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华东区域专科排行榜第5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扫码查看手机版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于上世纪30年代由任廷桂教授和李鸿儒教授共同创建。经过历任主任(李鸿儒教授、周公南教授、蒋知节教授、张志玉教授、黄煌渊教授)的不懈努力,华山骨科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开拓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骨科就开始开展脊柱结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196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置换术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70年开始开展颈椎前路手术和脊柱骨折的前路减压治疗,80年代开展脊柱侧弯手术矫形治疗。华山骨科于上世纪60年代先后参与重庆医学院和新疆医学院骨科的创建,上世纪80年代衍生出独立的华山手外科。进入新千年后,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带领下,华山骨科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以及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候任主委所在单位,华山骨科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全科现有员工3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

  华山骨科现分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足踝外科和创伤骨科四个亚专业组,医疗服务范围既包括骨科各类疾病的常规诊治,又涵盖骨骼运动系统的各类严重畸形及肿瘤性疾病的系统治疗。逐渐形成了以脊柱退变性疾病规范化与微创化诊疗、髋膝肩肘关节置换、足踝部严重畸形矫正、四肢复杂骨折处理为代表的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目前年门急诊诊治各类骨科疾病患者近70000人次,年手术量近3000台。除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外,华山骨科长期以来还承担着医疗援非,新疆、云南、贵州等西部偏远省份的医疗对口支援任务,以及大量的赛事医疗保障任务(包括“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花样滑冰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

  近年来,华山骨科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研究目的、立足于现阶段国人骨科疾患的实际特点,紧紧依托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先后在脊柱、四肢关节、足踝等部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医工结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着重于骨科相关疾病的基因筛查与诊断、运动系统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数十项,并先后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卫生部专项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重大项目,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达千万元。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为业内同道所认可。

  华山骨科不仅注重自身发展,同时努力为全国骨科临床医师打造一个医学继续教育的平台。在学校及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骨科先后成立了“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和“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一流的硬件基础设施、全面系统的课程内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同道。现“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每年举办近20期,培训的临床骨科专科医师平均每年近450人次;课程内容涵盖脊柱、创伤、关节、足踝等各亚专科领域。华山骨科不仅建立了一个设施一流的研究培训中心,打造了一支专业而成熟的培训团队,形成了一套紧扣临床的系列培训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注重临床、注重技能”的培训理念,让众多的临床专科医生真正地提高了手术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民众,并为当前完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上述成绩的取得,不仅得到了业界同道的认可,同时也受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术团体以及其他医疗相关单位的青睐。近年来,华山骨科先后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继续教育合作项目。特别是与美国Mayo Clinic合作,举办面向中美骨科医师的“HUASHAN-MAYO脊柱论坛”、“HUASHAN-MAYO肩肘论坛”等课程。其中,“HUASHAN-MAYO脊柱论坛”更是成为首个跨国中美联合长期培训项目,得到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认可,参加课程培训的国内学员除获得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分外,同时可获得ACCME在国内首家颁发的培训证书与医学继续教育学分。

  截至2014年底,“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已开办整整十年,期间共培训了全国近4500名临床骨科医生。十年的努力与探索,使华山骨科临床专科培训模式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开办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对骨科团队十年的努力也表示了肯定与鼓励,并对华山骨科在医学继续教育事业中所获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华山骨科举办的骨科应用解剖培训课程,重在临床、重在操作,为临床医生的培训特别是骨科医生的专科培训,积淀了成功的经验,对整个医学高等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

  | 亚专科特色 |--------------

  【脊柱外科】

  基本概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已开展脊柱相关手术,是全国最早开展此类手术、并成立脊柱专业组的科室之一。作为华山骨科的传统特色专科,脊柱外科既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1958年开始开展脊柱结核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196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颈椎置换术获得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970年开始开展颈椎前路手术和脊柱骨折的前路减压治疗,80年代开展脊柱侧弯手术矫形治疗。近年来,在科室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带领下,脊柱外科在医、教、研等多个方面均得到发展,已成为拥有优秀学科团队、在国内外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专科,并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等国际一流院校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临床、科研和教育培训等合作关系。脊柱外科目前拥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2名。

  临床工作:

  脊柱外科自成立以来,常规开展各类脊柱疾病的手术与综合治疗。理念上,倡导脊柱疾病临床诊疗规范化、手术操作微创化,始终以不断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为临床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术中导航、肌电监护以及手术技术不断改进的基础上,拥有业内一流的手术安全性。

