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及生命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前身是1978年吴肇光教授创建的外科监护病房,他当时就提出重症医学三大任务:挽救生命、创造条件、治疗病因。四十余年,在蒋豪、薛张纲、诸杜明、钟鸣这几位主任的带领下,学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96年,外科监护室归属麻醉科管理。1999年,诸杜明教授主持外科监护室工作,次年担任外科监护室主任,兼任麻醉科副主任。2003年,外科监护室独立建科,重症医学科正式创建。2005年A楼监护室创建,承担了干保及特需医疗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同年肝移植监护室创建,承担着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工作。2012年,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核定床位38张。同年,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被列为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重症医学科接手管理心脏外科监护室。至此,外监、A监两个综合监护室与心外监、肝外监两个专科监护室的四位一体格局正式形成。2018年重症医学科成为国家危重症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0年成为国家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已形成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精益求精、团结进取的医疗团队,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团队成员有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事业优秀学术带头人,徐汇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
17260393675446.png
17260393679300.png
【空间布局及临床医疗服务】
20230621修订重症医学科ICU科室介绍648.png
17260394465519.png
17260394526456.png
重症医学科下设三个部门(两个综合ICU和一个专科ICU),核定床位80张。8号楼综合监护室主要收治胸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等围手术疑难、危重症患者及危重孕产妇。国际特需医疗监护室主要收治外科围手术期危重症、内科疑难重症患者。肝外科监护室主要收治肝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对肝衰竭和肝移植术后危重患者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经验。重症医学科在围手术期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脓毒症、呼吸衰竭、营养支持、重症超声、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索和实践。常规开展各类血流动力学监测、体外膜肺氧合、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支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经皮微创气管切开、重症超声等临床诊疗技术;并且建立了系统化的诊疗规范,形成了包括体外生命支持、呼吸治疗、老年医学、肝脏重症等多个亚专科。科室近年来积极开展新技术,“经皮微创气管切开”、“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重症超声用于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的诊治流程”等多项技术获得中山医院新技术应用推广奖。
【智慧ICU——数智融合发展新方向】
20230621修订重症医学科ICU科室介绍1104.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总结传统重症监护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规划并实践了以数字孪生重症监护为思路的新发展理念。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建设了以病房-病床-设备为组织分级体系的重症设备数据中心,实现了重症监护过程的详细数据记录,以数字化的思维记录、解构和认知重症,支撑形成“数字重症”的坚实基础。
20230621修订重症医学科ICU科室介绍1256.png
以疾病为中心,建设了重症知识库,形成了疾病谱全面,涵盖数据标准、诊疗规范、临床路径、评估量表、质控规则、专家共识、管理指标等在内的多源知识库,汇聚了重症相关疾病谱的“高质量专业认知”。
以此为基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正在和相关科技公司深度合作,以数据和知识两大医院核心信息资源为支撑,开发建设新一代“数字孪生重症监护室”。经过近一年的积累,重症信息平台已经集成了108床,200台设备、10TB数据,2000万条记录,开发近100个评估量表,200个计算模块,600个数据接口,实现了护理无纸化、移动化和自动化,近10项科研工作正在进行中,数智化发展初见成效。
【后援保障-中山医院重症护理团队】
我院重症护理作为护理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以“标准化、专科化、人性化”为原则,并依托医院强大的合作平台和学术资源,已形成一支敬业奋进、技术精湛、集医教研一体的高水平护理团队。其中副高级职称4名,博士1名,硕士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2015年,入选复旦大学临床护理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护理学会首批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实训基地;上海市首批ICU适任证书优秀“实训基地”;CMB中国高级护理实践(APN)人才培养和使用项目全国三家试点医院之一; 2015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改善医疗服务创新亮点评选获优质服务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