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于1993年由我省著名血管外科专家陈幸生教授创立,是我省最早成立的相关专业学科。科室于省内率先开展多种瓣膜重建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动脉旁路术治疗动脉闭塞症、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闭塞、静脉动脉化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闭塞症及动静脉取栓术、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等开放手术。自2006年起,在学科带头人官云彪主任带领下,科室大力开展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开展了胸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及肢体动脉闭塞的支架成形术,开拓性开展髂静脉狭窄闭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介入治疗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灌注溶栓治疗和“一站式”机械吸栓治疗;开展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广泛闭塞;目前,还开展了保留内脏动脉及髂内动脉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全腔内修复重建。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目前血管外科年手术量3000余台,其中血管介入手术近1800台,成功率高、效果好。科室于2023年7月经福建省卫健委遴选成为福建省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官云彪主任为质控中心主任和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团队现有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目前承担多项省级、厅级科研项目,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近5年发表含SCI等高质量论文20余篇。虽然近些年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但外科开放手术在诸多血管疾病治疗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官云彪主任非常强调血管外科医生必须兼具高超的腔内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能力,内外兼具,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疗效。01注重内脏血管重建的腹主动脉瘤治疗腹主动脉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动脉瘤样扩张性病变,一旦破裂,致死率高达80-90%,虽然腔内介入修复治疗发展迅速,但对于累及腹盆腔脏器血管的复杂腹主动脉瘤病变,单纯的介入治疗常难以保留腹盆腔相关脏器血管,存在肠坏死、臀肌缺血等风险,联合微创外科手术,才能更彻底地隔绝腹主动脉瘤腔,并重建腹盆腔脏器血管,避免相关风险与并发症,这正是科室腹主动脉瘤治疗的特色。02以长期疗效为本的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综合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缺血性肢体疼痛、高截肢及高死亡风险。治疗上需要及时合理的血运重建,力求达到保肢、保命的目的。对于短段髂股动脉病变,介入支架即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对于长段或跨关节病变,单纯支架置入极易引起短期再闭塞且难以再行血运重建,甚至截肢,科室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开放搭桥转流、静脉动脉化、动脉斑块切除和/或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恰到好处地选择治疗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长段跨关节支架的使用,获得了更加理想的短期及远期疗效。03建立深静脉血栓的特色治疗体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导致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的“罪魁祸首”。科室是国内早期开展导管灌注溶栓治疗下肢DVT的中心之一,结合临床实践研究,官云彪主任改进了相关治疗,以穿刺小隐静脉入路替代腘静脉入路,联合猪尾巴导管碎栓、吸栓、“一站式”血栓清除后补充性溶栓等特色方法体系的建立,使科室下肢DVT治疗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04从微创至无害微创的髂静脉闭塞介入治疗髂静脉血栓性或非血栓性闭塞(如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溃疡等病变的重要因素,科室于2004年最早在福建省内开展髂静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有效率近100%,早期此类介入治疗通过穿刺深部股静脉进行,虽然创口极小,但仍有可能损伤股神经、股动脉,引起下肢无力、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股静脉血栓等危害。近年来,科室开创性的通过穿刺皮下浅静脉完成相关介入治疗,彻底避免了穿刺股静脉的相关并发症,使髂静脉病变介入治疗从微创进入到无害微创治疗的新高度。科研创新“临床科研两手齐抓”科室做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了目前国内所有4项新型专用髂静脉支架的全国多中心RCT研究项目,参与国产可控弹簧圈治疗周围动脉瘤的多中心RCT研究项目。近年还承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磁性高分子靶向超声微泡介导FSP-1基因沉默抑制动静脉内瘘内膜增生;miR-181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及其调控PAI-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TNF-α调控MMP/TIMP表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等多项省级、厅级科研项目,近5年来年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人才培育“教学相长奋发图强”作为福建省最老牌的血管外科中心,为省内输送了一大批血管外科专业人才,目前累计培养的研究生20余人,分布于省内外各级医院。在做好研究生、规培生、实习生等的教育同时,每年至少举办两期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推广血管外科的规范治疗体系的应用。并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上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