  目前主要开展的特色项目包括:(1)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包括肌间隙微创入路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各类通道辅助下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孔镜下微创髓核摘除术、腰椎斜向微创椎体间融合术(OLIF)、腰椎侧方微创椎体间融合术(XLIF/DLIF)等技术。(2) 颈椎退变性病的规范化诊治: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颈椎hybird技术、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等。 (3) 脊柱占位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综合诊治:肿瘤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以及各类手术干预措施,包括腹膜外入路、侧方入路、后方入路病灶清除重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后的结构功能重建等;(4) 青少年脊柱侧弯、成人退变性侧弯、半椎体、椎体分节不全畸形、脊柱后凸畸形、上颈椎寰枢椎半脱位,以及侏儒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特殊脊柱疾患的治疗;(5) 此外,还包括平山病、脊柱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等脊柱、脊髓疾患的外科治疗。目前我院脊柱外科临床诊疗范畴已涵盖脊柱所有疾患,开展的脊柱手术技术同步于国际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情况:

  脊柱外科科研工作在立足于脊柱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始终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脊柱退变性疾病为主要研究载体,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诸多科研项目的资助,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阶段,研究内容逐渐延伸至脊柱脊髓多模式影像学研究、生物力学研究以及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脊柱器械与内置物的研发等领域,有望取得更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脊柱外科在平山病发病机制与临床病情量化评估、椎间盘退变发生机制与干预、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动物模型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绩。

  脊柱外科目前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400万元。每年发表SCI收录期刊及国内权威期刊论文数十篇;组织编写的《脊柱应用解剖图谱》,以其原创性及新颖性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专科培训:

  2004年10月,由我院脊柱外科牵头创建了复旦大学第一个临床与培训中心——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下设有“脊柱应用解剖实验室”,同期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第一届“脊柱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学习班”,受到了参与医师的一致好评与认可。由此逐步形成了“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并建立了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临床医师解剖培训平台——“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现已培训国内脊柱外科医生2000余人次,并为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的脊柱外科医生提供培训。设施一流的培训空间、稳定而成熟的培训团队、紧扣临床实际的课程安排,以及“注重临床、注重技能”的培训理念,不仅受到了国内外骨科同道的肯定与认可,也受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术团体以及其他医疗相关单位的青睐。近年来,先后与美国Mayo Clinic、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Medtronic、Johnson & Johnson等脊柱外科领域知名单位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脊柱外科继续教育项目的合作。其中与Mayo Clinic定期合作举办面向中美两国脊柱外科医生的“HUASHAN-MAYO脊柱论坛”,该课程获得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ME)认可,并颁发ACCME培训证书与教育学分;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合作开展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培训课程,深获广大脊柱外科同道的赞誉。

  专家团队:

  姜建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吕飞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晓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夏新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王立勋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关节外科】

  基本概况:

  关节外科,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黄煌渊教授率先在国内引进关节镜技术,并在国内较早开展关节外科的微创治疗以及国产人工关节置换。90年代初开始,应用进口人工髋、膝关节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周围肿瘤、关节陈旧性结核等病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已开展各类关节镜下手术。同时全面开展各种关节手术,涉及髋、膝、肩、肘等关节置换和成形术。现关节外科每年关节置换手术量300余台,关节镜下手术量400余台,并逐年增加。

  2003年,关节外科与交通大学合作,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定制人工髋臼治疗一例髋臼恶性肿瘤病人,使病人避免了截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肢体功能,也为关节周围复杂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近年来,针对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了围手术期“鸡尾酒疗法”的镇痛方法,使病人术前痛阈提高、术后伤口疼痛大幅度减轻,患者能尽早地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手术治疗关节置换的推广,我科自2001年起采用微创单切口、微创双切口、OCM入路等微创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镇痛疗法,使病人可以早期下床行走,大大缩短了康复时间。除此之外,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也是关节外科特色之一,我科在国内较早开始使用髓芯减压结合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2014年开展的第一台SUPER PATHS入路下的微创关节置换术,为华东地区首例。

  临床工作:

  骨科关节外科的临床特色在于关节及周围疾病的诊治,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关节运动损伤及四肢骨与软组织肿瘤等。主要开展手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髋膝关节翻修、微创髋膝关节置换、表面髋关节置换和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手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滑膜切除、半月板成形、半月板修补、软骨成形、微骨折、韧带修补、韧带重建等关节镜微创手术;股骨头坏死保头手术、肿瘤穿刺和切开活检、良恶性肿瘤切除和重建、截骨矫形和功能重建等。

  科研情况:

  关节外科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完成课题包括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分子标志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与推广》(编号201202008)的子课题《关节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开发和应用》(编号201202008-04)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钽棒植入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的风险评估以及植入位置对其疗效的影响》(11411950403)1项,863攻关计划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和重要疾病相关基因SNPs及其单型分析的应用》(编号200213A711A10)的子课题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标准和阶梯化治疗方案研究》(08411950400)各1项。目前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miR-192和miR-377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性骨关节炎发生的机制研究》、上海市卫计委面上项目《复合去甲斑蝥素-壳聚糖(NCTD-CTS)生物陶瓷对预防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探索》。

