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
对二氢吡啶类过敏者禁或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低血压
症状性低血压可能发生,特别是在严重的主动脉狭窄患者中。因本品的扩血管作用是逐渐产生的,服用本品后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情况罕有报道。
2.心绞痛加重或心肌梗死
极少数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在开始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或增加剂量时,可出现心绞痛恶化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肝功能受损病人的使用
因本品通过肝脏大量代谢,并且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浆清除半衰期(t1/2)为56小时,因此本品用于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时应缓慢增量。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的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进行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一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法与另一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直接比较,可能也不能反映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发生率。
本品的安全性在美国等国外的临床研究中有了较为完整的数据,涉及患者超过11000名。总体而言,患者对于使用本品每日剂量达10 mg范围内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本品治疗过程中报道的不良反应,多为轻或中度。在本品10 mg (N=1730) 直接与安慰剂(N=1250)对照的临床研究中,氨氯地平组由于不良反应停药的仅有1.5%,对比安慰剂组(约1%)没有显著性的差别。详细请见说明书。
相互作用
苯磺酸氨氯地平为CYP3A弱抑制剂,可能增加CYP3A底物浓度。
1.1 其它药物对氨氯地平的影响(见【药代动力学】)
CYP3A抑制剂
与中度和强度CYP3A4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唑类抗真菌剂,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合用,可导致氨氯地平全身性暴露量增加,并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氨氯地平与CYP3A抑制剂同服时,应监测低血压及水肿症状,以确定是否需调整剂量。
CYP3A诱导剂
当与已知CYP3A4诱导剂合用时,氨氯地平的血药浓度变化较大。无论合用药物时还是用药后,均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必要时进行剂量调整。特别是使用强度CYP3A4诱导剂(利福平、贯叶连翘提取物等)时。
西地那非
当西地那非和氨氯地平合用时,每种药品独立发挥各自的降压效果,故应监测低血压状况。
1.2 氨氯地平对其它药物的影响(见【药代动力学】)
辛伐他汀
辛伐他汀与氨氯地平合用会增加辛伐他汀的暴露量。服用氨氯地平的患者应将辛伐他汀剂量限制在20 mg/日以下。
免疫抑制剂
合用时,氨氯地平可增加环孢素或他克莫司的全身性暴露量。建议对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血谷浓度经常监测,并在适当的时候调整剂量。
药物药理
药理作用
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钙拮抗剂(亦称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能够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实验数据显示氨氯地平与二氢吡啶及非二氢吡啶的结合位点均可结合。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过程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完成。氨氯地平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转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比心肌细胞的作用强。体外实验可观察到该药存在负性肌力作用,但临床治疗剂量在活体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这一作用。氨氯地平不影响血清钙的浓度。在生理酸碱度范围内,氨氯地平是一种离子化的复合物(pKa=8.6),通过与钙通道受体在结合位点缓慢地结合/分解实现其逐步起效的作用。
氨氯地平是一个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氨氯地平能够缓解心绞痛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确定,但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劳力型心绞痛:氨氯地平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后负荷)使心率-收缩压乘积降低,实现不同运动量级别的心肌需氧量的下降。
血管痉挛型心绞痛:在体动物试验和体外人冠状血管试验研究显示氨氯地平可以抑制血管痉挛,恢复冠状动脉以及小动脉的血流灌注,从而适应钙、肾上腺素钾、血清素和血栓素A2异构体的变化。在血管痉挛性(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中,氨氯地平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对冠状动脉痉挛的抑制。
药效学
血液动力学:高血压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后,可引起血管舒张导致仰卧和站立血压下降。长期给药,血压的下降并不伴随心率或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显著变化。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快速静脉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降低动脉血压并增加心率,但是在血压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对心率或血压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一次,对血压的控制效果至少维持24小时。年轻及老年患者的降压效果均与血浆浓度相关。应用氨氯地平血压下降的程度也与治疗前血压升高的程度相关;因此,中度高血压(舒张压 105~114 mmHg)患者的降压效果要比轻度高血压(舒张压 90~104 mmHg)患者强50%。正常血压受试者的血压并没有显著的临床变化(+1/–2 mmHg)。
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治疗剂量可导致肾血管阻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以及有效肾血流增加,不影响滤过分数和蛋白尿。
