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胎儿医学研究所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我院于2008年开始致力于胎儿医学方面的研究,2011年经佛山市卫生局批准我院成立佛山市胎儿医学中心,2016年8月正式成立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一、 产前诊断中心

  产前诊断中心于2008 年通过广东省卫生厅评审,是佛山市最早获得批准的产前诊断机构,是全市产前诊断与筛查的业务指导中心,目前已开展了遗传咨询、产前筛查技术(包括早期及中期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及高通量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地中海贫血筛查、胎儿畸形的超声学筛查)、产前诊断技术(包括胎儿脐静脉穿刺术、羊膜腔穿刺术、经腹绒毛组织活检、胎儿胸腹腔穿刺、胎儿肾囊肿穿刺术等、胎儿畸形的超声学诊断)、宫内介入性治疗手术(包括宫内输血治疗、羊水减量治疗羊水过多、羊膜腔灌注治疗羊水过少等),每年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约1500余次。

  二、 宫内胎儿疾病介入治疗

  近年来,胎儿医学已成为围产学科研究前沿,除了产前诊断,宫内治疗技术也发展迅速,从而有助于降低死胎、死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有些疾病十年前做B超都查不出来,宝宝一出生就死亡,如今却能进行宫内治疗,可以说发展非常迅猛。

  先天性肺囊腺瘤(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CCAM),是胎儿肺部成熟过程中终末呼吸细支气管出现的异常增生所导致的疾病。该疾病可导致新生儿反复肺炎、气胸以及肿瘤恶化等,合并胎儿水肿还可能导致胎儿死亡。该疾病的检测主要通过超声诊断发现,并根据CVR值对胎儿预后进行预测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目前CCAM的治疗方案较多,主要有开放式胎儿手术、产时宫内手术、出生后肺囊腺瘤切除术、胎儿镜下激光凝固、类固醇类药物治疗、羊膜腔穿刺术等。目前我院已经于2011年率先成功开展亚洲第一例"开放式胎儿手术"。

  胎儿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TTTS)是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双胎之间 胎盘血管吻合引起的血液动力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若未进行干预,胎儿围产期死亡率可高达100%,此外,存活胎儿出现神经、心血管系统后遗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TTTS极其重要。目前TTTS的治疗方案主要有通过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减量、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血管吻合支、胎儿间隔膜造口术和选择性减胎。目前我院已经开展胎儿镜下激光凝固胎盘血管吻合支5例。

  三、 胎盘植入

  胎盘植入是指是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病理状态。常由于分娩后不能自动脱落而需要手工剥离或者手术切除而引发产妇大出血,是导致治疗性子宫切除、胎儿产妇死亡的产科危重并发症。目前对于胎盘植入发生的机制研究尚十分匮乏,课题组拟从lncRNA角度研究胎盘植入的基因差异表达状况,为胎盘植入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有望为胎盘植入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四、 再生医学与临床转化基础研究

  胎儿医学研究所是佛山市较早进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的医疗机构之一,是国内最早研究与应用干细胞临床制剂治疗妇产科相关疾病的研究单位之一。目前研究所已经开展干细胞治疗妊娠相关皮肤、肌肉损伤,疤痕子宫及凶险型前置胎盘等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基于胎儿先天性胎儿疾病,如先天性脊髓膨出、唇腭裂等临床治疗需求,预备陆续开展相关干细胞研发与科研项目。

  研究所现有科研基础研究团队8人,包括了妇产科医师、公卫医师、基础实验研究员、护士、科研助理等人员。能够开展各类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材料学、统计学等相关研究。研究团队致力于转化医学,力争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研究方向努力奋进。

  五、佛山出生队列研究

  依托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佛山地区最大规模的妇幼特色人群队列。项目主要目的为探索孕期、胎儿期的相关暴露因素对母婴近期、远期健康的影响,和慢性疾病胎儿期起源的相关机制,为促进母婴健康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项目预期分阶段招募共10,000对母婴研究对象,以孕早期为基线,于孕中期、孕晚期、分娩、产后进行多次随访,直至子代18岁。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母婴健康相关信息,同时采集母婴相关生物标本,形成具有地区妇幼特色的生物样本专库。项目于2018年开始筹备,已通过专家论证和医学伦理学审查,并于2019年8月正式启动第一阶段项目,研究对象招募、随访工作正在同步展开。根据前期随访结果,进一步发展妊娠期合并症(如妊娠期糖尿病)等专病子队列。依托本项目平台,获立项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青年项目2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局课题1项。项目团队现有专职科研人员8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3名,学士3名,并有多个临床科室医护团队参与本项目建设。依托医院科研实验室,配备齐全的仪器设备,可开展相关医学实验。

