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蒙医血液内科是在学科带头人布仁巴图教授以及第一代骨干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历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于2006年初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疗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起初只有3名医生,一台显微镜的小科室,发展成为现有医生10名,护理人员20名,专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人员1名,兼职骨髓病理学诊断人员1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医学博士4名、医学硕士3名、医学学士3名的血液病专科。
(二)临床诊治技术
在血液病诊断技术方面设有骨髓穿刺及活检室、血液病实验室、流式细胞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展了细胞形态学、骨髓活检、血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技术,可完全满足MICM四为一体的血液病诊断要求。 血液病治疗技术方面开展了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规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以及蒙西医结合治疗。同时还开展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现代医学治疗和蒙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单纯蒙医学治疗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除此之外还开展了血细胞分离技术, 为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提供了辅助治疗手段。科室即将搬迁新建的住院大楼,目前专科开放床位45张,年门诊就诊患者11000人次,住院患者2671人次。就诊患者遍布自治区8个盟市以及东北三省、蒙古国等。 教学工作方面承担了临床医学本科生、蒙医学本科生、蒙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任务。目前科室内任课老师有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
二、科室荣誉
血液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原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先学科,通辽市医学领先学科。 学科带头人布仁巴图教授是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
三、承担的科研项目、成果以及科技奖
承担完成或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蒙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研究3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研究项目2项,其余省部级、地市级科研项目若干项,发表SCI论文6篇,其它各类学术论文200多篇。 研究制定了"过敏性紫癜"、"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蒙医学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并于2016年公开发行。目前正在通过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医联体成员单位集中培训等形式推广应用当中。获批使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通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个人简介:布仁巴图,男,蒙古族,中共党员,著名的蒙医血液病专家,科室创始人,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民族医药学术血液病分会执行会长,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曾获第十一届"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中,荣获"杰出业绩奖",国家癌症早诊早治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奖",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五届伊喜巴拉珠尔医学科学奖、内蒙古民族大学突出贡献者、通辽市"科尔沁学者"、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擅长的诊疗项目:著名的蒙医血液病专家,在治疗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再生障碍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方面有着特殊专长,疗效显著,享誉省内外,也有很多国外患者慕名而来。于此同时还擅长蒙医或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对于肺癌等实体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和其它系统的疑难病种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主要科研成就:
1. 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12BAI27B00)";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蒙医血液病专科建设项目;主持国家蒙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建设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RNA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编号:815601002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栀子苷通过GATA1/ADRB2信号轴促巨核细胞分化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机理研究(编号:81760027)。
2.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影响因子累加超过40分。同时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等累加超过50多篇。
3. 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通辽市科学技术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4. 获发明专利3项。
个人简介:龚翠琴,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任,从事血液肿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蒙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蒙西医结合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通辽市名医。
擅长的诊疗项目:擅长诊治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蒙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和乳腺癌、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 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内科综合治疗以及蒙医药扶正治疗。尤其擅长紫癜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各种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蒙西医结合诊治。
科研成就: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治疗胃纳里病蒙药寒水石化灰剂中不同炮制方法寒水石的疗效评估及分子机理探讨》;内蒙古卫生厅项目《蒙医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研究》等。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蒙医特色疗法治疗ITP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等诺干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3部。
教学成就:担任科室教学主任职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同时规范科室临床带教工作,积极承担及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严把临床教学活动,指导及规范科室临床教学活动。 现承担蒙医内科学理论教学和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工作。
个人简介:哈申高娃,女,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内科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及恶性肿瘤的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性治疗。参与了本专业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及论著多篇。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血液病学专科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通辽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成就:以主要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12BAI27B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蒙医血液病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蒙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RNA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编号:8156010027)"。
个人简介:白呼和,男,蒙古族,主任医师,历任科室主任,历任蒙医血液内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蒙医内科、蒙医血液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4年。
擅长的诊疗项目:擅长蒙西医结合诊治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营养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胃癌、食道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直肠癌、肺癌、肾癌、乳腺癌、卵巢癌、头颈部癌等实体肿瘤等疾病。
科研成就:以主要研究者身份参与完成以主要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12BAI27B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蒙医血液病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RNA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编号:8156010027)"。《蒙药生血康胶囊的开发研究》、《蒙药生血康胶囊药效及毒理实验研究》、《蒙药血宝丸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生血康胶囊对过敏性紫癜T细胞功能及治疗机制的研究》、《不同体质特性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特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等诺干项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有《论述蒙医整体观》、《论宝如病》。《蒙药新药吉如很-宝乐胶囊对高血脂症患者血压的影响》、《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等若干篇,参与撰写"蒙医内科学"等教材任务。
个人简介:乌日图那顺,男,蒙古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蒙医血液内科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内蒙古免疫学会第一届理事,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内蒙古蒙医药学会蒙西医结合肿瘤委员会委员。