与其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一样,在正常心功能的患者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心脏功能的血液动力学检测在静止和运动(或踏步)时均显示心脏指数有小幅度的增加,且不伴有dP/dt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或体积的变化。在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动物或人体应用治疗剂量范围内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即便是在人体中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也均没有出现负性肌力作用。在正常健康人及代偿良好的心衰患者中使用其他具有显著的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也有相似的发现。
电生理学作用:活体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苯磺酸氨氯地平不影响窦房结或房室传导功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脉给药10mg, A-H、H-V 传导以及起搏后窦房结恢复时间并没有显著性的改变。β-阻滞剂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患者亦可观察到类似结果。在高血压或心绞痛患者中联合应用氨氯地平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对心电图参数的不良影响。仅有心绞痛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没有改变心电图的传导间期,亦没有增加AV传导阻滞。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马来酸氨氯地平在基因或染色体水平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大鼠(雄性大鼠交配前64天起,雌性大鼠交配前14天起)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剂量达10mg/kg/天(以氨氯地平计,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体重为50kg人体最大推荐剂量10mg的8倍),未见对生育力的明显影响。妊娠大鼠和兔在各自的主要器官形成时期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剂量达10 mg /kg/天(分别约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10倍和20倍),未见对胚胎胎仔生长发育的明显影响。然而在大鼠交配前、整个交配和受孕期间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10mg/kg/天,给药14天,可见窝数明显减少(大约50%),宫内死胎数量明显增加(约5倍),且显示该剂量水平的马来酸氨氯地平能够延长大鼠的受孕期和分娩期。
致癌性:
小鼠和大鼠掺食法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0.5、1.25和2.5 mg/kg/日,连续给药2年,未见致癌作用,小鼠高剂量大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大鼠高剂量约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倍。
儿童注意事项
有临床数据提示,本品(2.5 mg~5 mg/天)在6~17岁儿童患者有效(见【临床试验】)。6至17岁儿童高血压患者应用本品的推荐剂量为2.5 mg至5 mg,每日一次。尚无儿童患者每日应用本品5mg以上剂量的研究(见【临床试验】)。
尚无本品对6岁以下儿童患者的血压影响资料。
老人注意事项
目前尚没有充分的临床研究以确定老年患者(65岁以上)与年轻患者对本品的反应是否不同。其他的临床应用中没有发现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在反应上的差别。一般来说,考虑到多数情况下老年人有肝、肾或心功能的减退及并发其他疾病或合用其他药物的可能更大,老年患者的剂量选择要谨慎,通常开始宜用剂量范围内的低剂量。老年患者对本品的清除率降低,导致曲线下面积(AUC)增加约40~60%,因此宜从小剂量起始(见【用法用量】)。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妊娠
风险总结
上市后报告中关于孕妇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可用数据有限,不足以确定主要出生缺陷和流产的药物相关风险。对于孕妇和胎儿在妊娠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存在风险[见“疾病相关的孕妇和/或胚胎/胎儿风险”]。在动物生殖研究中,以最大推荐人用剂量(MRHD)的大约10 倍和 20 倍剂量分别向器官形成期的孕鼠和孕兔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时,没有观察到发育受到不良影响的证据。但大鼠的产仔数显著减少(减少大约 50%),且宫内死胎数量显著增加(增加大约 5 倍)。研究已证明,氨氯地平在该剂量下能够延长大鼠的妊娠期和产程[见“动物数据”]。
适用人群出现主要出生缺陷和流产的预计背景风险尚不明确。所有妊娠均有出生缺陷、流产或其他不良结果的背景风险。在美国普通人群中,临床确诊妊娠的主要出生缺陷和流产的预计背景风险分别为2% - 4% 和15% - 20%。
疾病相关的孕妇和/或胚胎/胎儿风险
妊娠期高血压增加孕妇出现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早产和分娩并发症(例如,需要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风险。高血压增加胎儿出现宫内生长受限和宫内死胎的风险。应仔细监测有高血压的孕妇,并予以相应的管理。
动物数据
当妊娠大鼠及兔在各自的主要器官形成时期经口接受高达10 mg 氨氯地平/kg/天(按体表面积算,分别为 MRHD 的 10 倍和 20 倍)的马来酸氨氯地平时,未发现致畸性或其他胚胎/胎儿毒性。然而在大鼠交配前、整个交配和受孕期间接受马来酸氨氯地平(剂量相当于10 mg 氨氯地平/kg/天)治疗14天的大鼠中,观察到窝数显著减少(大约50%),子宫内死亡数量显著增加(约5倍)。研究已证明,马来酸氨氯地平在该剂量下能够延长大鼠的受孕期和分娩期。
哺乳
风险总结
基于已发表的临床哺乳研究的有限数据,人乳中存在氨氯地平,估计婴儿相对剂量的中位数为 4.2%。尚未观察到氨氯地平对母乳喂养婴儿产生不良反应。关于氨氯地平对乳汁生成的影响,尚无可用数据。
药物过量
严重过量可能导致外周血管过度扩张伴有显著的低血压以及反射性心动过速。人体研究中,本品有意过量应用的资料有限。
分别给予小鼠和大鼠等价于40 mg氨氯地平/kg和100 mg氨氯地平/kg的马来酸氨氯地平单次口服剂量可导致死亡。给予犬等价于氨氯地平≥4mg/ kg的马来酸氨氯地平(根据mg/m2换算,为人类最大推荐剂量的至少11倍)单次口服剂量引起明显的周围血管扩张和低血压。
