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一、学科发展简史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理疗科,1983年更名为康复医学科,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科室。本学科自建立伊始,一直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湘雅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发展,康复医学科已发展成为基础扎实、人才梯队健全、临床整体实力强、设备先进、亚专科设计全面合理,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一级临床诊疗科室。
建科之初,老一代专家吴先盛、孙星炯教授、张瑾护士长在原苏联医学专家的培训指导下,在省内全面开展了直流电、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间动电流、中频电疗、高频电疗、水疗、光疗、针灸、蜡疗、体疗等治疗项目,张策民、吴先盛教授进一步将运动医学应用到临床,与胸外科合作开展心胸病人术前术后心肺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该项技术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初建立康复病房开展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小儿脑瘫矫治手术与康复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76年建立小儿麻痹症实验室。1989年,成立湖南省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康复中心,多次组织小儿麻痹症工作会和学术交流,建立恒河猕猴小儿麻痹病理模型,为儿麻不同时期的治疗、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心设有小儿麻痹症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术康复治疗结合,为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10000多例儿麻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黄兆民教授作为全国三项康复及儿麻矫治专家连续多年参加手术矫治。1973年将稀土永磁片和磁疗仪应用于临床,收到满意效果。1974年起,我科承担全国科研重点项目"磁疗",并联合全国十余省科研单位成立项目协作组,黄兆民教授任组长,1975年至1977年三次主办全国磁疗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100篇,编写《磁穴疗法》、《省内外磁疗汇编》、《磁医学导论》等专著,湖南省磁疗办公室也设在我科,并建立磁疗研究室,磁疗研究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10多项。七十年代初期,成立物理诊断室,开展黑白超声诊断,研究出测量心脏大小、胆囊大小的公式计算法,七十年代末,购进实时诙谐扇扫超声诊断仪,开展心脏超声检查与诊断,1982年超声科从理疗科分出,单独成立科室。同年,科室引进肌电图和强度时间曲线电诊断仪,并开展超声治疗。
1981年现代康复之父Howard A .Rusk教授到访湖南并来我科讲学,第一次将现代康复理念带入我科,并逐步辐射到全省。1983年科室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成立康复医学教研室,同期开展骨关节疾病的康复医疗。1986年成为全省首批康复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开设国内最早的瘫痪康复专科,配备专业病房收治偏瘫、截瘫、脑瘫患者。《中华物理医学杂志》创刊,黄兆民教授为创刊人之一并担任常务编委。1987~1989年我科冯兰教授受卫生部指派参加援非医疗队,并受聘援助国康复医学专家。1987年建立高压氧治疗室。1989年建立湖南省小儿麻痹症矫治康复中心,并逐步开设小儿麻痹症康复专科、颈腰痛专科、骨关节康复专科。1992年黄兆民教授因在康复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九十年代起,科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香港复康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建立广泛联系,科室先后派出多人次到国内外学习现代康复医学技术,并逐步建立完善康复治疗师队伍。1996年开展神经发育学疗法,1997年开展"澳式手法"治疗骨关节功能障碍。1998年建立作业治疗室,开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同年张长杰主任获得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学位,是湖南省第一位康复医学博士。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确立"医疗为主、科研教学并进"的发展方针,以肌肉骨骼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神经康复为学科发展方向,并行发展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狠抓医疗质量,优化康复医师队伍,细化康复治疗师队伍,完善康复护理队伍,建立"Team Work"的工作模式。2006年科室通过卫生部康复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验收。2010年获得中南大学"青年文明号"称号。2011年科室通过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验收,具有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和相关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资格。同年8月,我院长株潭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开业,科室增加一个治疗区,一个康复病区。2012年8月中南大学康复医学研究室成立并挂靠我科。2013年12月科室通过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审。
学科成立以来,一直承担湖南省级领导康复保健任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及政府指令性任务,尤其是近年来,"衡阳11.3大火"灭火抢险英雄江春茂同志,"08年冰灾"湖南抗冰救灾英雄张华同志均由我科负责康复任务,重返社会。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期间张长杰主任担任国家抗震救灾康复医疗队湖南分队长和专家指导组组长,与我科兰纯娜医生多次往返震区指导地震伤员的康复治疗工作。学科多人次参与"三下乡"义诊、每年的助残日活动、以及不同层次的社会公益活动。
二、学科现状
(一)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完整
学科一直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湘雅精神,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人才梯队完整,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一级临床诊疗科室。全国磁疗科研协作组、湖南省小儿麻痹症矫治康复中心、湖南省磁疗办公室、湖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残联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专家指导小组均挂靠我科。
学科现有本部与长株潭分院两部分组成,总业务用房达4000m2。本部设有门诊、康复治疗中心、康复病房、高压氧室、神经肌电图室五部分;长株潭分院设有康复治疗中心和康复病房。门诊设有康复知名专家门诊和神经康复专科、骨关节康复专科、脊髓损伤康复专科、颈腰痛老年康复专科、小儿康复专科、高压氧专科6个专科门诊,每天安排2名副教授以上医生坐诊,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门诊,年门诊量10000多人次。本部和长株潭分院康复治疗中心设有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理疗室(光疗磁疗室、低中频电疗室、牵引治疗室、高频电疗室、蜡疗室、超声波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支具与矫形器制作室、儿童康复室、认知治疗室、压力衣制作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和小针刀治疗室等十多个专业康复室。
学科现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副主任技师2名;博士14人,硕士13人;治疗师中拥有硕士学位2人,拥有本科学历32人;护士中硕士学位2人,本科学历14人。科室现任学术带头人张长杰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康复医学专家,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骨骼肌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残联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专家指导小组组长等学术职务,张教授先后主参编康复专著十几部,是《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中国康复》杂志常务编委,其在骨关节疾病和脊髓损伤康复方面造诣深厚,业务能力得到国内同行的公认。