  科技学术成就:

  科研项目: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申请立项四个,其中随机边缘切口在中央性前置胎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已经完成;在英国约克大学(University of York)的国际前瞻性系统评价登记处(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register of systematic reviews)申请系统评价项目六个,其中四个已经完成,两个已经审核通过并正在进行。

  临床研究(NCT):

  1. Liu Z. Efficacy Study of Random Placenta Margin Incision to Treat Complete Placenta Previa.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study/NCT02695069?term=NCT02695069&rank=1(已完成)

  2. Liu Z. Perinatal Tissue Mesenchyme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for Caesarean Section Scars.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772289?term=NCT02772289&rank=1

  3. Liu Z.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e Stem Cell Loc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Scars.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968459?term=NCT02968459&rank=1

  4. Liu Z. Safety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e Stem Cell Loc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Scars.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181087?term=NCT03181087&rank=1

  询证医学(CRD):

  1. Fan D, Wu S, Liu Li, Xia Q, Wang W, Guo X, Liu Z. Incidence of antepartum hemorrhage in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6:CRD42016037823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6037823(已完成)

  2. Fan D, Wu S, Wang W, Xia Q, Liu L, Feng J, Guo X, Liu Z. Prevalence of placenta accreta among deliveries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6:CRD42016035833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6035833(已完成)

  3. Fan D, Xia Q, Wu S, Liu L, Yu Z, Wang W, Wu W, Guo X, Liu Z.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among fetuse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6:CRD42016045413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6045413(已完成)

  4. Fan D, Wu S, Xia Q, Liu L, Yu Z, Liu Y, Tian G, Wang W, Cai G, Wu S, Guo X, Liu Z. Prevalence of birth defects among perinatal infant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6:CRD42016045901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6045901

  5. Fan D, Liu L, Xia Q, Wang W, Wu S, Tian G, Liu Y, Ni J, Wu S, Guo X, Liu Z. Femal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fecundabi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6:CRD42016048417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6048417

  6. Fan D, Wu S, Xia Q, Liu L, Ye S, Yu Z, Liu Y, Tian G, Wu S, Guo X, Liu Z. Prevalence of nonsyndromic orofacial clefts among perinatal infants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SPERO 2017:CRD42017062293 Available from http://www.crd.york.ac.uk/PROSPERO/display_record.asp?ID=CRD42017062293

  

  2016-2020年发表文章

  已发表文章 19篇,其中SCI 16篇,累计影响因子 43.650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168分

  1. Rao J, Chen X, Zhang J, et al.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Doubles Every 10 Years in China: Age, Period, and Birth Cohort Effects o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From 2004 to 2013. Am J Hypertens. 2019 Apr 22;32(5):492-502.(IF=3.046)

  2. Rao J, Fan D, Wu S, et al. Trend and risk factors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macrosomia in south China, 2005-2017: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Feb 21;8(1):3393. (IF=4.122)

  3. Dongxin Lin, Dazhi Fan, Shuzhen Wu, et al. Role of velamentous cord insertion in monochorionic twin pregnancies: a PRISMA-complia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J MATERN-FETAL NEO M, 2018(17):1-261.(IF=1.493)

  4. Dongxin Lin, Dazhi Fan, Shuzhen Wu, et al. The effect of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on perinatal outcomes among Chinese twin gestations based on Institute of Medicine guidelines[J]. BMC pregnancy and child birth, 2019 (Accepted, IF=2.331)

  5. Chen G, Yan H, Hao Y, et al. Comparison of various anthropometric indices in predicting abdominal 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ediatr. 2019 Apr 24;19(1):127. (IF=1.983)

  6. Fan D, Xia Q, Wu S, Ye S, Liu L, Wang W,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Cesarean section skin scars: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18;19(1):155. (IF: 1.969)

