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自1960年建立以来历经50余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在超声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高干保健等多项任务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开展了多脏器、多手段的超声检测技术,对许多疑难杂症的超声综合诊断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地位。1960年在省内第一个成立超声医学科及开展超声专业方面的诊断与研究;1975年在省内第一个引进美国多功能超声诊断仪,从此在该省开展了M型超声心动图的诊断;1987年在省内最早开展了细针穿刺胰腺疾病的介入诊断;1988年在省内首家购置美国惠普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的先河,使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1994年在省内最早开展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房血栓及复杂心脏病的确定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96年省内率先开展AQ及CK等声学定量检测技术,使冠心病的诊断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97年在省内首家开展了双氧水心脏超声学造影的诊断技术,从而降低了先心病诊断的假阴性率,2003年省内首家开展实时三维超声诊断技术,为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筛查开创了新纪元。超声医学科创始人肖竹影教授于1960年在该省率先从事超声诊断工作,多年来一直是该省超声医学学科带头人,1985年及1986年分别两次赴日研修超声医学工程及超声诊断,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及较高的超声诊断水平,获得了超声诊断最高奖——“先驱者奖”的盛誉。超声科历经多年的发展,学科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2004年成为博士研究生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科室具有良好而健全的人员梯队建设,目前全科共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医生24人,护士2人。医生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8人,副高职以上职称占医生总数的46.2%,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9人,其中医学博士后3人,医学博士学位7人,医学硕士学位1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0.8%。专科治疗科室承担院内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超声检查和治疗工作,具有国际一流的超声诊断设备数台,在心脏、腹部脏器、浅表器官及血管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诊断水平。为顺应学科的快速发展,超声医学科进行了学科分组,目前已经有包括心脏专业组、腹部专业组、小器官专业组、血管专业组、介入专业组等在内的多个专业组,为学科的深入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根据临床需求,科室开展了各种脏器实性占位的穿刺活检技术,各种脏器囊性占位的穿刺引流、治疗技术、超声引导下胆道系统置管引流技术、腹部脏器良、恶性病变造影技术及甲状腺、乳腺等浅表器官病变的弹性成像分析技术等。平均每天检查患者约1500余次,全年检查患者约30余万人次,介入性超声5000人次。科室发展科室人员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0项,厅局级课题及市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著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13篇,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成果奖多项。开展的腔内超声对直肠及肛周疾病的超声诊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经颅超声对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颈部及外周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等技术在黑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科室每年承担七年制、本科、留学生、夜大专升本、进修生等多轨道的理论授课及课间实习教学任务,承担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此外,为提高基层医院超声诊断与治疗水平,科室多年来举办了多次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临床基本技能和实用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超声医生的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