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创建于1951年,是建院初最早的科室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经过几代儿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该学科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有长足发展,已形成拥有床位220张、年门/急诊病人15万人次、年住院1.3万多人次的我省重要的儿科临床诊治中心、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招收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本科生,2003年被批准为《儿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准成为四川省儿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2014年批准为四川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该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中华儿科分会血液学组、新生儿学组委员、围产医学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新生儿学组;四川省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泸州市儿科专委会主委;泸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等单位。是云、贵、川、渝结合部地区危重儿童转运、监护中心,是四川省卫生厅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诊疗的区域性定点医疗中心。 一、学术队伍建设 该学科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以刘文君、董文斌、刘斌、朱红枫、李清平、郭渠莲、周太光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已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现有医护人员181名,其中护理129名,在职医师52人。在职医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9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7人,学院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有16人担任全国和省市学术团体职务,目前拥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国委员1人(十四、十五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十五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全国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学组委员2人、血液学组2人,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第八届),四川省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会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血液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肾病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神经学组副组长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首届四川省卫生计生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3人,有3位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儿科药学杂志》、《西南医科大学学报》、《西部医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等12种杂志编委。 二、科学研究 该学科围绕新生儿、血液、心血管、肾脏、儿保、免疫、神经、内分泌及呼吸等亚专业,在小儿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生儿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系列研究,成绩突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小儿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以学科带头人刘文君教授为主的团队近五年来主要围绕病毒对造血干/祖细胞损伤机制、常见小儿血液病的早期诊断等开展相关研究。以分子生物学、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为依托,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探讨HCMV抑制HSPC(CFU-GM、CFU-E;BFU-E、CFU-Mix、CFU-Mk、CFU-TL)增殖分化的机制。近五年又瞄准急性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的前沿,采用 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在蛋白质水平,寻找用于早期诊断、病情变化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创立分子诊断新方法。这些系列研究获得多项次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卫生厅基金、四川省教育厅基金的资助、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第一),厅市级奖4项(第一)。近五年来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Am J Cancer Res》等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 (2)新生儿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以学科带头人董文斌教授为主的团队近年来主要围绕①窒息后多器官损伤的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该研究方向在临床、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三个方面,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系统研究窒息后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和炎症基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多器官损伤的关系,然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缺氧后受损细胞炎症基因变化与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同时探讨一些中药和抗炎制剂对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途径,为多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 提出: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新观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