擅长的诊疗项目:
蒙医诊治特长:用蒙医治疗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于迁延不愈的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疗效显著。同时善于用蒙医药以及膳食调理亚健康、神经官能症、失眠、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食欲减退、慢性腹胀等,还可以进行蒙医养生保健指导。
专科诊治特长:善于单纯蒙医或蒙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蒙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和化疗后的蒙医学调养康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性溶血性贫血、肝病性贫血、肾病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原发性脾功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凝血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以及蒙医调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等。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学习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和临床疗效技术。
科研成就:
1.以主要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12BAI27B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蒙医血液病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蒙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RNA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编号:8156010027)";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蛋白组和转录组探索蒙药血宝丸治疗齐素-希拉偏盛型过敏性紫癜的机理(编号:2019MS08037)";主持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项目"观察蒙药血宝丸对ITP特异性抗体的影响";主持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青年创新项目"燥协日乌苏法治疗协日乌苏偏盛型难治型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评价及机理探索"。
2.参与编写"18个专业49个病种蒙医诊疗方案","18个专业49个病种蒙医临床路径"。
3.获发明专利一项:"一种能够表征ITP疗效的免疫球蛋白及其用于制备检测ITP试剂的应用"。
4.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5.于2017年9月荣获第二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蒙医药论坛论文评选二待奖,于2020年12月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个人简介:九姑娘,女,蒙古族,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在读博士,主治医师,党支部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老蒙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理事,通辽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修学习血液病实验及血液病临床,2015年7月- 2015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修学习骨髓象、骨髓病理,此后于2016年1月开展了骨髓活检检查项目,负责血液病实验室血细胞形态学和骨髓活检诊断工作。
擅长诊疗项目:擅长于治疗各种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断和蒙西医结合治疗。并擅长于各种血液病的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片的阅片、分析结果等方面。
科研成就:以主要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完成"十一·五"国家重点专科课题 《蒙医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蒙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蒙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评价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治疗胃纳里病蒙药寒水石化灰剂不同炮制方法中寒水石的疗效评估计分子机理探讨"项目。代表性学术论文有"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铁、铁染色及铁蛋白水平变化分析"、"缺铁性贫血及其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等。
个人简介:娜仁其其格,女,蒙古族,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国民族医药血液病分会理事。2012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现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血液内科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擅长诊疗项目:擅长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等。
科研成就:曾在国家级科技期刊撰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即"蒙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蒙药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止血-8味散等蒙药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项目—通过建立大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观察蒙药生血康胶囊对ITP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得到了一定的成就。
个人简介:额尔敦都楞,男,蒙古族,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硕士学位,1984年1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国家中医药(蒙医药)骨干培养人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老蒙医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际蒙古学学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血液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蒙医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带教老师、内蒙古民族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青年标兵"等荣誉。
擅长的诊疗项目:2012年06月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2016年03月至2017年03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进修学习。主要擅长: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MDS、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蒙西医结合诊治。
科研成就:先后主持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攻关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个体化用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民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1项,内蒙古民族大学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使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
个人简介:王双连,男,蒙古族,中共党员,主治医师,医学硕士,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老蒙医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民族医药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蒙医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内蒙古蒙医医药学会委员。
擅长的诊疗项目:善于单纯蒙医或蒙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蒙西医结合治疗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和化疗后的蒙医学调养康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性溶血性贫血、肝病性贫血、肾病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原发性脾功能亢进、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凝血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以及蒙医调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等。于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疗效评价中心进修学习科研方法与统计,对名老蒙医学术思想挖掘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有自己心得。
科研成就:
1.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民族医特色疗法疗效评价及平台技术研究(编号:2012BAI27B00)";国家卫生部"十二五"重点专科—蒙医血液病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蒙西医结合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miRNA在蒙药齐顺保利尔治疗ITP中的调控和分子机制(编号:8156010027)";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蛋白组和转录组探索蒙药血宝丸治疗齐素-希拉偏盛型过敏性紫癜的机理(编号:2019MS08037)"。
2.参与编写"18个专业49个病种蒙医诊疗方案","18个专业49个病种蒙医临床路径"。
3.获发明专利一项:"一种能够表征ITP疗效的免疫球蛋白及其用于制备检测ITP试剂的应用"。
4.发表SCI论文1篇,国家级学术论文10余篇。
5.于2020年12月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个人简介:靳慧志,男,检验师,理学学士,2018年6月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现就职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实验室,2018.7-2019.7在北京陆道培医院形态室学习,2019年参加第六届协和基础检验高级培训班,擅长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分析对各类贫血、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值性肿瘤等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进行分类分型,能够熟练进行各类组化染色,为检验报告提供辅助证据。
![百度健康](https://med-fe.cdn.bcebos.com/health-pc/doc-icon-bottom-logo.png?x-bce-process=image/auto-orient,o_1/resize,w_1242,limit_1/quality,q_85/format,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