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前言——悠久的红色历史,深厚的学术底蕴,厚重的民族文化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是中国最早独立建立的专科科室,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称为脑系科。从这个科室走出了中国神经病学界很多优秀的专家,一度占据了最能体现中国神经病学界最重要的学术位置,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新德(已故)】;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许贤豪(已故)】;在这些前辈们的带领下,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同样夯实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蓄积了强大的学术发展能量,势必与时俱进,实现更大的辉煌。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总体布局——重点突出,全面发展
借助上述强大的平台,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也是北京医院的重点学科。目前神经内科共有4个病区共104张床位,长期承担着北京医院高干保健以及公众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门急诊、病房等工作。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共有130名左右医务人员,其中医师36人,包括主任医师(教授)17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22人,硕士6人)。护士85人,本科以上学历护士占91%,护龄10年以上的占33%。技术员7人,行政秘书1人。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根据北京医院的医疗特色建立了4个专业中心,包括:(1)脑血管病中心;(2)神经变性病中心;(3)神经电生理中心;(4)神经免疫病中心。另外成立了10个专业协作组,包括:(1)血管疾病风险分层预测与分级管理协作组;(2)免疫功能评估与维护协作组;(3)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疾病诊治协作组;(4)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诊治协作组;(5)精神心理行为障碍诊治协作组;(6)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治协作组;(7)神经系统症状诊治协作组;(8)脑功能评估与维护协作组;(9)神经系统危重症诊治与脑死亡评估协作组;(10)健康文化研究协作组。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建立了相应的独立实验室及检查室,包括:脑血管病实验室,经颅多普勒室;神经心理室;神经电生理室(肌电图、诱发电位、脑电图、经颅磁刺激等)及神经病理室;神经免疫实验室。在完成日常的临床工作外,还承担着教学培训与科研工作。
另外,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还承担了北京医院“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及“脑死亡评估”的日常医疗与学术工作,还与其他科室组建了多个“多学科团队(MDT)”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专业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凝聚方向,重点突破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以老年神经系统疾病为重点诊治和研究疾病,尤其对脑血管病、痴呆、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以及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针对上述重点疾病,科室成立了4个专业中心及10个专业协作组,搭建了完善的工作平台,组建了强有力的学术团队。
脑血管病中心:已故知名教授王新德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脑血管病中心由龚涛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盛爱珍主任医师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包括医师8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团队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人,学士1人。拥有经颅多普勒室及脑血管病实验室。目前主持着“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及“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医院”的日常临床、学术及研究工作;在病房建立了卒中单元,急诊成立了多学科合作的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团队,北京医院2023年再次入选北京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并成为东城区优秀取栓单位;门诊设立了脑血管病筛查及随访专病门诊,建立脑血管病患者资料数据库,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指导;与医联体医院合作,通过同质化医疗培训和管理,建立区域会诊中心,采取线上及线下模式,搭建完善的合作平台,组建强大的医疗与研究团队,为提高国家脑血管病诊治水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中心具备招收和培训脑血管病相关的优秀学科骨干的项目和能力,协助医联体医院建立卒中绿色通道,联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在学科带头人龚涛教授的带领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局级、院级课题多项,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及论著。
神经变性病中心:神经变性病中心包括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疾病、认知障碍与精神心理疾病两个发展方向。“帕金森病与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由王新德教授于1994年建立,为国内第一家帕金森病领域专病中心,中心以帕金森病及相关运动障碍疾病为主要临床实践和研究方向,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了国家“九五” 、“ 十五” 、“ 十一五”、 “ 十二五”、 “ 十三五”及“ 863 ” 等相关项目课题; 牵头进行多项新药的临床注册试验; 并借助“首发”及“首都特色”项目对帕金森病的认知障碍、抑郁、睡眠等非运动症状进行了系列研究。目前在研国家级项目两项,研究经费超千万。团队拥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中青年医师5人,技师1人,科研助理1人,研究生7人。拥有神经心理室。在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陈海波教授和科室副主任苏闻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共发表了帕金森病相关论文200余篇,主持撰写国内指南10余项。为满足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诊需求,目前依附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项已建立帕金森专病的多学科诊疗平台,开设帕金森病联合门诊,使得来院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综合的诊断和治疗,缩短患者就医时间的同时,提高诊治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近期开展AI步态分析、AI语音分析、AI眼动分析、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等新技术及新方法。
神经电生理中心:北京医院神经电生理室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由神经病学界泰斗蒋景文教授创办,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神经电生理室之一。最近成立的神经电生理中心包含神经电生理室、神经病理室以及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诊治等三个方向,该中心主任为刘银红教授,副主任为蒋云教授和于会艳副主任医师,团队拥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中青年医师4人,技师4人,在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肌病及各种疑难罕见病的电生理及病理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出版了由蒋景文教授主审的《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以及《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第2辑)两本专著,深受国内神经科同道的好评。本中心较早开展的单纤维肌电图及重复电刺激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电生理诊断技术处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该中心积极探索,开展了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脑卒中、帕金森病等新疗法,成为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有力武器之一。新开展的震颤分析、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多导睡眠脑电图等技术已应用于临床,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睡眠行为异常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最新建立的神经病理实验室,2023年已开展神经肌肉活检及病理检查工作。
神经免疫病中心:该中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我国著名的神经免疫学专家许贤豪教授创办成立的。中心团队拥有医师5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技师1名。中心拥有神经免疫实验室,保持每周有神经免疫专科门诊,能够全面覆盖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神经感染等疾病的抢救及治疗。许贤豪教授牵头观察并引进了干扰素,使国内拥有了第一个治疗多发性硬化DMT药物。其开创的符合我国患者特色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评分系统——许氏评分已广泛用于我们日常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在张华主任的带领下,牵头或者参与进行了多项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的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及研究。执笔完成国内第一个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专家共识,并参与完成国内关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相关疾病的指南制定及更新。神经免疫实验室试验设备先进,能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所要求的常规技术项目进行及时检测,如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神经节抗体谱、副肿瘤抗体谱、肌炎抗体谱等,为我院神经免疫疾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科带头人——精益求精,各领风骚
