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一、科室概况
1973年在蚌埠医学院核医学科教研室的帮助指导下筹建同位素室,1987年改称临床核医学科。在筹建过程中,除组织参观、进修学习外,随着科室的不断发展。临床核医学科现拥有甲状腺功能测定室、ECT室、PET/CT室、回旋加速器室、高活性标记室、放射免疫分析室,功能室,分源室、核素治疗病房等医疗用房,面积约1500平米。现主要仪器:、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冷冻离心机、自动放免计数机、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活度仪、核素自动分装仪、德国西门子公司Biograph mCT型PET/CT一台、 美国GE公司NM 670Pro,SPECT/CT各一台,拥有日本住友公司,HT-10M型回旋加速器一台及相关设备。临床核医学科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技师2名,医学博士1名。
二、业务发展
同位素室建立时主要开展甲状腺131I功能测定、肾图、198金胶体肝扫描等工作。
1979年起开展甲状腺功能测定,多项放射免疫分析肝、脾、肾、甲状腺、淋巴、心肝血池、胎盘等脏器扫描、肾移植功能与显像存活监护及脾移植存活显像。
1990年起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内源性洋地黄因子" "妊高症内源性洋地黄因子"测定。放射免疫开展甲状腺系列、肿瘤系列、性腺系列检查。CA125诊断卵巢癌、CA153诊断乳腺癌、AFP提高对原发性肝癌诊断、TPSA+FPSA对诊断前列腺疾病有很大特异性、CA724、CA50、CA199、CEA提高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NSE、CA211的联合提高对小细胞肺癌诊断水平。
2000年引进德国SIEMENS E.CAM型 SPECT,开展了SPECT骨、脑、心脏、肾、肝脏等脏器显像显像检查;2002年开始开展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2003年开始开展99TC-MDP(云克)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的治疗;2004开始开展153Sm-EDTMP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止痛治疗,2005年开始进行89SrCl2治疗骨转移癌骨痛的治疗,2005年开始 开展131I-MIBG治疗嗜络细胞瘤;2005年引进美国Johnson公司的化学发光仪,开始了体外诊断项目的化学发光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患者当天可以拿到检测结果,明显提高了检测效率;2008年开始与类风湿科合作进行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2009年开始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恶性肿瘤的工作,为一些晚期肿瘤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2010年为进一步提高体外检测的效率,引进了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化学发光仪一台。2013年引进高端分子影像设备德国SIEMENS公司PET/CT一台,为分子影像在皖北地区的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目前核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具备体外检测、体内显像以及核素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型科室。
三、教学
临床核医学科始终参与蚌埠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一直承担蚌埠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影像医学系的《核医学》教学教学工作。定期科室工作人员会到蚌埠医学院参加教学。该科室每周都会开展会议讨论本周工作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并对下周工作做好准备。做到经常与临床进行交流。
近几年核医学科多位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三项获蚌医一附院高薪科技三等奖,并积极参加省级继续教育班学习。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创优质服务"为宗旨,使病人满意,也得到院里认可,被评为示范科室称号。该科室近几年拿到多项荣誉证书及在各种杂志上发表文章,近五年来,有三人次获蚌医优秀教师称号,五人次获蚌医一附院医疗先进个人,20005年度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医、教、研表彰综合目标考评先进集体,2007年四季度医院质量考核获医技第一名,2009年度医护综合目标考评先进集体称号、袁超同志开展的《云克(99TC-MPP)治疗Graves突眼》项目被评为2010年度院高薪技术奖。
袁超,50岁。主任医师,核医学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导。安徽省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核学会常务理事,蚌埠市核学会理事长。主要经历:199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后留校工作。长期从事临床核医学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核素影像技术与诊断、核素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擅长核素影像诊断、甲状腺疾病的核素诊断与治疗。①擅长PET/CT分子影像的诊断;精通SPECT的心、脑、肾、骨及肿瘤等各项影像诊断;②对甲亢、甲癌的131碘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它核素的临床治疗应用有广泛的了解。
陶新全,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核医学临床医、教、研工作20年余,对核医学影像分析,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多发骨转移癌的核素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先后到上海中山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学习SPECT、核心脏病学及PET/CT的临床应用。主持安徽省卫生厅课题一项。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宣传委员:周晓静
李卫鹏,医学博士,副主任检验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周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7年本科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系,获获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体外分析学组委员,安徽省核医学会常委,蚌埠市核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审稿人,安徽省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体外分析学组组长。获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颁发的医学实验室认可(CNAS)内审员培训合格证书。专长为实验室分析检测,尤其是免疫学测定技术。开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肿瘤蛋白质芯片检测等。检测范围包括各种肿瘤标志物、性激素、甲状腺功能以及其它激素和超微量蛋白质分析。参与编写《免疫学技术》(科学出版社)。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医学院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省厅课题6项。核心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SCI文章2篇。
刘恒超: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副教授。医疗专长:从事临床核医学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来,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核素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99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长期从事临床核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SPECT、PET/CT影像诊断及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疾病的核素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申勇 ,汉族,1978年8月生,党员。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2002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长期从事临床核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专长为SPECT、PET/CT影像诊断及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疾病的核素治疗。在核医学临床诊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著),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二篇,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
胡永全,副主任医师,硕士,从事临床核医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6余年。对甲亢、分化型甲状腺癌等甲状腺疾病的131碘诊治以及PET/CT、SPECT/CT影像诊断有丰富的经验。
孙伟莉 ,汉族,1981年1月生。核医学科副主任技师,免疫学硕士。200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检验医学系,长期从事临床核医学检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专长为放射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开展多种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及其他激素、微量蛋白分析等物质的体外检验工作。在核医学检验及核医学检验技术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中文期刊5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
![百度健康](https://med-fe.cdn.bcebos.com/health-pc/doc-icon-bottom-logo.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1242,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