  教学情况:

  关节外科承担了一年一次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人工关节新技术及应用解剖学习班》,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十期。同时,关节外科还累计开展其它各类人工关节学习班十余次,获得广泛好评。

  专家团队:

  夏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王思群,主任医师。

  魏亦兵,副主任医师。

  吴建国,主治医师。

  陈飞雁,副主任医师。

  黄钢勇,副主任医师。

  【足踝外科】

  基本概况:

  足踝外科,在前院长李鸿儒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足踝外科专科。经蒋知节、顾湘杰等前辈教授及后辈同道的不懈努力,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具盛名的足踝外科中心之一。2010年4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落户华山医院,成为我国足踝外科医生培训的重要基地。

  足踝外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临床工作:

  由于常年的足踝解剖研究与手术技术培训,形成了精细化和个体化的临床特色,发明并改良了多项适合国人特点的治疗方法。致力于所有足踝外科疾病的诊治,包括:1)足踝部畸形:拇外翻、马蹄足、平足症以及骨骼神经肌肉病变导致的足踝部畸形;2)急慢性足踝部创伤与运动损伤:踝关节骨折、足部骨折、踝关节骨软骨损伤、足踝部肌肉韧带损伤以及各类踝关节不稳等;3)足踝部肿瘤、炎症等病变。

  开设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与外宾预约门诊,并附设支具室,可以进行足踝部个性化支具的定制。

  科研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足踝外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与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ayo Clinic、Salford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等均有密切科研合作,着重于足踝解剖与手术技术改良、足踝功能解剖与生物力学、足踝相关内固定或假体改良设计等方面,国内外发表文章百余篇,参加专著编写、编译10余部,获得专利3项。2014年,由马昕教授领衔的科研项目《拇外翻三维畸形及生物力学及其在临床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荣获了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每年接受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10余名。为了积极推动我国足踝外科事业的发展以及针对足踝外科医师的进一步培训,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并成为我国足踝外科学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会议;2010年5月举办的“首届两岸四地足踝外科学术会议”,为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足踝外科医师构建一座专业交流的平台,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肯定。除此之外,依托“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每年举办的“足踝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学习班”,受到了全国足踝外科医师的关注,十年来共培训足踝专科医生500余人次。

  专家团队:

  马昕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

  王旭,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加张,博士,副主任医师。

  张超,博士,主治医师。

  【创伤骨科】

  基本概况:

  创伤骨科,是骨科的基础学科,自建院以来,每年接诊来自上海市以及全国各地的大量病人,病种齐全,如各种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脊髓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断肢再植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伤骨科专业一直是我科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对象,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研究生导师2名。

  临床工作:

  对于骨盆骨折、四肢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骨折愈合障碍、骨折创伤后遗症、骨质疏松性骨折、软组织创伤修复等进行救治和研究。主要开展的临床特色有:肩关节置换、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开放Latarjet手术、经尺骨鹰嘴截骨治疗严重肘关节骨折脱位、一期行隐匿性不稳定型肘关节脱位修复、严重肘关节畸形截骨矫形合并严重神经损伤的骨折及骨不连治疗、肘关节僵硬松解术、DURJ损伤修复、经皮微创治疗骨盆骨折,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陈旧性膝关节不稳的再平衡、截骨矫形环形外固定支架纠正下肢严重内外翻畸形,以及不劈肌肉后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等。

  科研情况:

  50年代自己研制的二刃钉、V形钉应用临床,克服了当时内固定材料缺乏的困难,70年代参加了国产梅花钉的研制并应用于临床,80年代研制硅胶内固定,已在临床上应用。80年代科研课题主要有“骨折愈合的研究”、“骨折内固定方法的研究”。90年代随着CT、MRI等先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对隐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复杂骨折的分型进行研究。此后,应用肌电图技术对神经损伤的定位、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主要进行下述研究:合并脑外伤患者的骨折愈合加速机制的。针对脑外伤合并骨折的患者骨痂形成快且很丰富的问题,得到了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的支持。生物玻璃对活性蛋白的缓释及其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研究。开发了新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并为骨愈合障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相关的理论依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研究基金的资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机制及促进愈合研究。针对上海步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给社会与家庭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希冀在此方面有所突破。肘关节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及救治。首次提出尺骨鹰嘴截骨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情况:

  每年举办国家级学习班——“肩关节周围骨折新理念及应用解剖学习班”和“骨盆骨折新理念及应用解剖学习班”。

  专家团队:

  陈文钧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导。

  张权,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硕导。

  汤超亮医师,主治医师。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