龚涛: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交流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生理事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委员等。担任《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与神经病学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加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项。曾获得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局级科研成果1项。撰写SCI论文15篇,其他论文8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病学
脑血管病;老年医学,全科医学。擅长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特别是脑血管病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与急性期治疗。长期从事全科医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工作,热衷医学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学术推广。
苏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神经变性病中心主任。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医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临床医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兼任《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等编委和通讯编委。在国际及国内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参编书籍5部,执笔指南2篇。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管理应用与示范”课题1项,其他在研项目2项。主要参与十三五项目1项。长期从事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疾病有丰富经验。
刘银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老年医学部神经内科专科主任,神经电生理中心主任。知名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2007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神经电生理室任访问教授。主编《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及《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第2辑)两本专著。目前主持在研的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完成的省部级及局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篇,参与撰写医学专著6部。目前兼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脑血管病分会常委,北京眩晕研究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血管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保健管理分会常委、慢性病防治委员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疑难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电生理(肌电图)等。
张华:主任医师,神经免疫病中心主任。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免疫与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免疫学与神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委,北京神经科学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免疫与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周围神经与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国家级、部级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书写论文100(其中第一作者33篇)余篇、论著6部,先后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局级奖多次。现在主要从事神经病学、神经免疫学和老年神经病学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对神经免疫相关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
盛爱珍:主任医师,知名专家,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发表论文和参编专著、教材等数十篇。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神经重症分常务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康复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陈海波:主任医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神经内科前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系副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组长、行为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内科理论与实践、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杂志编委。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局级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2部。主持撰写国内指南多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长期从事帕金森病机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经验。
蒋景文: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前任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兼任北京市神经内科会诊中心会诊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肌肉神经病会诊中心会诊专家。曾任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病学会委员及脑电学组委员。参与编写医学著作七部,他知识广博,已91高龄仍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国内外医学新进展,在疑难疾病诊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大家风范,高山仰止。他认真、一丝不苟的求知态度,深深的感染着每位医护人员。
技术特色、优势项目及创新能力——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北京医院的特色是老年疾病诊治与研究,因此神经内科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研究中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地位。依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成立了“老年神经病中学中心”,同时以神经内科4个专业中心为基础成立了4个专业委员会,在老年神经病学领域将成为国家的引领者。
神经内科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另外还是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招生点。是我国首批获得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资格的专业之一,是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为各级医院培训规范化培训医师及进修医师20余人。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愿意加强与全国神经病学界的专家、科室合作,促进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可合作内容见附表。
附表:神经内科科室间合作内容简介
合作内容
大项目 小项目
(一)、医疗工作
01.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建立疾病诊疗的绿色通道 02.特色门诊: 协助建立特色门诊,定期专家坐诊、查房、病区管理 03.专家会诊: 现场会诊、远程会诊 04.区域会诊中心 协助建设区域会诊中心 05.医疗中心 协助建设老年神经病学分中心
(二)、医学教育 01.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 协助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进修时间1年-立项) 02.专科/专长进修医生培训 针对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医疗特色,针对性培养方向性进修医生,配备指导老师,长期支持。形式包括短期班(1周1专题)、中期班(1-3个月)、长期班(6-12个月) 0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研究生培养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导师团队,能够高质量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及研究生的培养。 04.继续教育 互动式、多层级继续教育项目建设、执行与推广 05.业务学习/疑难病讨论 线下、线上结合,共同参与
(三)、医学研究 01.科研项目申报 02.科研论文撰写 03.科研方法培训 04.科研平台共享 05.队列建立(数据分析)
(四)、学术转化 01.著作/教材撰写 02.指南/标准/共识撰写 03.公益/义诊/咨询 04.学会/协会委员推荐 05.学术会议设计、组织和推广 06.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