶和带动。4)探索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制定中短期培训计划。计划每年选派1名中级及中级以下医师到国内知名肝病中心如华山医院肝病中心等国内先进医疗单位进修学习6个月以上,提高青年医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派1~2人次高级职称人员到国内先进医疗单位完成3~6个月短期培训,主要学习新技术、新疗法;每年选送1~2人次高级职称人员到国外一流大学或医院短期学习。做好各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每年选派1~2名护士国内进修重症肝病的护理或护理管理、护理科研,提高护师的专业水平。8.学术交流方面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联合开展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与复旦华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等医院合作,开展多中心的临床基础研究;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陈列平团队合作开展肝癌的免疫治疗的研究;与美国纽约大学Calvin.P的团队合作开展妊娠相关肝病的研究;与山东脐血干细胞库合作开展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牵头成立了肝癌多学科诊治协作组、妊娠性肝病多学科协作组及脂肪性肝病多学科协作组,同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加强协作关系,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分别派出研究人员互访,取得满意的效果,推动了学科的发展。9.新技术开展方面科室已开展各项领先、先进的技术:超声引导的肝癌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使用FibroScan对肝脂肪变性及肝硬度进行无创定量检测及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无创模型评估;重症肝病的血液净化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终末期肝病的干细胞移植等。同时拟开展超声三维成像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并进一步开展超声三维成像联合CT/MRI导航技术经皮引导肝癌射频消融;开展经皮肝穿刺肝内门体分流术等。10.辐射能力长期延续与武夷山市立医院的合作诊疗项目,每月派一名副主任医师至武夷山市立医院门诊及查房,提高肝病中心影响力。并试与建宁县总医院、永安市总医院成为医联体。并以即将成立的、挂靠附一医院的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委员会为执行部门,在省内各地市开展病毒性肝病的防治工作,为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实现健康中国2030努力。11.获奖情况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策略及免疫学机制》获2017年福建医学科技奖(恒瑞杯)二等奖;2)《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个体化策略及免疫学机制》获201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乙肝自然史中肝脏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研究》获2017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经肝动脉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获2009年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5)《派罗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sAg阴转的预测及指导个体化治疗》获2010年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6)《双通道精准定位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获2016年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7)《抗病毒治疗12周后肝内cccDNA的下降和免疫细胞活性的增强与HBeAg血清学阴转相关》获福建省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