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一)科室沿革
1963年,在中国骨科界元老孟继懋教授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小儿骨病组,地点在北一病房日光室,10张病床,隶属于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矫形专业组,部分骨科医生开始侧重于儿童骨科疾病的专科治疗工作,由此成为小儿骨科的前身。在崔甲荣教授领导下开始了对各种先天性畸形、骨与关节感染、骨病及肿瘤的诊治工作,当时的主攻目标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小儿麻痹)的治疗。1964年9月组建小儿骨科病房,病床数增加到36张。此期间曾在小儿骨科病房工作过的医生有崔甲荣、梁栋、贾佑民、荣国威、吴仲秀、崔寿昌、范源等,建科时的护士长为郑允宜同志。1983年正式成立小儿骨科,作为独立的专业科室开始了再创业历程,历任科室主任为王承武、范源、郭源、杨征(现任)。
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科室,拥有新龙泽和新街口两个病区共87张病床,全日专科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24小时全天开放的独立急诊室,形成了学术领先、特点突出、专业性极强的科室。
(二)专业技术
1、业务
负责新生儿到16周岁儿童及青少年的运动系统疾患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诊疗内容主要包括先天性和发育性畸形,儿童创伤及后遗畸形,生长调控及肢体延长,儿童骨肿瘤和类肿瘤疾患,骨与软组织感染等等。
60年代初,小儿骨科梁栋医生即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了Zahradnicek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工作。1965年,崔甲荣医师开始引进髋骨截骨术(Salter术式)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此后,各种小儿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相继开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科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从小婴儿各种挽具的应用、闭合复位分期石膏有限制动,到不同年龄段的切开复位、髂骨截骨、股骨近端截骨术综合手术治疗,使得对于先天性、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高肩胛症、先天性垂直距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疾病,均在国内率先开始临床研究和各种手术矫形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部分既往认识不清的疾病如臀肌筋膜挛缩、三角肌挛缩、半肢骨骺异样增殖症、居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等有了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措施,使治疗更为合理规范。儿童创伤方面,在国内最早开展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与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进入21世纪,小儿骨科范畴内疾病的治疗水平大幅提高。例如:针对儿童各种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陆续开展,儿童骨干骨折的弹性髓内针治疗技术、大年龄青少年骨折的带锁髓内钉技术、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技术等相继应用于临床,使得儿童骨折的治疗时间大幅缩短、合并症显著下降、因伤休息时间减低到最小限度、治疗满意率明显提高。严重儿童创伤的治疗水平始终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在儿童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规范化、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已经形成治疗指南,起到了规范治疗方法、避免失误、有效指导基层医生正确处理该病的目的,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专病门诊开设于2006年,Ponseti技术已得到规范应用,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随着儿童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增加,科室已经成立专业组,关节镜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位于国内领先水平。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包容治疗已经在科室得到长时间的应用和经验积累。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此技术的辅助下,肿瘤的精准切除、青少年股骨头骺滑脱的内固定、以及骨桥精准磨削骨骺再开放技术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辅助内固定的肢体延长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肢体延长的成功率,减少再骨折的发生,对于动力延长髓内针的研发,有望使这一领域更上一层楼。
2、人才梯队
科室现有医生35名,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11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5名;科主任行政助理1名,科研秘书1名;护士29人,其中主管护师13人;护师13人,护士3人。
目前有8名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学会等等多个协会及分会的常委、学组组长和委员等。
(三)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
1、科研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新星2项,获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2项,北京市卫健委国际合作资助项目1项,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学科骨干”层次资助1项,获市医管局“扬帆计划”临床创新项目1项,获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年度项目资助3项。
2、专著、论文
科室参加编写及翻译专著共20余部,内容涉及骨科学、小儿骨科学及小儿外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核心及统计源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 30余篇;作为发起者,主持指南制定4部。
3、教学
承担卫计委全国骨科进修班的授课任务,北京大学医学部五年制及八年制教学工作。小儿骨科专科进修班的临床带教工作。
4、学术交流
自1987年首次接待北美骨科代表团后,与北美小儿骨科协会(POSNA)、欧洲小儿骨科协会(EPOS)等国际著名专业学术组织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骨科学会建立了固定的、顺畅的、密切的关系,每年开展学术交流和互访。并与美国和欧洲多所著名医院的小儿骨科保持学术信息互通,人员培训和进修通道。自2013年起,定期举办“儿童髋关节疾患高峰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两届。自2014年起,定期举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儿童肢体创伤规范化治疗学习班”。在中华医学会儿外分会及骨科分会的学术会议中,作为小儿骨科学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参加会议筹备和组织。
5、人才培养
现有博士25人,硕士5人;多名科室骨干已经完成美国及欧洲著名医院的学习进修,其中边臻医生于2015年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骨科院士。
四) 应急救援事件
2003年春季,“非典”肆虐,我科代少君、尤海峰、董秀丽、陈艳芳、詹延、郭欣、杨楠、刘翠珠、李瑾、王楠等10位同志自愿报名赴抗击“非典”一线工作。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强烈地震,郭源同志随医院专家组赴成都、绵阳开展伤员救治工作。随后科室医生对来京治疗的地震伤员进行了手术治疗,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杨征、叶蕾两位同志作为国家救援队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和艰苦环境的双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11年8月,涌温线高铁事故发生,郭源同志受国家卫生部委派赴浙江温州二院指导并亲自参与事故幸存者“小依依”的治疗,最终保肢成功。出色的工作受到卫生部及铁道部领导的赞扬。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全员分批次参加各种医疗援助活动,坚决服从指挥、义无反顾,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崇高品质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