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我院影像科在原放射科、CT室、MR室、DSA室基础上于2002年整合成立,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成立大医学影像科的医疗单位之一,经过十几年的整合发展,我科拥有CR、DR、数字化胃肠机、钼靶摄影系统;GELightspeed4排、GE宝石CT和GELightspeedVCT64排128层三台CT机;Siemens公司1.5T(MagnetomAvanto)和3.0T(MagnetomTrio)两台MR扫描仪;美国GEInnova3100和德国SiemensAngioStar-plus两台800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等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拥有24张床位介入治疗中心,已成为技术力量雄厚、设施配套齐全的影像诊断和治疗中心,为患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服务,每年完成20万人次的各种影像学检查和诊断工作,以及1600余例原发性肝癌、肺癌等介入治疗、支气管咯血、肾动脉狭窄等血管性介入治疗和肺部病变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完善地为患者服务,提供更高质量、更细致的医疗服务,拟成立神经影像学组、头颈部影像学组、胸部影像学组、腹部影像学组、骨骼肌肉系统影像学组、介入放射学组以及影像技术学组、护理部、工程技术部等。全科现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名,其中医师31名,技师33名,主管护师9名,工程技术人员3名,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名,中级技术人员30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5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已形成了完善的医疗、科研和教学体系。目前为安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基地。2012年我科室获安徽省省直机关工人先锋队称号。2013年获安徽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我科全年完成各种胸片、胃肠道钡餐造影、钼靶摄片、静脉肾盂造影、CT和MRI检查16万余人次,进行各种肿瘤、血管性病变、腔道内支架植入术、肿瘤射频治疗、TIPS介入治疗以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1000余例。每年带教安医大、皖医、蚌医、安医专、新疆医学院等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医生和临床专业实习医生200余人,进修医师、本院轮转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医师40余人。常年承担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培养8名硕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每年发表论著10~20篇,先后开展三新项目20余项。先后承担安徽省教育厅课题6项: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及其周围神经纤维束改变的临床应用研究;功能性磁共振对胶质瘤内部结构不均质性的评估。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经导管导管部分性脾栓塞术对犬肝硬化模型肝脏微循环和细胞代谢的影响。卫生厅课题5项:面向语义特征脑血管DSA图像CAD理论与应用研究;鼻咽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类型、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评价;海马硬化与病理改变的相关研究DWI、MRS;3.0TMR全肝动态三维灌注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联合应用。院助课题1项:16排螺旋CT在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参与编写《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系列丛书放射诊断学》;《农村临床诊疗适宜技术丛书临床诊断技术篇》;《实用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CT诊断学》等4部著作的编写工作;主编《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1部,共200余万字。200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综合应用》。200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介入内支撑技术在人体腔道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201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肝癌的综合治疗》。学科发展方向:⑴随着医院大建设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科室功能集中,布局合理的科室。⑵积极引进一些急需的先进设备,满足临床需求。⑶加强影像科信息化建设,努力完成PACS系统建设。⑷“十二五”期间,成立神经影像学、心胸影像学、腹部影像学、介入影像学,并建设成较强的专业团队,初步成立乳腺影像学、骨骼肌肉影像学和儿科影像学。⑸加强人才培养和学历教育,加强经济支持,鼓励具有一定能力人员外出参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有计划的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⑹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新招一批英语能力较强人员和加强有关人员英语培训,储备复合型人才,努力开拓国外合作渠道,加强国外合作交流和学习。特色的诊疗技术CT具有特色的诊疗技术1、气管支气管CT三维成像及仿真内窥镜:通过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可立体显示气管支气管的立体图像,可同时观察支气管腔内外情况,并通过虚拟内窥镜技术可获得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支气管腔。主要应用气管异物、气管肿瘤和狭窄的诊断。2、头颈部血管CT成像:经肘静脉注入碘对比剂后采集数据,通过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实现头颈部血管无创性三维、二维立体成像,可同时观察血管壁、血管腔内外情况,可实现颈动脉斑块评价、头颈部血管粥样斑块评价及管腔有无狭窄、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Moya-Moya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和肿瘤血管的成像检测。3、心脏冠状动脉MSCT成像:通过肘静脉注入碘对比剂,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实现心脏运动器官的MSCT成像,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变异和畸形、冠状动脉桥血管和内支架的检测和评价;还可应用于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测和诊断以及心功能分析等。4、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其他血管MSCT成像:可应用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缩窄、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及外周动静瘘等血管性病变的成像和诊断。5、胃肠道MSCT临床应用:随着MSCT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目前MSCT应用于胃肠道病变越来越多,通过仿真内窥镜、MPR、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可实现肠腔内外病变成像和观察。主要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胃肠道血管畸形等胃肠道出血性病变的诊断、肠套叠、肠梗阻、Crohn’s病、肠结核以及结肠肿瘤、息肉等。6、MSCT灌注:是利用静脉团注水溶性碘对比剂,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动态扫描成像,以层面内每一个像素的增强率计算其灌注值,并以灰阶或伪彩显示,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主要应用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全身各种脏器肿瘤的鉴别诊断等。7、MSCT听小骨和内耳成像磁共振特殊技术:1、MR脑功能成像(BOLD):用于皮层功能定位、肿瘤与重要功能区的关系等。2、脑灌注成像(PWI):了解病变血流灌注情况、评估肿瘤级别等。3、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情况,早期诊断脑梗塞、鉴别诊断囊性病变等。4、波谱成像(MRS),包括脑和前列腺。应用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评价肿瘤级别等。