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

三甲
中医医院
公立医院
医保定点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扫码查看手机版
医院Tips该医院提供【发热门诊、急诊】服务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基础信息

查看更多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现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   医院总占地面积233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院区。设56个临床和技术科室,54个专病门诊,装备3.0TMRI、宝石能谱CT、DSA等医疗仪器千余台(架)。医院开放床位2500张,日均门诊量近1万人次,年出院患者6万余人次,医、教、研及综合服务水平位居全国中医院前列。   医院在职员工25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3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3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13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26名,博士生导师24名。“针刺治疗脑病研究”和“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先后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医院是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冠心病),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30个,包括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4个(针灸科、儿科、推拿科、肿瘤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中医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血液病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儿科、针灸科、肾病科、肿瘤科、推拿科、血液病科、风湿病科、急症部、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骨伤科、心身科、护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针灸科、心血管科、儿科、肿瘤科、骨伤科、推拿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1个。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已在全国建立60多个分中心。   医院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现有教研室15个,具有课堂授课资格教师334人,具有临床带教资格教师657人,硕、博士生导师214人,其中博导24人。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近五年来,医院共获各级科研课题立项268项,科技成果77项,获各级科技奖28项(次)。医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合作关系,使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医院每年接待来访外宾、外籍患者3000余人次,学习进修生数千人,名扬海内外,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城市民生贡献奖”,成为了天津市一道靓丽的城市名片。   医院始终坚持“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宗旨,坚持“发挥中医优势,突出针灸特色,坚持‘五专’模式”。“十三五”时期,医院确立“12333发展战略”,以增进和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以提高中医药治病、康复、养生能力为方向,以提升医、教、研水平为重点,以继续推动“三个转变”(从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为主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为抓手,不断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院全面协调发展。   医院确定南北院区的发展格局,北院区以中国针灸中心为核心,以中医针推技术的传承创新为抓手,带动整体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南院区以综合医疗急救和康复慢病管理、治未病健康管理为方向,突出中医特色,整合现代技术,形成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综合性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同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在64年的流金岁月中,医院所实现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六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启未来,志存高远。天津中医一附院把握中医特色鲜、现代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综合服务优目标方向,努力把医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更新于2018年12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六十载巡礼(1954-2014) 坚实的脚步,光辉的岁月   这所建于1954年的“津门第一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天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缩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天津市十佳医院,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全国中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医院分为南北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和26万平方米。该院装备3.0TMRI、宝石能谱CT等高端医疗仪器千余台(架),设54个临床技术科室,103个专病门诊,开放床位2500张,日均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门诊量连续5年超200万人次,2013年达267万余人次,2014年达到291万余人次,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天津市各医院门诊量首位。   渤海之滨,独领风骚六十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中医药脉搏微弱的时刻,京、津、冀一批知名的中医专家,胸怀“弘扬中医,报效祖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定信念,聚集在渤海之滨的津城,扛起了振兴天津中医的鸿鹄使命,在一条以“建设路”、“多伦道”为名的路上建成了天津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医院。   1954年10月18日天津市中医联合门诊部在和平区建设路41号成立,1955年12月18日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牌匾的天津市立中医院在和平区多伦道93号成立,195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78年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天津中医一附院)用一个甲子的时光铸就了一座祖国医学发展史的丰碑,同时谱写了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辉煌篇章。            整整60年了!从那时,到现在。