  7. Fan D, Wu S, Ye S, Wang W, Wang L, Fu Y, et al. Random placenta margin incision for control hemorrhage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 complicated by complete placenta prev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inatal Medicine, the Federation of Asia and Oceania Perinatal Societie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erinatal Obstet. 2018 Apr 3:1-8. (IF: 1.826)

  8. Fan D, Xia Q, Wu S, Liu L, Yu Z, Wang W, et al. Prevalence of prenatally diagnosed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among fetuses in China. Oncotarget. 2017 Oct 3;8(45):79587-93. (IF: 5.168)

  9. Fan D, Xia Q, Liu L, Wu S, Tian G, Wang W, et al. 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7;12(1):e0170194. (IF: 3.057)

  10. Fan D, Wu S, Ye S, Wang W, Guo X, Liu Z.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e stem cell loc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for treatment of uterine niche: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Medicine. 2017 Nov;96(44):e8480. (IF: 2.133)

  11. Fan D, Wu S, Wang R, Huang Y, Fu Y, Ai W, et al. Successfully treated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by open fetal surgery: A care-compliant case report of a 5-year follow-up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dicine. 2017 Jan;96(2):e5865. (IF: 1.804)

  12. Fan D, Wu S, Liu L, Xia Q, Wang W, Guo X, et al. Prevalence of antepartum hemorrhage in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Jan 9;7:40320. (IF: 4.259)

  13. Fan D, Liu L, Xia Q, Wang W, Wu S, Tian G, et al. Femal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fecundab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Oct 23;7(1):13815. (IF: 4.259)

  14. Fan D, Li S, Wu S, Wang W, Ye S, Xia Q, et al. Prevalence of abnormally invasive placenta among deliveries in mainland China: A PRISMA-complia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17 Apr;96(16):e6636. (IF: 1.804)

  15. Fan D, Li S, Wang W, Tian G, Liu L, Wu S, et al. Sexual dysfunction and mode of delivery in Chinese primiparous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017 Dec 6;17(1):408. (IF: 2.263)

  16. Fan D, Wu S, Wang W, Xin L, Tian G, Liu L, et al. Prevalence of placenta previa among deliveries in Mainland China: A PRISMA-complia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16 Oct;95(40):e5107. (IF: 2.133)

  17. 索冬梅,周姿杏,刘娟,郭绮棱,李伟玲.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脐带血血气分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0):101-105.

  18. 刘正平.双胎妊娠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9,8(01):14-17.

  19. 郭晓玲.双胎妊娠染色体异常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J].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9,8(01):18-21.

  2016-2020年获得专利

  1. 一种可测量子宫下段疤痕厚度和面积的游标卡尺,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实用新型专利,201820606526.8,2019032700397470,饶珈铭、刘正平、吴淑贞、范大志

  

  2016年-2020年获立项课题

  1. 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修复造血干细胞中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国医学基金会,10万元,201707-202007,刘正平,吴淑贞

  2. 基于素质—应激模型的社会支持与妊娠期抑郁症状关联性研究,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2019410114738804,指令性课题,20190701-20210630,郭晓玲,李鹏声

  3. 不同孕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预测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结局的前瞻性研究,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公关项目,2018AB000261,20190101-20201231,刘雁,饶珈铭

  4.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综合防治策略及佛山地区剖宫产管理平台建设,佛山市科技局创新平台项目,2017AG100261,50万元,20180101-20191231,刘正平,吴淑贞

  5. 双切口技术在凶险型中央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佛山市社会组织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项目,10万元,20190101-20191231,郭晓玲,吴淑贞

  6. 孕早期血清SCFAs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佛山市科学技术局项目,2019年,陈耿东,周姿杏

  7. 孕早期妊娠期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研究,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9,林蕾,周姿杏

  8.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子宫损伤模型后的MRI活体示踪研究,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曾萌,吴淑贞 胎儿医学研究所科研团队:

  高平明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所长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学分会专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管理协会妇幼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新生儿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佛山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从事儿科30年,在新生儿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早产儿治疗,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1项,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