5、动态增强扫描的分析技术,包括垂体、乳腺及腹部实质性器官,显示微小病变及肿瘤的鉴别诊断等。6、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价微量出血、钙化、静脉血管等。7、水成像技术:包括胰胆管水成像、泌尿系水成像及内耳水成像技术。8、全身扫描的TIM技术以及类PET技术。9、臂丛神经成像等。具有特色的介入治疗项目:①各种恶性肿瘤经导管化疗栓塞术②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急性脑血栓形成介入治疗③肾动脉狭窄、肢体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布-加综合征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④消化道、胆道、气管、鼻泪管、输尿管、尿道等各种腔道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⑤子宫肌瘤、肝血管瘤、脾功能亢进等病变介入治疗。⑥各种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⑦碘粒子植入术。专家介绍:1、吕维富男,1964年2月出生,1993年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任医师,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安徽医院管理协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000年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安徽省学术技术后备人选,2004年获安徽省省卫生厅第二梯队学术技术后备人选。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2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江淮名医”称号。专业方向和技术特长:从事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诊疗工作,擅长肿瘤和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术”、“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综合应用”、“介入内支撑技术在人体腔道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TIPSS”等多项新技术填补安徽省内空白。发表论文和专著: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刊物论著12篇,SCI论文多篇,影响因子最高达29.1分。主编《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共200万字.科技奖励:1.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主研人),项目名称:“胰胆管汇合畸形在胰胆系疾病病因学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2.200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研人。题目:《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综合应用》,编号:2006-3-R1.3.200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研人。题目:《介入内支撑技术在人体腔道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编号:2008-3-R1.4.201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研人。题目:《肝癌的综合治疗》,编号:2012-3-R1.承担课题:承担多项省内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社会兼职:1.安徽医院管理协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安徽省介入放射学组副组长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5.安徽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介入放射学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中国肿瘤与微创治疗杂志》,《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CT与MR杂志》,《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2、邓克学,男,1964年6月出生,1995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影像科主任医师,影像科副主任。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擅长于神经、五官、胸腹、儿科及血管等疾病的影像诊断。论文、著作、专利情况:工作至今共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共17篇,分别刊登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等全国医学影像核心刊物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得到国内及省内外同行的认同.承担课题:主持院助课题1项(课题为:“16排螺旋CT在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编号yz2005-3。主持卫生厅资助课题一项,课题为:“鼻咽肿瘤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类型、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编号06-B-052社会兼职:安徽省放射学会儿科学组委员,安徽震波学会影像学专业副主任委员,全国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命题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研究生及其它带教:目前在培研究生4名3、刘影,女,1976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影像科行政副主任,主持磁共振室工作。(1)、社会任职:安徽省放射学会委员;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编委;安徽省职业技术学报审编;安徽省服务基层活动特聘专家(2)、承担与参与课题:1)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2)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人类决策相关脑回路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与决策脑功能活动、行为特征关系的研究3)主持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采用神经影像整合技术研究尼古丁依赖相关调控功能一场的神经机制4)主持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及其周围神经纤维束改变的临床应用研究;5)主持安徽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功能性磁共振对胶质瘤内部结构不均质性的评估;6)主持安徽省卫生厅基金项目:海马硬化MRS、DWI与其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究7)参与安徽省临床医学技术应用项目:3.0TMR全肝动态三维灌注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联合应用(3)、代表作:作者(序号)主要发表论文题目发表期刊及年、卷、期、页期刊类别刘影(1)AbnormalBrainDefault-ModeNetworkFunctionalConnectivityinDrugAddictsPLoSONE,2011;6(1),1656-1660SCI收录刘影(2)AddictionRelatedAlterationinResting-stateBrainConnectivityNeuroimage.2010;49,738-744.SCI收录刘影(1),星形细胞肿瘤内部微结构与ADC值相关性研究磁共振成像,2011;2(1):47-49刘影(2)MR波谱在颞叶癫痫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磁共振成像,2012;3(3):228-230刘影(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腿部软组织的MRI表现特征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59-60刘影(4),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诊断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23(6):349-3524、出版著作情况:1)参编: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参编:脑卒中的临床康复,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4.安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