天津中医一附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诊部现已成为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之一,是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和“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60载流金岁月,天津中医一附院已经由当年的1800多平方米的小医院发展成为目前拥有两个院区(南开区鞍山西道为北院区,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为南院区)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这里有一串数字验证了它今天在全国以及本市同行中的位置:医院拥有两个院区,现有54个临床、技术科室,设有103个专病门诊,门诊量连续27年位居全市医院首位,日均门诊量近万人次;设有ICU、外宾病房和24个住院病区,年住院患者超过4万人次;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专科)30个……其他反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现如今,医院拥有职工23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24人,卫生技术人员2075人,博士学历125人,硕士学历539人,正高级职称196人,副高级职称276人,中级职称659人,初级职称1091人;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政府命名的名中医23人;针灸学科、心血管学科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11年至2012年,两个学科又入选了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六十载沧桑,杏林暖津城   建院初期   从1954年建院后的20余年,天津中医一附院聚集了众多知名的中医名家,陆观虎、哈荔田、赵寄凡、董晓初、顾小痴、王文锦、沈金山、胡秀章、叶希贤、陈芝圃、李少川……,作为一代名医,他们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培养了后继人才,而且也为中医一附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医院由日门诊量300人次增至500人次;由新医科第一个病房成立,到病床增至251张,医院发展初见雏形。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天津中医一附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至2000年,建筑面积近8万平米的两幢气势磅礴的大厦挺拔而立,医院病床数从251张到701张再到1300张,最高日门诊量逾1.5万余人次。医院秉承“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维护健康,造福人类”的办院宗旨,高举“院兴科技,科技兴院”旗帜,坚持“五专”发展模式,使古老的中医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一跃成为杏林中的佼佼者!   跨越发展   天津中医一附院从1954年建院到今天,这期间经历了整整60年。在这60年的光辉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医院事业实现了三次跨越腾飞:   1983年,石学敏教授担任了院长,他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勇于改革,科技兴院,以针灸学科的发展带动全院的发展。1991年,医院迁入鞍山西道新院址,病床由251张达到701张,成为科室门类齐全、专科特色突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一次腾飞。         进入2000年,经过10年的蓄势发展,由医院自筹资金建成的国际医疗康复大厦投入使用,医院病床总数达到了1300张,最高开放床位达1902张。2001年我院被天津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实现了医院事业的第二次腾飞。   名医荟萃,扬名海内外   作为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该院汇聚了名老中医阵容,学术影响力名扬海内外。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国医大师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2名,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5名,博士生导师24名,天津市名中医23名。多年来,该院还先后与德国、法国、瑞士、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阿曼等60余个国家建立医疗、学术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海外患者愈千人,学习进修生数千人,中医特色名扬海内外。         石学敏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政府授衔中医针灸学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他带领的“针刺治疗脑病”学术团队获得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该针法还用于脑外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疼痛病症以及各种疑难杂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列入“财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他提出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了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病,对中风病的治疗形成系列,提高了临床疗效。他创立的“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活血散风,调和肝脾”治疗高血压、“调神益智”治疗血管性痴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等特色针法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在针刺治疗中风病、高血压病、针灸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他致力于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礼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兼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政府授衔中医诊断学专家,天津市名中医。他带领的“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团队”获得了2012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他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开展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促进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整体提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理念,主持改造中成药30余个,提升了中成药科技含量,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阮士怡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并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从医70余年,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近70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西医结合学科心血管学科、老年病学科。他倡导并组织了中医药科学研究,提出了“心-脾-肾三脏一体”防治心血管病及老年内科病的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设想,并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阮士怡老先生从医70余年,如今已98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保持特色,引领津门杏林   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该院多年来始终将专科专病建设列为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五专(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的办院特色,并逐步形成优势。病种包括中风病、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血液病、风湿病、多脏衰竭、颈腰椎病、糖尿病足坏疽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专科门诊量和专家门诊量已占到全院门诊量的80%以上。   针灸学科学术影响和特色疗效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48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心血管科学科实力规模名列全国前茅,是国家级心血管临床研究基地。儿科是全国中医儿科专科诊疗中心,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小儿脑系疾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为特色的诊疗体系。肾病科是全国知名的中医肾脏病研究中心之一,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肿瘤科以“扶正抗癌,解毒祛瘀”为特色。骨伤科以创伤骨病手术治疗、微创骨科治疗,骨质疏松专科治疗及传统手法治疗等中西医治疗为主要特色。推拿科在推拿治疗脊柱源性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病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   大医精诚,服务社会   多年来,该院秉承“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观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温馨的健康服务。   