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响应习总主书记号召,省七院治未病科集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对中医调治、针灸、拔罐、刮痧、灸疗、小儿推拿传承创新,旨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传承创新疗法

  1、中草药调治:中草药调治脾胃病、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妇科疾病、皮肤病及各种亚健康状态。

  2、小儿推拿: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舒畅,达到调理脏腑功能。主要治疗小儿发热、咳嗽、腹泻、厌食、消化不良、遗尿及小儿保健等。

  3、拔罐疗法: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脑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等手法,可以延伸到平衡火罐,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

  4、灸疗:督灸、脐腹灸、悬灸、隔物灸

  督灸:又称长蛇灸,是一种在人体的脊柱上(中医所说的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物艾灸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在中医古老的疗法"铺灸"的基础上经过改良而成。适应症:主要适用于虚证、寒症如中焦虚寒性呕吐、腹痛、腹泻,气虚下陷所致的脏器下垂;风寒湿痹而至的腰腿疼;肾阳虚,免疫力低下,手脚冰冷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等。亚健康状态—体虚乏力、疲惫劳累、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脾胃虚寒、产后虚冷等证。

  脐腹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等特点,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如脾胃虚寒胃疼、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宫寒、盆腔炎、附件炎、盆腔积液等妇科疾病;前列腺炎、夜尿增多及强健身体。

  悬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通过艾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5、刮痧:以李氏砭法首创的虎符铜砭为工具刮痧,可疏通全身经络,提高药物的代谢及排出能力。适应症:整体治疗身心亚健康状态,代谢性疾病和皮肤类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足综合症等疾病,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颈肩腰腿不适等症状。

  6、耳针: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适应症:整体调理身体状态,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7、放血治疗:针刺放血疗法是对身体上特定的部位或者穴位进行少量的针刺放血,达到治疗的目的。主治高热,急性荨麻疹,小儿积食,青春期痤疮等。

  省七院治未病科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为准则,以匠心精神为理念,以传统中医药技术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省七院治未科专家简介

  李俊坤治未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擅长中药调治:中医各种偏颇体质;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皮肤科如痤疮、湿疹等及各种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及后遗症。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发热、消化不良、腹泻、厌食及遗尿、小儿保健等。

  朱小静副主任中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于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出版著作数本。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头晕,效果显著;对于中风后调理、胃病、老年顽固性便秘、感冒、咳嗽、哮喘、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不明原因腹痛、血虚性脱发等疾病具有丰富诊治经验。

  许奎军主治中医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中西医结合内科方向,擅长运用中医辩证治疗肝胆脾胃病、心脏病、肾虚腰疼、男科疾病、不孕不育等,对四季感冒、失眠、亚健康人群调理具有较好疗效。

  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的优势

  1、未病先防:通俗地讲,就是在没有产生疾病之前,先进行预防。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总感觉自己这里或者那里不舒服,可是做了各种检查,却诊断不出是什么疾病,或者没什么器质性病变,服用一些西药,效果不明显或者只是暂时好转。中医讲究"未病先防",讲究"养生保健"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中医擅长治疗老年病、慢性病、疑难病。

  中医内科的优势病种以心、脑、肺、肾及糖尿病、肿瘤等为主,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以及男性病、妇科病方面也有较大优势,还有部分内分泌疾病及病因复杂或原因不明的病种。

  此外一些被西医判定的"不治之症",一些经西医化验、透视、拍片却无法诊断的疾病(如头晕目眩、疲倦无力、心悸、失眠、健忘、无名发热等),一些服用西药有过敏反应和副作用以及长期服用西药产生抗药性的人,采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简而言之,中医擅长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但中医优势病种也并非一切均优,而是有条件的。如糖尿病治疗,中药降糖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是能明显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理进程;而治疗肿瘤则是从整体提高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与机能恢复能力,减少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其疗效。对于中风,中医药的治疗在降血压和快速清除出血、急救等方面大大不及西医学,但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着较好的疗效,可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医的特色

  1、整体观念:中医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的失衡状态。因此,在治疗时,也是充分考虑整体的情况,来调理人的整体状态,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切掉、换掉、替掉"。治疗上,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天、地、人"三因素,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正是由于这两大特色的存在,导致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针对每个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取得更加的治疗效果。

  就诊注意事项

  中医诊病,一般通过"望、闻、问、切"来实现,如果在看中医前,出现一些影响中医诊断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后面的诊断效果,那么看中医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1、望诊:指通过观察病人的一些外在情况来协助诊病。就诊前要注意避免化过浓的妆、或者喝牛奶、豆浆、咖啡、巧克力、果汁,吃蛋黄、杨梅、乌梅、橘子及黄色的药片等,容易影响面色、唇色以及舌苔的颜色而影响医生的判断。

  2、闻诊:指通过闻病人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来协助诊病。就诊前尽量避免食用大蒜、过度吸烟或者使用香水、香料等,以免影响闻诊。

  3、问诊:指通过详细的询问病人的一些相关情况来协助诊病。只需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可以诊病的才是高明的中医,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类也在进化,疾病也在不断的变化,科学合理的诊病方法还是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以做出较好的诊治。

  4、切诊:指通过诊脉来了解病人脏腑气血等的变化。就诊前饮酒、剧烈体力运动(如跑跳、爬楼梯)等应尽量避免。另外,如一些心脏病患者服用改变心率的药物,应注意在下次服药前就诊。

  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2、浸泡: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3厘米。大剂量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3、煎药时间:一般沸腾后再煎30分钟左右。治疗感冒、上火的方药,花、草、叶类为主的药物沸后煎15-20分钟。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注意搅拌2-3次,防止干锅。干锅后的药物应弃之不用。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4、煎药量:每剂中药为一天用量,儿童每剂取药汁50-100毫升,成人每剂取药汁400-600毫升左右。

  5、服药方法:将两次药汁合二为一,妥善保存,遵医嘱分次服用,除特殊要求外,多热服。

  治未病科门诊:0312-2355416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