我科医生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中青年治疗师均毕业于康复治疗学专业,护理人员也均经过系统的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培训。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科即设立了专门的病房,目前拥有3个单独的康复病区,共有床位106张,主要收治脊髓损伤后截瘫和四肢瘫、脑卒中、颅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小儿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四肢骨折术后、手外伤、关节置换术后、韧带重建术后、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脊柱侧凸等患者。科室与骨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ICU、急诊科、儿科、老年病科等相关科室及各地市级医院康复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完善的早期床旁康复制度、转科康复制度和下级医院疑难重症病例的接收转诊及双向转诊制度。病区现每年出院1200余人次,床旁早期康复治疗出诊5万余人次,接收外院转诊的重症疑难病例200-300人次。高压氧室有副教授1名,主管技师3名,并有一台专业高压氧舱,可同时供6~8人进行高压氧治疗。神经肌电图室有医师1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管技师2名,进口肌电图仪2台,可进行肌电图、神经电图、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检查,年检查量6000多人次。
(二)设备先进,康复诊疗技术一流
学科设备先进,先后购置了美国Chattanooga公司生产的吞咽障碍治疗仪,德国RECK公司生产的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俄罗斯MedteCo公司生产的短波治疗仪,日本伊藤公司、欧技技研公司、丸高株式会社、好玛生产的超短波、微波、神经肌电促通仪、生物反馈仪、牵引装置等,德国Huntleigh公司生产的循环压力治疗系统,英国亨特莱公司生产的空气波治疗仪、丹麦DANTEC丹迪公司生产的肌电图仪等先进进口设备,以及大量国产的康复治疗与训练设备。科室现有设备资产价值800多万。年治疗量近500,000人次。
康复中心治疗师职责明确,专业方向清晰,分别有治疗师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分会的物理治疗学组、作业治疗学组、言语治疗学组、辅助器具学组担任委员职务。现有物理治疗师19人,作业治疗师3人,言语治疗师4人,小儿康复师3人,传统康复治疗师2人,矫形器与辅助器具师1人。设有康复评定组、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小儿康复、疼痛康复六个专业康复组。学科目前已开展了所有的常规及疑难病例的康复诊疗和会诊工作,能独立开展所有的常规临床康复诊断评定和治疗项目,具体包括:①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伤病诊断,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活动和参与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平衡协调能力评定、运动与步态分析、心肺功能评定、作业分析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知觉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心理评定、小儿发育评定、职业能力评定、肌电图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等;②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含牵引、直流电疗、低中频电疗、高频电疗、光疗、超声波疗法、蜡疗、磁疗)、作业治疗、言语和吞咽治疗、认知治疗、矫形器与辅助器具、生物反馈、高压氧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科室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每周进行一次科内大查房,并对需要的患者,通过"Team Work"的工作方式,采用标准化的康复评定,详细制订康复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学科在:①多发复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②脊髓损伤的康复;③断指、断肢再植后的康复;④难治性膝关节僵硬综合康复;⑤脑损伤的神经发育学疗法:⑥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⑦持续植物状态促醒技术;⑧言语吞咽障碍诊治技术;⑨高位截瘫辅助器具设计与应用;⑩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小儿脑瘫矫形手术方法及切口改进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三)肌肉骨骼康复水平高
我科在肌肉骨骼康复方面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水平高。学科带头人张长杰教授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肌肉骨骼康复方面的本科规划教材《肌肉骨骼康复学》(第一版、第二版)、副主编大型专著《骨科康复学》(陆廷仁 主编)、《骨科康复学》(于长隆主编),每年培养骨关节康复研究方向的研究生2~3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骨关节康复研究的高级人才。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50多篇, 2009年起我科每年主办一期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骨与关节疾病康复治疗新进展高级学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传授肌肉骨骼康复知识。随着外伤、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上升,骨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患者期望改善生活质量,但目前国内大医院还很少有专为这类患者服务的门诊。我科于2000年在省内开设了第一个骨关节康复专科门诊,开诊后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来我院求治。我科目前拥有骨关节康复治疗队伍,成立了骨关节康复和脊髓损伤康复专业组,重点开展骨关节伤病的早期康复,可对全身各部骨折、肌肉韧带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柱脊髓损伤进行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年门诊量2000多人。目前在全身多发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断肢再植术后、复杂手外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膝肘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伤病的康复研究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医疗质量,享誉省内外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生命线。我科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医疗和护理工作受到病人的广泛好评。2010年科室被授予中南大学青年文明号。
医疗质量是保障病人健康生命安全的根本。病房由科主任及病室主任(由专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担任)负责,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并结合本科室情况制订了常见病的康复路径和疑难重病的诊治流程,建立了由医生、治疗师、护士、社工、家属组成康复小组,开展"Team Work"的工作模式。科主任坚持每周查房1~2次,病室主任每天查房1次,每周1次疑难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每周1次的工作组康复评定与治疗计划讨论,确保病人在入院后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我科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二晚上业务学习,每周四晚上读书报告会,定期组织学习康复新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康复新动态,提高治疗水平,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康复治疗。门诊设立了专家门诊及专科门诊,每天安排了2名副教授以上医生坐诊,专科门诊量居全省第一。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外省市。