如果有超大量服药,应积极进行心肺监测。频繁的血压测量十分必要。如果发生低血压,应提供心血管支持治疗,包括将四肢抬高以及准确补液。如果应用这些保守治疗,低血压仍然不缓解,可考虑给予血管收缩剂(如:苯肾上腺素),注意循环液体量和尿量。由于本品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透析治疗是无益的。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能有益于逆转钙通道阻滞的影响。在某些病例中,洗胃可能具有一定必要性。在健康志愿者中,给予氨氯地平10 mg后2小时使用活性炭,氨氯地平的吸收率下降。
药物毒理
药理作用
氨氯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钙拮抗剂(亦称钙离子拮抗剂或慢通道阻滞剂),能够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和心肌。实验数据显示氨氯地平与二氢吡啶及非二氢吡啶的结合位点均可结合。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过程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完成。氨氯地平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转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比心肌细胞的作用强。体外实验可观察到该药存在负性肌力作用,但临床治疗剂量在活体动物实验中未观察到这一作用。氨氯地平不影响血清钙的浓度。在生理酸碱度范围内,氨氯地平是一种离子化的复合物(pKa=8.6),通过与钙通道受体在结合位点缓慢地结合/分解实现其逐步起效的作用。
氨氯地平是一个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剂,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
氨氯地平能够缓解心绞痛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确定,但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劳力型心绞痛:氨氯地平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后负荷)使心率-收缩压乘积降低,实现不同运动量级别的心肌需氧量的下降。
血管痉挛型心绞痛:在体动物试验和体外人冠状血管试验研究显示氨氯地平可以抑制血管痉挛,恢复冠状动脉以及小动脉的血流灌注,从而适应钙、肾上腺素钾、血清素和血栓素A2异构体的变化。在血管痉挛性(Prinzmetal’s或变异型)心绞痛中,氨氯地平的作用主要来自于其对冠状动脉痉挛的抑制。
药效学
血液动力学:高血压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后,可引起血管舒张导致仰卧和站立血压下降。长期给药,血压的下降并不伴随心率或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显著变化。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快速静脉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可降低动脉血压并增加心率,但是在血压正常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对心率或血压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每日一次,对血压的控制效果至少维持24小时。年轻及老年患者的降压效果均与血浆浓度相关。应用氨氯地平血压下降的程度也与治疗前血压升高的程度相关;因此,中度高血压(舒张压 105~114 mmHg)患者的降压效果要比轻度高血压(舒张压 90~104 mmHg)患者强50%。正常血压受试者的血压并没有显著的临床变化(+1/–2 mmHg)。
肾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治疗剂量可导致肾血管阻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以及有效肾血流增加,不影响滤过分数和蛋白尿。
与其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一样,在正常心功能的患者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心脏功能的血液动力学检测在静止和运动(或踏步)时均显示心脏指数有小幅度的增加,且不伴有dP/dt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或体积的变化。在血液动力学的研究中,动物或人体应用治疗剂量范围内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即便是在人体中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也均没有出现负性肌力作用。在正常健康人及代偿良好的心衰患者中使用其他具有显著的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也有相似的发现。
电生理学作用:活体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苯磺酸氨氯地平不影响窦房结或房室传导功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脉给药10mg, A-H、H-V 传导以及起搏后窦房结恢复时间并没有显著性的改变。β-阻滞剂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患者亦可观察到类似结果。在高血压或心绞痛患者中联合应用氨氯地平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对心电图参数的不良影响。仅有心绞痛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没有改变心电图的传导间期,亦没有增加AV传导阻滞。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马来酸氨氯地平在基因或染色体水平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
大鼠(雄性大鼠交配前64天起,雌性大鼠交配前14天起)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剂量达10mg/kg/天(以氨氯地平计,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体重为50kg人体最大推荐剂量10mg的8倍),未见对生育力的明显影响。妊娠大鼠和兔在各自的主要器官形成时期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剂量达10 mg /kg/天(分别约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10倍和20倍),未见对胚胎胎仔生长发育的明显影响。然而在大鼠交配前、整个交配和受孕期间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10mg/kg/天,给药14天,可见窝数明显减少(大约50%),宫内死胎数量明显增加(约5倍),且显示该剂量水平的马来酸氨氯地平能够延长大鼠的受孕期和分娩期。
致癌性:
小鼠和大鼠掺食法经口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平0.5、1.25和2.5 mg/kg/日,连续给药2年,未见致癌作用,小鼠高剂量大约相当于人最大推荐剂量,大鼠高剂量约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