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一、发展历程风湿免疫科成立于1995年,创设之初,仅有专科医生3人,病床6张,年门诊量约2千人,年收治住院病人尚不逾百。其能力及影响力与全省第一大医院的地位很不相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2002年院领导决定引进风湿病专家、主任医师张晓教授出任科主任,并陆续为风湿免疫科建设提供必要条件。由此,风湿免疫科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以来,全科上下团结一心,秉持“奋发图强,苦练内功;矢志求新,拓展交流”的宗旨,竭力进行科室建设。通过“苦练内功”加强了专业理论学习,增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严格了操作规范,把全盘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拓展交流”的过程中,每年多人次的出国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理念,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从而更加激发了医护人员进取求变的工作热情。十多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终于换来了科室的巨大发展:我科现有专科医生13人(拥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生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好学进取、富有生气的团队。我科现有在编床位40张,年住院病人达2千多人次;有专科门诊室4间,年门诊量高达近6万人次。年门诊量和住院人数均位于全国前列。患者不仅来自本省,且遍布泛珠六省以及其它省区,还有海外人士。我科获卫生部批准,成为最早的国家级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培训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药监局临床药验证基地,又是国内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中心之一。二、专科特色风湿免疫专业是国内外临床医学中新型的交叉学科。我科建立、起步不算早,但发展迅速,声誉日隆,有自己的特色。擅长治疗的风湿免疫病种多。包括:各种骨关节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如狼疮脑、狼疮肾、狼疮肺等);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各种血管炎及肌炎皮肌炎。疑难杂症的诊治成效显著。基于我科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殊性,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使我科善于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审视病情和病因。对症医治,取得理想结果,形成独到的优势,成为众多难于确诊、久医罔效的疑难杂症病患者求治的希望所在。检查手段不断更新,治疗方案不断优化,加上有效的新技术的应用,是当前风湿免疫病治疗取得成效的保障。但我们认识到,风湿免疫病诊治已达到的高度不是顶峰,更不是终点,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是既要努力传承,更要努力探索,不断进取,有所创新。因而,我们从2003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骶髂关节局部活检,后又陆续开展了唇腺活检、肺活检、超微创针刀镜及关节B超等项目,拓宽了检测手段,促进了诊断效率的提高。在治疗模式和治疗方案的确立上,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开展了靶向治疗(生物制剂治疗)和病变部位的有效药物介入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尽量做到治疗方案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的最优化,药物副作用的最小化,医疗费用的经济化。三、科研和学术地位根据临床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在科学研究上我们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将科研的主要方向定在结缔组织病(如SLE、SSc、PSS和DM/PM等)相关肺高压及肺间质病变机制及治疗上;还有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局部治疗;继发性骨松的早期防治。近年来,我科完成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课题15项,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4篇为SCI收录。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省级科研基金立项课题数项,还应邀参加了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三项风湿免疫病专业课题中的两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水平的提高、疾病诊断、治疗的成效的彰显,使我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得以明显上升,并得到同行认同,这充分的体现在我科成员在各级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的任职上。科主任张晓教授,曾经留学澳大利亚、加拿大做博士后,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骨关节杂志》及ARD中文版副主编和《循证医学杂志》编委。董光富主任医师任中华内科学会中青年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分会副主委、《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实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崔阳副主任医师,任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罗日强副主任医师任广东省药学会风湿免疫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超微创针刀镜协会常委。李玲副主任医师任广州市医学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