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促进康复和减轻痛苦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和医师队伍一样,我科护理团队同样是一支团结进取的团队。科室28位白衣天使中,本科以上学历有17人,她们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日常护理工作中,她们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充分体现康复护理特色,以偏瘫康复、骨关节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四个专业康复护理小组开展工作,通过自己的专心、爱心、责任心为住院患者提供了全程、全面、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近年来科室多次被授予"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真情电话回访科室"等荣誉。
医技护的密切配合也很重要,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技师长、护士长为首的康复质控小组,定期对科室的医疗康复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定期组织召开康复质控小组成员碰头会,指出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每年收到病人的表扬信多封和锦旗数面。
(五)立足早期,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科室以疾病、损伤的急性期为临床康复重点,立足早期开展康复治疗,与其他临床科室密切协作,强化团队协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骨科、脊柱、神内、神外、小儿、老年病等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转入专业康复机构或回归社区、家庭做好准备并提供个性化康复指导方案。
科室诊疗制度完善,流程规范,院内会诊、转诊渠道通畅,具备神经系统疾病、骨与关节伤病、内脏疾病、儿童疾病及疼痛等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规范化康复诊疗能力。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紧急、意外情况具备完善的处置能力。
科室是湖南省康复疑难病例会诊中心,与各地市医院建立广泛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与湖南省财贸医院、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长沙市第三福利院、长沙市老年医疗呵护中心、邵阳市中心医院、郴州市一医院、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慈利县人民医院、湘潭县中医院、南元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使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六)教学科研,成绩斐然
科室在国内康复科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从我科前身理疗科至现在的康复医学科,历届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分别在磁疗、儿麻后遗症矫治、骨科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等方面在全国有较强的影响力。科室在198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康复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通过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验收,成为湖南省首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目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40余名、留学生2名。我科承担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医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和进修生、实习生等各层次的《康复医学》教学任务。在专科主任的带领下,秉承了湘雅"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优良传统,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受到学生和进修生的一致好评。近年科室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开展了双语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模式,并加入到国际标准实验班的器官系统教学模块中,以"专科医生讲授临床治疗,康复科医生讲授康复治疗和临床见习"的模式,培养临床医学生,该模式连续3年获得院教学改革奖。近5年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进修班带教科室",多名医师被评为校级及院级"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科室还承担了长沙民政学院康复医学系《临床康复医学》、《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学》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系《肌肉骨骼康复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我科有着完善的医疗培训制度,每年为全国各地培养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及进修医生20~30名;招收实习生50~60名;每年举办全国/省内学术会议2-3次,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科室近五年来单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3项,主持或承担省级课题10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2个,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学科主编出版《肌肉骨骼康复学》、《康复医学试题精集》、《磁穴疗法》、《省内外磁疗汇编》、《磁医学导论》等,副主编大型专著《骨科康复学》(陆廷仁主编)、《骨科康复学》(于长隆 主编),参编《康复医学》(人卫版)、《康复医学》(高教版)、《康复医学》(科学版)、《实用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学》、《实用社区康复指南》、《康复治疗处方手册》、《关节镜手术与康复》、《创伤康复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 医技分册》(第四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试题集(医技分册)》、《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技能图解(医技分册)》等,主审《康复护理学》等多部著作。
(七)做足公益,真心分享
科室以"快乐学习,真心分享"为工作理念,注重康复医学知识普及,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宣传康复,扩大康复影响力。目前拥有自己的科室微博、博客、工作人员群、进修实习生群、病友群等,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共享各种康复资源。科室在"好大夫"网开辟专版,为广大病友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科室也建立了专业的交流平台,科室有两人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论坛"担任学术版主,牵头组建了"中国语言治疗"系列群、湖南省作业治疗师群。科室鼓励工作人员参与科普知识宣传,撰写科普文章,近五年在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一百多篇。
科室还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社会公益项目,比如举办社会公益性科普讲座,宣传残疾预防知识;主办"残疾儿童家长学校"活动,免费培训残疾儿童的家长,让残疾儿童可以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积极参与"社会开放日"活动,给普通市民一个了解康复科、认识康复治疗的渠道;多名团员、党员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为边远地区送去康复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