自2010年天津市卫生行业开展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好护士、好医院”评选活动以来,该院已连续三届蝉联大满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口碑度广受津城百姓赞许。近年来,该院紧紧围绕“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这一宗旨,在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优化就诊流程,加强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优化就诊流程,推出挂号、诊疗、检查化验、取药、缴费、住院等就诊流程一站式分布;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多种预约就诊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患者挂号难、等候时间长的大难题;实行无假日专家门诊,每周六日均安排专家应诊,每天晚上安排晚间门诊,形成了“5+2”、“白加黑”的服务模式,解决了群众公休日看病难找不到专家的问题;成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对多次就诊仍无明确诊断的患者由高年资的全国知名专家进行联合会诊,为疑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采用自动化的快速出药系统,减少患者候药时间,同时推出中药代煎送药到家服务,患者看完病后只需办理委托代送手续即可安心回家等药上门。该院所采取的一系列惠民便民服务措施,以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良好医德、精湛医术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为此,该院2011年荣获了天津市“天津城市民生贡献奖”,2012年荣获了天津市“践行天津精神贡献奖”,2014年又荣获了天津市“发展贡献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从头迈步越新天,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医院   迈进新世纪,医院事业不仅实现了第二次腾飞,而且在医、护、技、药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医疗业务、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旺发展时期。   2005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医院内科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张伯礼教授,继石学敏院士之后又光荣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张伯礼院士又兼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至此我院已拥有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12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医院终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成为重点研究中风病、冠心病基地,实现了医院学科建设上的跨越发展。2014年6月,石学敏院士、阮士怡教授光荣当选了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为天津的中医药事业争得了荣誉。2014年12月,一座建筑面积18万平米的新院区已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医院两个院区建筑面积总合达到了26万平米,固定床位2500张,开启了医院事业发展上的第三次腾飞。   面对迎来第三次腾飞的大好时机,医院现任领导班子及时提出了加快实施“三个转变”(从单纯的追求病人数量向追求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转变;从以医疗工作为主的医疗机构向研究型医院转变;从粗放式、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与此同时,医院领导班子又及时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在较短时期内,把医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北方最大的以针灸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医医学中心”。   天津中医一附院走过了60个春秋,它与中国中医药界共同经历了一个甲子。60年前的今天,它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它已成长为杏林中的巨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紧密相连,同天津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在60年的流金岁月中,天津中医一附院所实现的三次事业腾飞,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党的中医药政策,得益于正确的办院方向,得益于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天津中医一附院几代人六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和心中的梦想!   以思想而勤探究,博大精深;以智慧而启未来,志行高远。天津中医一附院正积极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化中医院发展之路。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医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院锦旗墙

查看更多
锦旗帮患所需解患所难
秦宝玥
秦宝玥
主治医师老年病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情】 头痛 【疗效】 良好 【服务】 耐心 【致谢】 那天我没来得及挂号,直接去了南院老年病科,到医院已经快11点了,结果老年病科一个号都没有,我不知所措,于是要试试看的心态去找秦医生说明了情况,希望她能给加个号,尽管外边还有不少人等着,秦医生很通情达理,立马给加了号~秦医生看病十分认真,对待患者也很耐心,她是一位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帮患者所需的好医生~ *
患者:13***60(头痛)
2024-03-17
就医凭证
锦旗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秦宝玥
秦宝玥
主治医师老年病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情】 头痛 【疗效】 好 【服务】 很耐心 【致谢】 非常感谢
患者:13***60(头痛)
2024-03-17
就医凭证
锦旗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王晓群
王晓群
副主任医师中医肿瘤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大夫工作认真,对待患者就像对待亲人。而且医术全面,知晓多科室知识
患者:bi***ne(类风湿性关节炎)
2024-03-10
就医凭证
锦旗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王晓群
王晓群
副主任医师中医肿瘤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自从术后一直有头晕出虚汗的症状,找到王晓群医生之后,她细心为我做检查,开药,让我的症状大为减轻。王晓群医生让人如沐春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感谢医生这几年的治疗!
患者:su***ai(胃癌)
2024-03-07
就医凭证
锦旗医术精湛精益求精
谯凤英
谯凤英
主任医师耳鼻咽喉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情】 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鼻炎 5年前的一天,我的耳朵突然出了毛病,感觉像进了水一样,胀闷,还不停的咕噜咕噜响,非常难受,我去西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分泌性中耳炎,可是前后吃了两个多月的药也不太见效,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中医院,挂了谯主任的号,谯主任详细检查之后,先给开了7付中药,没想到喝完那7付汤药,我的中耳炎明显有好转,这给了我信心,经过3个多月的调理治疗,我的中耳炎完全康复了~ 时隔5年,我的过敏性鼻炎犯了,这次特别严重,鼻子完全堵塞,根本不通气,打喷嚏,流鼻涕,口干,头痛,吃了各种鼻炎药都不管用,每几小时就得喷进口滴鼻液才能缓解一时,真是痛苦万分,两个月的不停折磨,使我想起了曾经给我治好中耳炎的谯主任~果不其然,谯主任还是那么和蔼可亲,认真细致,对症下药,喝了谯主任的8付汤药后,我的鼻炎奇迹般的好起来,基本恢复了正常,我的生活质量立马提升了,非常感谢谯主任,真是感恩遇见!谯主任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令我十分感动和敬佩,谯主任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名中医,当之无愧!如果所有的大夫都像谯主任这样热心亲切,医术精湛,精益求精,这个社会该有多么美好呢?!
患者:13***60(鼻炎)
2024-02-25
就医凭证
百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