  刘正平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佛山市围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产后出血和妊娠高血压疾病专家组委员。曾获"佛山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从医30余年,对产科危急重症、产后出血的诊治有深入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央型前置胎盘的再分类"概念以及"阿氏切口"概念,有效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近年来,挑战世界最尖端的胎儿医学技术。2009年主持成立了"胎儿医学中心",在广东省率先成功运用"产时子宫外处理技术",2011年成功开展亚洲首例开放式胎儿手术。近几年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2部,获科技进步奖3项。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产科走上一条跨越式腾飞之路。2007年产科成为市特色专科,2010年成为市重点专科,2011年成为省临床重点专科。产科年分娩量连续多年居佛山第一,多次突破1万例。

  刘国庆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际泌尿学会(SIU)会员。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7年9~12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Bogenhausen盆底中心研修。现担任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幼保健院外科主任,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盆底尿生殖膈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女性泌尿学组委员,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妇幼泌尿系统疾病防治项目组组长,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盆底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妇幼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女性盆底下尿路疾病及小儿泌尿生殖畸形研究。主持并完成省厅(市)级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主编及参编专业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刘吉平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手术麻醉科主任。佛山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获佛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擅长各种临床麻醉,特别是小儿麻醉。研究及应用分娩镇痛10余年,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是全省率先开展麻醉人工流产带头人之一。

  韦德湛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主任医师,功能科主任。技术专长:腹部超声诊断,妇产科超声诊断,心脏及血管超声诊断,浅表器官超声诊断;产前胎儿畸形超声诊断,B超介入治疗。

  范大志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数据库工程师,BMC Pregnancy Childbirth杂志编辑,2015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卫生统计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兴趣主要为前置胎盘及胎盘相关性妊娠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以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研究。

  吴淑贞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科研秘书

  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妇产科专业硕士。2011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7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11年7月就职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至今,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危妊娠、干细胞与转化医学。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

  陈耿东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公共卫生执业医师,2018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专业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方向。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现就职于胎儿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出生队列研究建设、研究方向为营养与健康。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青年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局课题项目1项。目前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李鹏声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医学博士,公共卫生医师,201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主要从事出生队列建设工作,研究方向为妊娠期情感障碍与母婴健康研究。参与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主持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

  马慧婷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博士,中共党员,公共卫生执业医师。201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新型生物材料的制备与优化、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的临床转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研究生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一区SCI第一作者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

  万迎春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公共卫生执业医师。201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及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英文著作《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in Biotechnology》的编著工作。

  申秀银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2018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主要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发表SCI论文8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参译著作3部。

  罗欣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方向),妇产科医师,2017年7月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从事妇产科临床及其相关疾病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及其临床相关转化应用。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共3项,发表SCI论文及北图核心论文共6篇,参与英文著作1部,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重点平台项目共4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

  张慧珊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方向),公卫医师,2017年7月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主要从事妇产相关的课题研究,从事研究中课题设计、数据库建设、数据清晰与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目前已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参与著作编写1部。

  林东鑫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公共卫生执业医师。2014年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现任职于胎儿医学研究所,主要负责课题设计、数据分析、循证医学等相关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研究胎儿疾病、双胎妊娠等领域。目前参与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论文16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

  饶珈铭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中共党员,2017年7月参加工作,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暨南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围产医学、产科相关疾病的临床与风险预测研究。熟悉使用R、Joinpoint、ArcGIS、SPSS等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管理、常见慢性病及罕见病的统计和预测建模有一定认识。目前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

  周姿杏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医学硕士,公共卫生执业医师。2018年6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主要从事出生队列的临床流行病学工作。参与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目前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

  叶少欣 佛山市胎儿医学研究所科研部组长

  中共党员,护师。2014年6月毕业于广东药学院,同年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从事产科临床护理,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2016年调入胎儿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员助理,现为医院科研管理委员会秘书、科研部组长,主要负责科研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和胎儿研究所科研部行政管理、对外沟通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和运行,以及负责产科护理科研方面的工作。

  苟小燕 院生物样本库检验技术员

  硕士,中共党员,临床检验技师,201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于2019年4月进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胎儿医学研究所工作,担任院级生物样本库管理员,负责生物样本库的日常工作,包括样本的处理,储存等。

  王海燕 院生物样本库检验技术员

  医学硕士,2017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专业。现主要从事生物样本库相关工作。研究兴趣为外源化合物与不良妊娠结局研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