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血液科创立于1955年,前身为内科血液病专业组,创立人是中国临床血液学开拓者之一、血液病专家陈悦书。卢家祥、张国桢等均参与了血液科的组建工作。成立之初,血液科设有床位34张, 医师18人,其中十余名医师均为教授职称。

  1956年,陈悦书在中山医院创立血液学研究室,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骨髓涂片和印片对诊断血 液病和肿瘤的价值,此法随后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同年,开展血液病的临床化验检查及骨髓细 胞检查,参与主持全国及上海市部分血液疾病的防治工作。

  1958年,陈悦书为支持兄弟医学院建设与发展,调任苏州医学院工作,唐静仪接手主持血液科工作。唐静仪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诊断体系,丰富发展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开展血红蛋白电泳、出血凝血时间及血液病相关血液生化检查等。在临床诊疗上,率先开展胎肝细胞悬液移植治疗再生 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等单位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血液病学习班,并保持每年举办全国性学习班的传统。在唐静仪的带领下,发展初期的中山医院血液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均走在中国血液学的前沿,奠定了中山医院血液科的全国领先地位。

  1966—1971年,血液科重新并入内科组,发展陷入停滞阶段。直至1972年,中山医院开始恢复科室建制后,血液科才得以继续发展。

  1978年,张国桢开展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染色体检测及多项出血凝血相关检查,进一步完善血液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他创建的脑脊液自然沉降法找幼稚细胞、改良的螺旋切刀式骨髓穿刺活检针、研究开发的凝血酶时间自动测定仪“BFS 1型自动化纤维仪”等,提高了当时血液疾病的诊疗水平。此外,他主持建立骨髓移植层流室,积极开展骨髓移植工作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992年,袁弥满回国后建立细胞培养室,为进行基础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999年,徐建民和王宝珍指导血液科移植团队在自体骨髓移植的基础上,开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纯化的CD34+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复发及难治恶性血液疾病,半年内成功完成6例,获得理想疗效。同期开展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术,如血浆置换、血小板单采、白细胞单采,在抢救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紧急去除过高的血小板及白细胞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血液科的骨髓移植工作处于上海市前列。2001年在中山医院首次进行了脐血干细胞移植,并获得成功。

  20世纪末期,中山医院血液科细化临床工作,分为移植室、细胞室、血栓室、形态室、临床研究5个组别,分设负责医师。科室诊断水平、治疗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对急性白血病的治 疗完全缓解率达到80%。

  2005年8月,邹善华带领科室人员在增加医疗工作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2014年9月,刘澎作为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被引进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血液科同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率先在国内综合性医院建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亚专科;在发展优势亚专科的同时,利用中山医院的多学科协作优势,建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MDT团队,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刘澎主持开设血液科MDT特需门诊、日间病房、专病门诊,重建血液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了血液科的科研实力,为血液科 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血液科拥有普通病床59张,日间化疗病床12张,急诊周转部病床7张,层流室4间,院本部共开放床位78张,并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和青浦区中心医院设有两个分部;出院患者7036人 次,门诊患者29835人次;平均住院日3.87天,床位使用率107.56%。科室拥有医师20人,专职 技术人员1人。科室人员构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共有高级职称8人(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 医师3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人;科室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超过90%,拥有博士学位者超过50%。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