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
(下述患者禁用)
⑴心力衰竭或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在动物研究中,伴随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出现代偿性变化而引起心脏重量增加。有临床病例报道出现心力衰竭或加重心力衰竭]。
⑵严重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或昏迷前期、或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静脉输液及胰岛素迅速纠正高血糖]。
⑶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本品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有可能引起蓄积]。
⑷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⑸严重的感染症、手术前后或严重创伤的患者 [有必要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因而不适合给予本品]。
⑹对本品成份有过敏史的患者。
⑺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参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
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本品。详细请见说明书。
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吡格列酮。其化学名称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甲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注意事项
1.慎重用药(对下述患者慎用)
(1)对下述患者或情况:
1)心脏疾病患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伴随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参照【重要的注意事项】和【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
2)肝或肾功能障碍(参照【禁忌】项)。
3)脑垂体机能不全或肾上腺机能不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4)营养不良状态,饥饿状态,不规律饮食,饮食摄取量不足或衰弱状态[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5)激烈的肌肉运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6)过度的饮酒[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7)老年患者(参照【老年用药】项)。
(2)正在使用其它降糖药物的患者(参照【药物相互作用】和【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项)。详见说明书
不良反应
据国外文献报道:
根据日本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在一日1次服用吡格列酮15mg、30mg或45mg的1368例患者中,有364例患者(26.6%)出现包括实验室检测值异常在内的不良反应。本品在女性患者以及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本品单用和与除胰岛素外的其他降糖药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比例:男性3.9% (26/665),女性11.2%(72/643);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水肿的比例:男性:13.6%(3/22),女性28.9%(11/38)]。而且与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相比,伴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伴有视网膜病变、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伴有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患者发生水肿的比例分别为:10.4%(44/422)、11.4%(39/342)、10.6%(30/282)]。此外,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低血糖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本品单用和与除胰岛素外的其他降糖药合并用药时及与胰岛素合并用药时发生低血糖的比例分别为:0.7%(9/1308)、33.3%(20/60)]。上市后实际服用的监测结果(截止2009年12月)显示,3421例患者中有556例患者(16.3%)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实验室检测值异常)。下述的本品不良反应出现在上述临床试验、上市后的监测结果或自发报告中。详见说明书
药物药理
药理作用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剂,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毒理研究
重复给药毒性:小鼠(100mg/kg)、大鼠(≥4mg/kg)和犬(3mg/kg)经口重复给予吡格列酮(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1、1和2倍),均发现心脏增大。在大鼠经口给药1年的试验中,16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35倍)组动物发生明显的心脏功能衰竭,从而导致与给药相关的动物死亡。猴经口给予吡格列酮剂量≥8.9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4倍)13周,可见心脏增大,但给药52周,剂量达32mg/kg (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3倍)未见心脏增大。
遗传毒性:吡格列酮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CHO/HPRT和AS52/XPRT)、CHL细胞体外细胞遗传学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妊娠大鼠在器官形成期给予吡格列酮20mg/kg(根据体表面积换算,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5倍)未见毒性反应,但当剂量为40和80mg/kg(约≥9倍临床剂量45mg),出现分娩延迟和胎仔存活力降低。妊娠兔在器官形成期给予吡格列酮80mg/kg(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35倍)未见毒性反应,但当剂量为160 mg/kg(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69倍),可见胎仔存活力降低。大鼠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经口给药剂量≥1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倍),幼仔出生后发育延迟(体重下降)。
吡格列酮能分泌至大鼠乳汁中,但是否分泌至人乳汁中尚不清楚。
致癌性:大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剂量达63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的14倍),除雄性大鼠膀胱外,其它器官未出现给药所致的肿瘤。给药剂量≥4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时,雄性大鼠可见良性和/或恶性移行细胞肿瘤。雄性大鼠发生膀胱肿瘤的机制怀疑与尿路结石引起刺激和增生有关。在2009年完成的2年雄性大鼠饮食酸化减少尿路结石的机制研究中发现,饮食酸化可以减少膀胱增生性改变但不能消除增生,结石的存在加剧了吡格列酮引起的增生性反应,但不认为是诱发增生的主要原因。不能排除雄性大鼠发生膀胱肿瘤的结果与人的相关性。
小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剂量达1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的11倍),未见给药所致的肿瘤。
儿童注意事项
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由于缺乏长期安全性数据,不推荐儿童患者使用本品。
老人注意事项
通常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应谨慎给药,例如从一日1次15mg开始用药,密切观察服用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与年轻受试者相比,健康老年受试者吡格列酮血药浓度峰值无显著差异,但AUC值大约增加了21%。与年轻受试者相比(约7小时),老年人的吡格列酮终点平均半衰期值较长(约10小时)。这些变化并未达到被认定为有临床相关性的程度。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1)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禁用。
(2)哺乳期妇女避免用药,不得不用药时,应停止哺乳。
药物过量
目前尚缺乏人体药物过量的资料。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药物毒理
药理作用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剂,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毒理研究
重复给药毒性:小鼠(100mg/kg)、大鼠(≥4mg/kg)和犬(3mg/kg)经口重复给予吡格列酮(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1、1和2倍),均发现心脏增大。在大鼠经口给药1年的试验中,16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35倍)组动物发生明显的心脏功能衰竭,从而导致与给药相关的动物死亡。猴经口给予吡格列酮剂量≥8.9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4倍)13周,可见心脏增大,但给药52周,剂量达32mg/kg (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3倍)未见心脏增大。
遗传毒性:吡格列酮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CHO/HPRT和AS52/XPRT)、CHL细胞体外细胞遗传学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妊娠大鼠在器官形成期给予吡格列酮20mg/kg(根据体表面积换算,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5倍)未见毒性反应,但当剂量为40和80mg/kg(约≥9倍临床剂量45mg),出现分娩延迟和胎仔存活力降低。妊娠兔在器官形成期给予吡格列酮80mg/kg(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35倍)未见毒性反应,但当剂量为160 mg/kg(约为临床剂量45mg的69倍),可见胎仔存活力降低。大鼠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经口给药剂量≥1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倍),幼仔出生后发育延迟(体重下降)。
吡格列酮能分泌至大鼠乳汁中,但是否分泌至人乳汁中尚不清楚。
致癌性:大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剂量达63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的14倍),除雄性大鼠膀胱外,其它器官未出现给药所致的肿瘤。给药剂量≥4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时,雄性大鼠可见良性和/或恶性移行细胞肿瘤。雄性大鼠发生膀胱肿瘤的机制怀疑与尿路结石引起刺激和增生有关。在2009年完成的2年雄性大鼠饮食酸化减少尿路结石的机制研究中发现,饮食酸化可以减少膀胱增生性改变但不能消除增生,结石的存在加剧了吡格列酮引起的增生性反应,但不认为是诱发增生的主要原因。不能排除雄性大鼠发生膀胱肿瘤的结果与人的相关性。
小鼠2年致癌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剂量达100mg/kg/日(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剂量45mg的11倍),未见给药所致的肿瘤。