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国内综合性医院经常存在"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经过各方努力,依然有大量待手术病人无法入院。同时,外科微创新技术、尤其是腹腔镜、内镜等技术发展迅猛,但医院缺乏软硬件条件的支撑,客观限制了学科发展。另外,医院、各业务科室均有降低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的需求。因此,中山医院决定筹建外科日间病房。当时筹建外科日间病房的构想是:划出独立区域,建设配套手术室;优先解决入院难矛盾最突出的科室(普外、泌尿、内镜中心);打破科室壁垒,组建多专业混合病房;业务流程与岗位设置改造同步进行。2009年11月,经过周密筹划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外科日间病房正式成立、开始运作。外科日间病房位于中山医院住院部1号楼15楼,由以前的手术室改建,分为2部分:病人住院区域及日间手术室区域。50张普通床位,4张A类床位,共54张床供外科类科室使用。目前设置为普外科28张、泌尿外科10张、骨科10张;机动床位6张,供胸外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整形外科等科室使用。另外有4间手术间的日间病部手术室。人员设置方面,日间病部设主任1名,由具有医务管理经验的普外科专家担任。有专门的护理组,统一进行病房护理工作。有固定床位的科室每月安排固定的医师参与日间病房的工作和值班。按每5张床派1名医师的比例,即普外科6名,泌尿外科2名,骨科2名。外科日间病房的运转如下,日间病部主任负责病房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医疗资源的调配;各临床科室制定内部规则,对所属床位进行调配,对各自人员进行协同管理,对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负责;护理组统一对所有床位开展护理工作;医务处垂直管理,初期全面协调,长期监管,并与信息网络部门协作,建立了对外科日间病部的信息管理监控平台,实时整理病区运营数据,定期通过出具各类业务数据报表,对不同专业的工作效益给予评价,并进行指导。病人收治方面,首先必须是需要进行有创治疗的患者。病人的生理状况必须适合日间手术,无明显心、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年龄一般应在75岁以下、估计术后不发生大出血、呼吸道梗阻及术后疼痛不剧烈等;手术级别在2至3级、部分4级。病人入院前诊断明确,基本完成各项辅助检查,手术24小时后出院;病情特殊、住院超过3天的,必须转出"外科日间病部"到相应的专科病房;完善术前告知和术后随访制度。得益于中山医院强大的整体实力,外科日间病房运转较为正常、效率提高,收治病人从2010年的4600多人次到2015年6400多人次,平均住院天数在2.3天左右。解决了部分"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对医院住院人数、手术人数、医疗营业额、调整病种类型、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改善医保指标等均有正面的影响;并进一步增强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增多了床位,有助于各专科调整在原病房的病种结构,更有利于学科发展;支持了部分新学科的发展——内镜中心(现在内镜已经成立自己的日间病房);同时,有利于年轻医师增加手术实践机会,早日能独立进行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手术;还有,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资源集中,有利于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外科日间病房的手术级别较为统一,便于手术、麻醉管理;护理级别相同,提供均质化服务,护士工作压力减轻;便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外科日间病房的良好运行,部分缓解"住院难"、"手术难"的矛盾,病人满意度增加。有效增加医疗、教学、科研资源;改善医院的运行指标。扩大的工作量有利于增加科室成员的经济收入,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对医院、科室、个人有利,多赢。打破专业管理隔阂,探索了"混合专业病区"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